黃偉
不論是發達還是發展中經濟體,銀行系統都是一國經濟背后的最終堡壘,為經濟建設持續輸送血液,同時也持有龐大體量的金融資產。我們所謂不良資產,一般是指銀行的不良資產。
資產就像是銀行的體魄,當銀行的資產大量不能產生正向的回報,亦即變成了不良資產,銀行乃至整個經濟系統便岌岌可危。有人如此比喻:“對于那些不良資產包中沒有回收價值的低價值資產,就好比‘太陽底下的冰棍,應該盡快處置掉,拿在手里的時間越長,可能虧得越多。”這個比喻生動地傳達了人們對不良資產進行處置的緊迫感。冰棍如何處置,是全盤丟棄還是放進冰箱,則是一個龐雜的話題,也是世界上多個經濟體曾一再面臨的難題。
我國不良資產處置的前世今生
按照研究機構的估算,雖然官方口徑給出的銀行系統不良率只有1.8%,但占比4.1%以上的銀行關注類貸款中可能隱藏著大量的不良貸款。并且,在業績考核的壓力下,部分機構將問題貸款借通道暫時騰挪出資產負債表,銀行資產質量的問題比想象中嚴峻。
2016年3月兩會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首提債轉股降杠桿,4月監管部門確定500億不良資產ABS試點,10月債轉股指導意見最終出臺。以上各個事件交織在一起,標志著國內新一輪不良資產處置的大幕正式拉開。
之所以說是新一輪的不良資產處置,原因是1999年-2008年國有銀行曾經歷過一輪浩大的不良資產處置的變革。在那一輪不良資產處置中,中央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將國有銀行共計3.2萬億的不良貸款剝離到AMC,改善了銀行的資產質量,促成了銀行的股改和上市。
為什么會有第一輪不良資產處置,當時銀行的壞賬是怎么來的?央行研究局曾調研過2002年之前不良資產的成因,其中30%為政府干預,30%為支援國企改革,10%為產業結構調整,10%為司法不公,20%為銀行內部經營不善。1983年“撥改貸”改革后,銀行提供的債權融資取代了政府對企業部門的直接撥款,使得國有企業預算軟約束的對象由財政轉為銀行,從此開啟了不良貸款生成的大門。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先后經歷了過熱和緊縮的經濟周期,資產泡沫破滅沉淀為90年代末銀行資產負債表上超過30%的不良貸款。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對1100多個不良資產案例成因研究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上述不良資產成因在2005年銀行改制后已得到極大改善,之后銀行蒸蒸日上的經營狀況說明了這一點。
從1998年降準注資銀行,到1999年成立四大AMC剝離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再到2004年左右的外匯儲備注資和不良資產打包拍賣,1998年以來的那一輪不良資產處置過程中政府主導了不良資產的處置,財政資金最終為不良資產債務埋單,政府與市場的聯動并沒有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本屆政府強調更好地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這樣的語境下,我們不妨先看看國外市場不良資產處置的經驗。
美國對不良資產的處置模式及法律背景
美國產生銀行不良資產風暴,更多的不是政府干預或支援國有企業導致的,而是金融危機和利率波動的副產品。到1988年,美國的問題銀行總數達1400多家,破產達200多家,各種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高達7萬億美元。從1980年到1994年,1295家儲蓄和貸款機構(S&L)破產或面臨破產;1617家聯邦保險銀行破產或面臨破產,大量的不良資產亟待處理。
美國國會于1989年通過了《金融機構改革、復興和實施法案》,旨在應對彼時銀行不良資產爆發、銀行機構瀕臨破產的局面。法案決定提供500億美元作為重組機構的損失準備基金(其中40%來自儲蓄貸款行業本身,60%來自儲蓄存款保險機構),并成立重組信托公司(RTC)和重組融資公司(RFC),專門負責組織融資和處理失去清償能力的儲蓄和存款機構。從1989至1995年,經美國國會歷次批準籌集的損失準備基金達1 051億美元,實際提供給RTC的資金為913億美元,處理的儲蓄貸款協會會員共747家,處理的資產總值達4030億美元。
系統性的經濟金融問題往往是無數個市場主體各行其是之后的集體結果,因此也往往需要一個統一的政府意志來協調和調動問題的解決。在此背景下,美國政府和銀行雙管齊下、通力協作,比較成功地實現了不良資產的處置。
政府層面而言,主要涉及的是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和重組信托公司(RTC)兩個機構。前者對承保的存款履行支付義務,接管了部分破產的金融機構;后者是1989年美國通過《金融機構改革、復興與加強法案》專門成立的處置不良資產的機構,負責管理和處置銀行的不良資產,將損失降到最低。其中,扮演真正核心角色的是新設的重組信托公司。
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和重組信托公司主要處置已經破產的銀行和儲貸機構的不良資產。仍正常經營的銀行內部也存在著大量的不良貸款,在金融危機時期尤其如此,這些不良貸款需要自行處置,為此,美國商業銀行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進行自救。
一是所謂“好銀行+壞銀行”的模式,即成立壞賬銀行處置不良貸款。商業銀行在沒有破產的情況下,不良貸款即便是數額巨大,也只在銀行資產中占較小的比重。因此,為了降低不良貸款對商業銀行正常經營的影響,商業銀行可以將自身的不良貸款剝離出去,成立一家壞賬銀行,專門處置和管理不良資產的資產管理公司。
二是銀行間并購。銀行間的并購成為降低不良貸款對商業銀行不利影響的重要途徑之一,主要是通過經營業績優良、風險控制能力強的銀行收購那些經營不善、壞賬累累的銀行,這樣可以形成有效的優勝劣汰的激勵機制,提高銀行業的經營效率。銀行并購后,新銀行規模和市場占有率相應提升,信息和人才可以共享,資金來源穩定性增強,資金來源多樣化進一步優化,進而降低經營成本,提升經營業績和資本充足水平,從而為不良貸款問題的化解奠定基礎。
三是沖銷損失貸款。美國商業銀行另一個常用的緩解不良貸款不良影響的方法是增加損失準備金的計提比例,從而提升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增提的損失準備金可以是股東增資,也可以是增發股票或發行債券所得。銀行可以根據不良貸款的后續收回可能性,對不同不良貸款(次級、可疑、損失)分別增提20%、50%和100%的貸款損失準備金,同時通過增資等方法消除增提損失準備金對整個資產負債、凈利潤和資本充足率等方面的影響。除此之外,美國的商業銀行還采取了一些諸如成立風險貸款搶救部等措施,專門處置銀行不良貸款,以緩解不良貸款對商業銀行正常經營帶來的沖擊。
2016年以來我國不良資產處置的“組合拳”
從目前國內不良資產處置的進展來看,除了傳統的壞賬核銷和將不良資產轉讓給AMC,目前監管部門積極推動的處置措施主要是“債轉股”和不良資產證券化。
債轉股在上一輪處置中是重要方式,本輪銀行直接參與債轉股也在逐漸步入正軌。在我國,目前債轉股的國內實踐少,僅在上輪周期中四家AMC公司介入,最終都由于逆周期運作實現了不菲的處置收益。2016年3月10日,路透社援引兩位未具名消息人士報道稱,中國央行有關司局已在起草相關銀行債轉股文件,擬允許商業銀行將企業的不良貸款置換為股權,或將由國務院特批以突破商業銀行法規限制,出臺的文件中可能會明確對債轉股的允許期限、處置手段。但是出于穩健原則,推開的步伐將是漸進的,不會在一開始就大面積推開。
國際經驗表明不良資產證券化處置效果好,我國曾經也進行了一些試點。對于AMC來說,對企業的不良債權屬于風險資產,將占用AMC公司的資本金,通過資產證券化的手段融資變現后,有效提高了資本充足率,降低了對資本的要求。從國外經驗來看,不良資產證券化可以有效解決不良資產的處置問題。一般而言,通過資產證券化解決的不良資產大概占總量的20%左右。如前面介紹,不良資產證券化最初是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重組信托公司(RTC)處置其與房地產有關的不良貸款和準不良貸款。在五年時間里,RTC成功處置資產達4026億美元,很大程度上保障了20世紀末美國經濟的良好發展。早在2006年,我國就開始了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但是上一輪不良資產證券化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包括不良資產證券化在內的衍生工具被叫停。2016年監管部門明確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行作為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首批試點機構,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全面鋪開已經近在眼前。
金融資產不同于傳統商品的一個鮮明的屬性在于其價格的波動性,它的價格變化深刻地受制于投資者的心理預期,資產價格在投資者充滿信心時扶搖直上,而一旦市場環境陷入收縮則又變成毫無價值的瓦礫。對于處置不良資產而言,實際上就是一個變廢為寶,阻止資產價格螺旋式下降的過程。要保持“太陽底下的冰棍”的價值,最重要的是為其尋找妥善的保值空間。無論是政府層面設立專門的不良資產處置機構,還是商業銀行層面積極的自救,都是一個尋求變瓦礫為朱玉的過程。對于我們來說,很多時候,價值可能就在瓦礫堆里。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