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也治
[摘要]中考復習中,通過強化訓練,讓學生注重審題方法。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轉換審題角度,注重規范答題。如,注重細節,關注答題的規范性、完整性;夯實基礎,注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注重審題,變看信息為找信息;等等。
[關鍵詞]規范答題 審題策略 中考復習
新課程改革以來,中考試題看起來都不難,可學生要得高分卻不容易。平時的學習考試中,學生經常反饋的一個現象是:做試題感覺不錯,看分數感覺不信,聽講評感覺不服。大多數學生考試完后,都覺得自己做得還可以,似乎大部分都懂,也都回答對了,感覺不錯;可考卷發下來后,一看卷面分數,都覺得不太可能,懷疑老師是不是改錯了,覺得自己的分數不應該這么低,感覺不相信;可聽老師講評完考卷后,很是后悔,覺得很多錯誤都是低級錯誤,完全可以避免的,考這么低的分數實在覺得不服氣。很多學生把原因歸咎于“粗心”,覺得只是因為沒有注意到某個條件,沒有考慮到某個因素,沒有看清楚某個提問,而不引起重視,不認真追究原因,于是在下一場考試中又重復“不錯不信不服”的結果。其實,造成這種局面的本質原因是因為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不透徹,對知識的運用不熟練,對答題的規范性要求不嚴,對審題的方法和方向性把握不準造成的。
那么,該如何避免這樣的狀況重復發生,幫助學生在中考中將自己認為本應該可以得分的分值給“揀”回來呢?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化學中考的“揀分”策略。
一、注重細節。關注答案的規范性、完整性
很多學生在回答化學問題時,常常不注意答案的規范性、完整性,回答不到位,或表述不清。細節決定成敗,對考試來說,就要注重解題規范,這需要在平時的練習中刻苦訓練,端正態度,千萬不要說“我考試會注意的”一類的話。平時沒有好習慣,在考試緊張的氣氛下,更容易出現錯漏。
二、夯實基礎。注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是目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平時學習不認真,只記一些表面現象,希望不需努力就能取得好的成績。對很多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學習只看表面現象,不深入思考,不注意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這是導致很多學生在考試中失分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對“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是單質”這句話正誤的判斷,學生往往只注意到同種元素沒注意物質,而單質必須是純凈物,結果把“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是單質”判斷為正確,因此導致丟分。類似的概念還很多,如溶解度的對象是飽和溶液,質量守恒定律的對象是化學反應等。
再有學生往往不注重課本,不認真閱讀課本,因此對很多概念存在誤解。如鋅和鐵都能與鹽酸反應,能不能用鹽酸判斷鋅和鐵的活動性呢?很多學生認為不能,其實,只要有認真閱讀課本,就可以發現根據金屬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也能判斷金屬的活動性。
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基礎知識的講解,引導學生重視課本,理解每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學習時夯實基礎,從而避免考試中不必要的失分。
三、注重審題。變看信息為找信息
考生在考試中因所謂的“粗心”而失分,很大一部分是因審題不清造成的。考完后總是發現自己沒注意到某個條件,沒看到某個信息,表面上看似粗心,其本質是不會審題。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學生只是單純地閱讀題目,而不懂此類題目應關注哪些信息,這樣自然會遺漏某些信息,或對某些信息視而不見。若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從題目所考的知識要點出發,尋找相關信息,變看信息為找信息,自然就能避免類似的“粗心”。推斷題的解題關鍵是準確審題,從題干中找出解題的突破口:1。以物質的特征顏色為突破口。黑色的物質:按思考選擇的順序依次為氧化銅、碳、四氧化三鐵、二氧化錳、鐵粉;紅色的單質:銅或紅磷;綠色的物質:堿式碳酸銅(銅綠);紅棕色(或棕紅色)的物質:鐵銹(或氧化鐵);藍色的溶液:含有Cu2+的溶液(如:硫酸銅、氯化銅、硝酸銅溶液);藍色的物質:膽礬(藍礬CuSO4·5H2O);黃色的單質:硫黃(S);黃色的溶液:含有Fe3+的溶液(如:氯化鐵、硫酸鐵、硝酸鐵);淺綠色的溶液:含有Fe2+的溶液(如:氯化亞鐵、硫酸亞鐵、硝酸亞鐵);紫紅色溶液:高錳酸鉀溶液;藍色沉淀:氫氧化銅;紅褐色沉淀:氫氧化鐵;常見的白色沉淀:碳酸鈣、碳酸鋇、氫氧化鎂、氫氧化鋁、硫酸鋇、氯化銀。2。以物質的用途為突破口。物質的用途是化學學習的重點,因為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最終還是為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新的課程理念尤其重視知識的應用,在知識的應用中考查學生的各種能力。所以我們在復習時更應該重視對物質用途的學習與掌握。一些框圖式、敘述式推斷題往往涉及物質的用途等有關信息,故掌握典型物質的用途有利于突破此類推斷題的解答。如:氧氣可作助燃劑;二氧化碳可用作滅火劑;一氧化碳、氫氣、碳可作冶煉金屬的還原劑;熟石灰能用來改良酸性土壤以及配制波爾多液;大理石、石灰石常作建筑材料;稀鹽酸可助消化、除鐵銹;氯化鈉可用作調味品、融雪劑;碳酸氫鈉可制作發酵粉;等等。3.以物質的特征組成為突破口。物質的特征組成突出的是元素的特征,如:有機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酸中一定含有氫元素,不一定含有氧元素;堿中一定含有氫、氧元素,不一定含有金屬元素;具有相同元素組成的氣體是CO2和CO;具有相同元素組成的液體是H2O2和H2O;具有相同元素組成的固體是FeO、Fe2O3、Fe3O4;等等。
因此,在中考復習中,通過強化訓練,讓學生注重審題方法。針對常考的知識點,歸納出審題時應重點查找的信息點,讓學生的審題提高一個層次,從看信息變為主動查找關鍵信息。這樣,就可以“揀”回很多因審題“粗心”所失的分。同時,在平時的學習中,應注重細節,理解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掌握常考知識點的重要信息,提高審題的方向性和準確性,這樣就可以在考試中保住不該丟失的分數。
(特約編輯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