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奧 張海滿
摘 要: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力資源,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盛發達的重要基礎。在新常態的今天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對我國能否轉型升級成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具有重要的戰略性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法制觀;問題;對策
一、大學生法制教育刻不容緩
青年大學生正在處于一個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大學生在思想和道德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發展,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但是由于社會生活經驗不足導致青年大學生思想不夠成熟,存在的明顯的知性不合的現象,青年大學生由于處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環境下,思想道德多元和價值取向多元化趨勢明顯。調查發現在我國高等學校內學生違法犯罪學生數占總學生數的1.32%。一些高智商和高素質的大學生沒有能夠走上正道,因觸犯法律而走進了監獄。在這些事實面前我們發現很多大學生存在著心理問題,在為數眾多的大學生中,如果不能及時了解和解決大學生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會有更多的大學生走向犯罪的道路。從長期的歷史時間來看,在高等學校開展法制教育是一項重大的教育工程也是一項重大的社會工作。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不僅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而且在預防大學生犯罪方面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
二、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問題
大學生群體思想道德狀況總體是好的,主流是積極的。但是支流的問題也刻不容緩不容忽視。他們思想情緒穩定活躍,很多問題上表現出矛盾的心態,特別是在靜態的觀察比較好,但是在動態的分析昂么有很多東西值得憂慮。大學生群體表面上取向務實但是在內心深處處于迷茫狀態。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出,青年大學生有著很強的成才、參與、創新意識,但是在集體觀念、心理素質、自我控制方面比較弱。可以總結為圍繞一個中心,聚集兩個矛盾,產生三種壓力。
大學生在大學階段以自我成才為中心,絕大多數學生在校期間有著正確的學習態度,但是學習內容不僅限于本專業知識,而是通過自學來提升自我能力。兩個矛盾指的是大學生理想的大學生活和現實大學生活的矛盾、自我期望和現實就業的矛盾。根據調查發現,有近一半的大學生對大學生活感到不滿意,主要原因是自我想象的大學生活和現實生活之間有矛盾。這種矛盾造成了大學生對自我的失望,不能真正找到自我,在選擇定位方面發生錯位。在畢業之后工作的期望和現實情況的矛盾更是加劇了不滿意的情緒。三個壓力指的是學習壓力、經濟壓力、就業壓力。這些壓力無時無刻在學生的心頭纏繞。青年大學生在情緒上不穩定,容易發生越軌行為,在當今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就業形勢下青年學生容易受到各個方面的影響。在面對問題時總是會用道德和紀律的角度去分析,難以進行法律角度的分析,造成了青年大學生對越軌行為后果嚴重性認識不足,最后導致了嚴重的后果。因此對青年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已經非常必要。
三、大學生法制教育對策
1.把握目標,轉變觀念
大學生思想觀念還未完全穩定。因此,是法制觀念塑造的最后關鍵時期,力求將他們培養成有文化、有知識同時又是法制思想的有力傳播者。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較高,但具體法律知識非常欠缺,所以,加強具體法律知識的教育非常重要。為此,一是要切實防止和糾正只重視法律知識傳授而忽視法律精神弘揚的傾向。高校法制教育不同于專業法學教育重在學習法學理論,也不同于一般普法層面的單純傳授法律知識的學習,要培養法制觀念和法律精神,達到全面提高法律素質的目的。
2.形式多樣,增強實效
現如今大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律素質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僅僅依靠單一渠道的法律基礎課程教學難以滿足大學生學法的多層次需要。因此,進一步拓寬對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渠道,滿足大學生學法的多層次的需要,是增強法制教育實效性的客觀要求。在對青年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內容的選擇上,應拋棄教育內容面面俱到而又蜻蜓點水的做法,應重點突出法治基本理論、現代法的基本觀念和法律的基本精神的介紹。另外采用案例教育、專題講座、演講、課堂討論等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教育,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課堂教育的效果。例如可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做法,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去旁聽法庭審判、訪問監獄、參觀法制展覽、參與義務普法宣傳等,也可以請法官、律師、檢察官、公安干警等從事法律職業的同志給大學生作報告。第二課堂活動的豐富,能開拓大學生的法律視野,對于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還可以,積極開設法律選修課。開設法律選修課,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的有效途徑。
3.營造氛圍,創設環境
大學生每天生活在校園環境之中,校園法治教育環境如何,對他們法律素質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為,學生法律素質的提高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實施法制教育的效果要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缺乏良好的校園法治環境,一方面會強化學生對法的負面認識,另一方面又將直接消解正面教育的效果。因此,營造良好的校園法治環境對于增強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有著重要意義。營造良好的校園法治教育環境,必須從依法治校開始。例如制定校規校紀和有關制度,堅持從實際出發依法制定的原則,凸顯學生主體性和尊重學生基本權利,這種制度才能既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具有調節、約束、規范和導向作用,又能使學生逐步樹立起相互尊重、平等競爭、遵守規則、積極進取的良好習慣,營造出公平、民主、秩序、文明、和諧的校園制度文化氛圍。堅持依法治校,營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環境,是對身處其中的學生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有助于學生自覺形成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
參考文獻:
[1]向長勝.試析大學生就業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完善[J].科技經濟導刊,2016(16).
[2]李冰.關于大學生德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的探討[J].讀天下,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