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律是社會發展的必要保障條件,合理的法律的變遷可以給與社會的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以當前的我國來說正處在高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也正是社會開始變遷的時期,同時重視和挖掘憲法的社會變遷功能具有極強的社會意義,而在大量文獻研究中很多研究人員主要以憲法的固有功能,同時還對憲法的社會變遷功能的本質和特點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憲法的變遷功能的本質和特點為主。
關鍵詞:憲法;社會變遷;本質與特點
憲法的社會變遷功能包括兩個含義第一個是積極的確認和現實的推動,也正是整兩個部分包含了憲法社會變遷的兩個主要的本質方面。相對于憲法的功能而言,社會的變遷功能在本質上是對于社會起到積極的進去作用的,也正是這個兩個的結合可以推動社會的進步。
一、憲法社會變遷功能的本質
1.憲法變遷的積極確認功能
“憲法變遷的積極確認功能”是憲法社會變遷功能的本質。憲法社會變遷的本質是由理論走向實踐的一個過程,憲法社會變遷的作用來于,以理論的形式為基礎、以憲法為藍本,并且針對社會變遷的趨勢、過程的一種確認和設定。所以說這種確認的過程即是憲法對社會變遷的認同,還可以根據這種認同來探索為了國家的發展目標。例如中國的憲法中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經濟變遷目標模式。憲法社會變遷功能在一定程度是主要是以對社會進步的未來所做到的積極的確認的事情。當然這種“積極確認”和“確認鞏固功能”的確認在具體的內容上是不同的。“確認鞏固功能”主要是強調已經取得的保障成果登記,“積極確認”則是對對社會變遷中所形成的法律進行一定的規劃與設定的過程。因此我們理解到憲法的規定既可以規定政治方向又可以設定社會的發展方向。
2.憲法變遷中現實的推動功能
“憲法變遷中現實的推動功能”其本質是憲法在社會變遷中的實踐性功能,他的實際的意義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對憲法變遷的本質性的認識。然而一般憲法的社會變遷作用在設定為了社會模式中并非一定是設定的很好,而是決定于本次所設定的社會模式在未來的社會中有多少可以變成現實。單單從實踐的意義上來講,憲法對于社會變遷功能的推動所取得的意義在于加強了未來社會與現實社會的意義,同時如果說憲法社會變遷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憲法的理念,那么在真實的社會中法社會變遷功能變對憲法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當然這種推動的作用是建立在制憲者在熟悉了解社會的基礎情況下而通過憲法的變遷功能所起到的推動的作用。
二、憲法社會變遷功能的特點
1.憲法社會變遷功能的動態性特點
憲法中具有兩個固定的內容便是社會發展變遷功能和登記鞏固功能,其中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部分可分割的,如果要是一定有個比如的話,那么社會發展變遷功能是一種以實踐為基礎的動態功能,而登記鞏固功能則是以鞏固憲法為主的靜態的功能。通過憲法的這兩方面來說,憲法的作用不但可以對社會起到穩定化的作用,還可以使得社會變的更加有秩序,從而以此來促進社會發展的變遷。
從一個社會的步伐發展來看,社會的發展方向是不存在終極目標的,而社會的變遷也是更加這個時間軸所進行的動態的過程,同時這樣的一種過程是任何一個國家在發展的道路上所必須具備的。同時這樣也就確定的落實了憲法在社會發展中的動態過程。憲法在制定的過程中無論選擇的人物有多么專業,我們都無法去確定這部憲法的最終目標。所以說在憲法的設定中模式與制度上具有多大的優點,這都不是憲法變遷中的最終的設定,而憲法的真正目的是通過不對的設計與現實不斷的變化,以此來形成的動態的設定過程,因此這也就是說動態性便是憲法變遷的重要的特點。
2.憲法社會變遷功能的發展性特點
憲法變遷功能主要包括積極的確認與現實的推動,而這從這兩方面來看無論是那個都可以對憲法的變遷功能起到推進的作用,還可以說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與憲法的社會變遷有一定的關系,而這種關系也就成為特點之一了。這樣的特點就需要憲法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首先要尊重社會的發展歷史和社會的變化規律,其次在制憲各個階級的利益的同時還需要照顧到社會的發展總體的方向,因此這點也就是憲法社會變遷的發展性特點了。對于發展性的特點來說還需要遵守相應的原則,就是在制定憲法的時候要深入研究國家的實際情況,嚴格分析現在社會所處于的社會狀況及社會的發展規律,并且在制憲的同時還需要不斷的借鑒國外優秀的經驗,避免出現一些原則上的錯誤,同時在制憲的社會還需要對憲法的制定有所保留,避免出現固定的一刀切而導致未來不可修復。
3.憲法社會變遷功能的實質性特點
社會變遷的實質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由特定生產方式決定的人的存在方式的變遷。顯然與其他法律相比,憲法對社會生產方式變遷和人的存在方式變遷的作用是根本性和實質性的。憲法的主要內容正是圍繞這二方面展開的:其一是對國家政治制度與結構的規定和對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規定,前者構成社會政治上層建筑、后者構成社會的經濟關系的規定.二者的統一構成了該特定社會的生產方式??梢姡瑧椃ㄔ趯医洕A和國家上層建筑方面即對社會生產方式方面的作用是任何其它部門法律所無法比擬的,因而也是實質性的。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對社會基本政治制度與經濟制度的規定,便沒有憲法。其二是對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它包括公民在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方面的基本權利,列寧曾指出過的“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
參考文獻:
[1]杜承銘.論憲法的社會變遷功能[J].開放時代.1998(03)
[2]儀喜峰.“憲法是公法”范式的文化危機[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
[3]張彪.地方政府跨域合作的合憲性問題與制度進路[J].南京社會科學.2016(08)
[4]劉國.憲法解釋之于憲法實施的作用及其發揮——兼論我國釋憲機制的完善[J].政治與法律2015年11期
[5]向鏡羽.淺析憲法作為民法法源的正當性基礎及路徑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5年26期
作者簡介:
鄒姬蓓(1993.2.24~),女,遼寧省,遼寧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學生會副主席,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