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提要] 對于中小企業來講,信貸融資是其發展中的重要步驟,能夠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經濟保障,為企業未來發展計劃的實現提供巨大的經濟支持。本文以中小企業為對象,圍繞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問題進行研究,希望對幫助中小企業解決信貸融資問題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關鍵詞:商業銀行;中小企業;信貸融資;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2月13日
一、我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途徑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用來周轉,而一般的中小企業都會選擇通過信貸融資的方式快速獲得相應的資金。經過本文的分析和論述可知,目前我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內源融資。內源融資是指中小企業通過將企業中的資產進行轉換,從而變為投資的過程。主要是通過企業所有者追加投資的方式進行的,內源融資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原始性的特點,很多中小企業在發展初期主要是通過內源融資的方式,積攢起促進企業發展的重要經濟基礎,這種方式是很多企業成立初期使用的原始的融資方式;第二,能夠抵抗一定的風險,這是因為內源融資的方式,不存在外源融資中的到期需要將本金和利息進行歸還的情況。一方面能夠降低企業財務部門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能夠降低企業面臨的資金風險,從而能夠有效地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
但是,內源融資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其融資的規模會受到企業發展的制約,企業需要通過盈利能力來獲取企業所有者的資金追加;當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出現問題時,很難通過內源融資來幫助企業度過經濟危機。
(二)外源融資。外源融資也是中小企業進行融資的重要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擴大規模。尤其是通過外源融資的方式,能夠有效地解決內源融資過程中的局限性,從而能夠幫助企業融到更多的資金,有效地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外源融資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第一,直接融資。中小企業可以通過發行股票、債券或者其他方式,讓投資者直接通過購買企業相關產品等形式,進而能夠幫助企業直接融到相關的資產。直接融資的方式,能夠有效地協調供需雙方的利益,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對自身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缺點,就是投資者可能會面臨著較大的投資風險;第二,間接融資。主要是通過一些金融機構,通過發行有價證券等方式,然后金融中介能夠通過購買企業的證券,從而將相關的資金提供給企業進行使用。間接融資的優點能夠幫助中小企業募集到更多的資金,能夠更好地滿足供需雙方的需求;但是由于專業金融結構的介入,可能會導致投資者的收益比較少,同時也導致中小企業在進行融資過程中的成本增加。
二、我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很多中小企業往往會通過內源融資的方式進行資金的募集,通過商業銀行進行信貸融資的方式比較少。這是因為我國商業銀行在中小企業信貸融資中存在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供需不匹配。雖然商業銀行也是中小企業進行外源融資的重要方式,但是在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中依然占據著較小的比例。這是因為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的供需并不匹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很多商業銀行并不希望貸款給中小企業,這是因為一般中小企業的規模比較小,盈利能力也比較弱:一方面中小企業很難與同類大型的企業進行競爭,可能會面臨著嚴峻的銷售問題,投資與收益并不一定成正比;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由于規模較小、整體應對資金風險的能力較弱,所以會對商業銀行的投資造成一定的影響,無法為商業銀行帶來更多的利益。因此,很多商業銀行并不愿意借貸給中小企業。第二,中小企業不愿意向商業銀行進行借貸,這是因為:一方面中小企業在向商業銀行進行借貸的過程中,需要通過抵押等方式來進行借貸,這種方式的流程比較長,無法解決一些中小企業的資金急需問題;另一方面很多商業銀行在審核信貸的過程中,非常看重企業的信用,但是很多中小企業由于各種原因,其信貸能力比較低,所以被商業銀行拒絕貸款的可能性比較高。
(二)金融市場體系不完善,導致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貸受到限制。雖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不斷地發展,但是由于市場發展的時間較短,再加上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所以在體系的構建方面需要更長的時間進行摸索。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體系還不夠完善,從而導致商業銀行針對中小企業的信貸融資受到一定的限制,從而產生了較多的問題:第一,目前雖然我國對于一些企業建立了信用體系,但是針對中小企業的信用體系還不夠完善,從而導致很多商業銀行在對中小企業進行信用貸款的過程中,無法查詢到詳細的中小企業的信貸信息,因此很多商業銀行不敢貿然將資金借貸給相應的中小企業;第二,中小企業的擔保機制不夠健全,國家的相關政策對于中小企業借貸的支持力度不夠,各方面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業的借貸能力;第三,由于中小企業缺乏一定的監督,很多商業銀行認識到借貸給中小企業的風險比較大,從而不愿意借貸給中小企業。
三、我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策略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針對中小企業的信貸融資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從而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所以,我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貸融資問題,需要給予有效的解決策略,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面: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商業銀行針對中小企業的信貸融資問題在法律層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需要不斷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才能夠更好地支持和鼓勵商業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信貸融資,從而能夠更好地幫助中小企業進行發展。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可以參考以下幾點:第一,要不斷完善中小企業進行信貸融資的各項法律法規,從抵押擔保、信用體系、風險評估等各個方面進行完善,從而能夠使得中小企業向商業銀行進行信貸融資過程中,能夠做到有法可依,才能夠真正實現信貸融資的過程;第二,一些發達國家中,其市場經濟的發展速度比較快,針對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法律法規也相對比較完善,所以可以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過程中,借鑒其他國家的相關法律內容,從而能夠對本國法律進行不斷地完善。
(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評價體系。中小企業在向商業銀行進行信貸融資的過程中,需要提交自身的信用評價等信息,因此需要不斷完善中小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才能夠使得中小企業在進行信貸融資的過程中,商業銀行可以進行相關信息的查閱,然后對中小企業的資質進行審核。因此,完善中小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非常重要,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成立專門的機構,對中小企業的信用進行調查和評定。由于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眾多,所以需要專門的機構開展信用評價體系,才能夠及時對中小企業的信用進行評級。第二,在對中小企業建立信用評價體系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使得信用評價的結果能夠真實反映中小企業的運營能力,才能夠更好地指導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評價;另一方面需要對中小企業的各方面進行深入地考察,避免由于遺漏信息造成的信用評價結果不準確,從而造成中小企業信貸融資過程中的困難。第三,要對中小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建立專門的監督機制,從而能夠更好地對中小企業的經營進行監管,一方面可以對中小企業的經營過程給予專業的建議,幫助中小企業更好地度過經營中的困難,進一步降低其在融資過程中的風險;另一方面需要對信用評價體系及中小企業的相關內容進行嚴格的監督,從而能夠保障信用評價體系能夠公平、公正地顯示中小企業的經營現狀。
主要參考文獻:
[1]武琴.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及對策分析[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8.2.
[2]鮑靜海,周珊.論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承諾業務的完善[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07.4.
[3]張偉,張大勇.國外政策性銀行運作的經驗與啟示[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