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奇 羅薇
摘 要: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獲取各類文字、音樂、計算機軟件等作品的對價日益降低,因其使用的便捷性與成本的低廉性,越來越多的人也傾向于通過網絡途徑獲取各類作品。在此背景下,通過網絡途徑侵犯著作權的行為也呈現出高速增長的趨勢。除去民法中關于侵犯著作權行為的民事賠償規定,刑法二百一十七條規定的侵犯著作權罪應當如何解釋,是否應該包含通過網絡途徑侵犯著作權行為也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爭議。本文旨在通過對網絡侵犯著作權行為的特征進行解析,結合侵犯著作權罪的構成要件及當前學術界的觀點,對網絡侵犯著作權行為的入刑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網絡途徑;侵犯著作權罪;入刑;構成要件
一、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制度
(一)著作權與侵犯著作權罪
著作權是指基于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而產生的法律賦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民事主體的一種專有的民事權利。《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第一款規定:侵犯著作權罪,是指營利為目的,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件及其他作品,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
由此可知,侵犯著作權的實行行為為復制發行,那么通過網絡途徑上傳文字作品、電影、電視或者計算機軟件等作品供他人下載的行為,是否屬于二百一十七條中所規定的復制發行行為呢?對此,2004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11條第3款中規定,“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他人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件及其他作品的行為,應當視為《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規定的‘復制發行”。據此,司法實踐中對于通過網絡途徑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刑法第217條理應適用。
(二)網絡侵犯著作權罪的特征
相對于傳統模式下侵犯著作權的行為,通過網絡途徑侵犯著作權有其特有的行為模式。在以往的侵犯著作權案例中,侵權人大多是通過復制發行實體書刊、光盤等形式,通過當面交易進行出售以獲取利益,其主體較為明確集中,行為人交易區域較為固定,獲利金額易于統計。但在網絡環境下,基于龐大的用戶群體,同時由于互聯網共享性的特點,所有的互聯網主體均可輕易成為侵權主體,且復制發行行為由傳統的實體印刷、刻錄變為電子數據的上傳與下載,交易區域也不再受到任何限制,交易方式也更為便捷。此外,相對于傳統侵犯著作權的行為主體,網絡環境下的侵權主體更為復雜。例如甲破解了某軟件公司收費軟件程序供自己免費下載使用,乙得知后要求甲分享給自己使用,甲無償將軟件分享給乙后,乙在甲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其通過網絡途徑對外低價出售,獲取巨額利益,此種情況下乙作為侵權主體沒有爭議,但甲的私人分享行為是否構成侵犯著作權罪呢?甲僅僅只是將其軟件無償分享給一個熟人,且未獲得任何利益,說構成犯罪似讓人難以信服;但又正是因為甲的破解行為與分享行為,為乙的侵權行為提供了客觀條件,說甲無責任也似有不妥。而當前《刑法》中的相關規定也不能很好的解答此類問題,這也從側面體現了法律的亟待完善。
二、網絡侵犯著作權罪的認定標準
(一)立法現狀
通過網絡途徑侵犯著作權罪是以網絡為工具侵犯他人著作權的一類犯罪,其犯罪構成的認定仍然以《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侵犯著作權罪的規定為基礎,只是由于在網絡時代,原有條文在具體的操作適用上存在一定的模糊與不確定性。結合《刑法》規定及兩高《解釋》,在認定此類犯罪時仍應以“以營利為目的”、“復制發行”、“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為基本要件。
1.以營利為目的的構成要件及存在問題
在傳統類型的侵犯著作權犯罪中,侵權人在主觀上必須以營利為目的。“以營利為目的”就是行為人希望通過實施一定的行為來謀取利潤的心理態度。相應地,侵犯著作權罪中的“以營利為目的”,就是指行為人希望通過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來謀取利潤的心理態度。①
但在網絡環境下侵犯著作權案件中,侵權行為了主觀上并不一定以營利為目的。舉例來說:網絡小說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收費閱讀小說網站,此類網站通過與網絡作者簽約,讓作者在該網站刊載連載小說,用戶通過購買付費點卡的方式,每次支付一定的點卡來閱讀該小說章節,網站支付給作者酬勞的運營模式。如果該網站用戶甲通過付費方式閱讀該小說后,出于分享目的將該小說章節以無償形式轉載于其他網站或者論壇供其他用戶免費閱讀,此類做法是否侵犯了著作權人的利益?構成了侵犯著作權罪呢?又或者,電腦游戲開發公司在成功開發出一款電腦游戲后,通過刻錄光盤,設置激活碼的形式,用戶只有花費一定對價購買激活碼后才能成功安裝游戲,以此實現營利目的。但網絡中存在一大批電腦愛好者,他們出于自身興趣愛好,專門從事研究破解這些正版游戲的激活碼程序,并將破解后的軟件無償放置在各類網站中供其他用戶免費下載,此類行為是否又應當按照侵犯著作權罪認定呢?筆者認為,通過以上例子我們不難看出,雖然兩高《解釋》對通過網絡途徑侵犯著作權罪適用《刑法》217條做出了解釋,但該條文在應對這類侵權行為模式的適用過程中仍然存在缺陷。無論是付費閱讀的小說網站及網絡作者,還是研發電腦游戲的公司,他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營利,而上述例子中的侵權行為人,本身雖不以營利為目的,但其行為客觀上卻侵犯了這些權利主體的根本利益,甚至于在互聯網共享模式的特點下,我們有理由相信絕大多數用戶會選擇通過這類免費途徑獲取資源,其造成的影響對這些權利主體而言無異于滅頂之災。因此,針對通過網絡途徑侵犯著作權的行為,筆者認為以營利為目的并不是必要要件。
2.違法所得數額認定方式及困境
兩高《解釋》第五條及第十三條第一款對《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進行了相關解釋:“以營利為目的,實施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所列侵犯著作權行為之一,違法所得數額在3萬元以上的,屬于違法所得數額較大;通過網絡途徑侵犯著作權,非法經營數額在5萬元以上的,屬于其他嚴重情節。傳統犯罪模式下侵犯著作權的違法所得數額相對容易認定,但通過網絡途徑侵犯著作權的違法所得數額,則更加模糊與難以統計。除去上文所舉例子中行為人不以營利為目的實施侵犯著作權的行為,違法所得無從說起的情況外,還存在侵權人相互之間交換侵權復制品、利用侵權復制品換取非金錢利益的行為。例如,某淘寶賣家從網絡中獲得一盜版電影的播放鏈接,將其放置在自己的店鋪中,設置價格為0.01元,且交易成功后會將這一分錢返現給買家,只要求買家給予店鋪好評即可。此類交易模式中,淘寶賣家為了提高店鋪好評度,銷售侵權復制品,即使成交量再高,也難以說其從中獲得金錢利益,而淘寶店鋪信譽的價值又難以用金錢來衡量,因此如若按照法律的硬性規定來計算違法所得數額,并以此作為入罪標準,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漏洞。
(二)是否應當將通過網絡途徑侵犯著作權的行為納入刑罰范圍
通過網絡途徑侵犯著作權的行為與傳統侵犯著作權行為存在巨大差異,無論是否應當以營利為主觀目的,還是是否應當以一定數額的違法所得為起點入刑,《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的規定似乎都與通過網絡途徑侵犯著作權的行為模式存在一定偏頗,而根據“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以及“疑罪從無,疑罪從輕”的原則,缺乏營利為目的的主觀要件及違法所得數額的客觀要件的侵犯著作權情形,是否應當將其納入刑罰范圍呢?
1.過網絡途徑侵犯著作權行為的社會危害性
我國正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著作權的保護對維護民族創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互聯網的發展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得侵權復制品遍布網絡。國家目前尚無完善的體制機制來預防利用互聯網傳播侵權復制品的行為。當前以淘寶為代表的電商平臺中,各商家之間只顧價格戰,而不注重產品本身的功能與創新,出現一款熱銷的商品,其他店家則蜂擁而至,進行仿造并拉低價格,使得競爭陷入惡性循環;除此以外,各類高仿產品、低劣偽造產品充斥淘寶,而淘寶本身并未對這些仿冒銷售的店鋪做出積極處理,而是任由其發展,由此造成了價格競爭下商家相互模仿而不注重創新的惡性競爭模式。此外,以計算機軟件創新為例,研發一個正版計算機系統軟件可能需要公司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研發成功后只有靠用戶群的購買來營利,正版軟件的價格較高,而現實中往往是正版軟件發布沒多久,就有專門針對破解正版軟件高價激活碼的盜版軟件出現,用戶出于經濟因素往往會選擇價格低廉的盜版軟件購買,由此造成了研發正版軟件的公司巨額虧損,而如果國家對盜版軟件打擊力度不嚴,試問長此下去還有公司敢投入大量精力進行創新性研發嗎?
通過網絡途徑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基于互聯網的全球性,其傳播速度遠超于以往傳統模式的出售侵權復制品行為。無論你身處何地,只要你能使用網絡,你就能輕易下載并使用侵權復制品,而且這種出售侵權復制品的網絡鏈接沒有有效期的限制,無論時隔多久,只要有用戶需要,就可輕易搜索到,由此所造成的社會危害性不容忽視。
因此,在當前還無有效網絡侵犯著作權行為的預防機制情況下,筆者認為將通過網絡侵犯著作權行為納入刑罰范疇確有必要。通過《刑法》的威懾力與刑罰的懲罰性,讓公民逐步意識到通過網絡侵犯著作權的社會危害性,逐步樹立起保護知識產權的觀念,提倡拒絕盜版,進而維護權利主體的利益,保護民族創新能力。
2.行為人主觀動機對刑罰的影響
同時,筆者認為,基于通過網絡途徑侵犯著作權行為的復雜性,不能按照現有法條對其一概而論,而應基于行為人的主觀動機區別對待。如果行為人主觀以營利為目的,則適用《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的相關規定定罪處罰;但若行為人主觀并不以營利為目的,則視其行為造成的客觀危害后果進行懲處。例如行為人有的是為了實現網絡共享,無償向大眾傳播他人作品;有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者是為了詆毀作品作者的聲望,在這些情況下,我們可以根據其行為造成的危害性大小,比照《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從輕或減輕處罰,對于社會危害性不大的,進行口頭勸誡教育即可。如此既可彰顯法律對社會行為的調整作用,也體現了法律人性化的一面。
3.平臺服務提供者的責任認定
通過網絡途徑侵犯著作權的行為都需要一定的載體,那么對于網絡平臺服務提供者的責任應當如何人的那個呢?筆者認為,當前網絡環境需要國家大力整頓以進行規范,平臺提供者本身負有監管義務,對于監管不到位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通過網絡途徑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大多是將侵權復制品上傳至某一網絡平臺后,通過鏈接形式傳播給網絡用戶。目前網絡上比較流行的存儲平臺包括百度網盤、QQ網盤等,行為人上傳侵權復制品后即可獲得一個特有鏈接,并可設置密碼,之后將其放置于各大論壇或者淘寶等電商平臺進行出售。網絡環境下,信息傳播具有即時性,對于網絡服務商來說,有些利用網絡傳播的侵犯著作權行為是無法控制,此時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只能是直接侵犯行為人。換言之,他人利用網絡進行的侵犯著作權,在網絡服務商不能及時處理之前,應該由侵犯著作權直接行為人負責,因為此時網絡僅僅是犯罪的傳播工具,網絡服務商不具有犯罪的故意,不應承擔刑事責任。無論是存儲平臺,還是論壇管理者,抑或是電商平臺經營者,在發現侵權行為后,即使做出處理進行刪除的,可以免責。網絡服務商如發現信息內容不適當,可以對其內容進行刪節、修改,甚至完全刪除。網絡服務商能夠對信息具有一定的處理能力時,在明知虛假或可能虛假的情況下仍進行傳播的,發現后不即時做出處理的,則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以此督促各平臺加強管理,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
制品或錄音錄像制品以及用于制造此類侵權復制品或錄音制品的所有工具、裝置或設備予以沒收和銷毀,對于刑事侵權行為對被害人造成的損害還應給予賠償。
三、結束語
網絡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日新月異的變化,社會生活的發展需要法律的規制來維持穩定。網絡環境下侵犯著作權行為已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我們有必要拿出決心和精力,投入到保護知識產權的戰斗當中。公民保護知識產權意識的樹立,法律保護知識產權規定的完善,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懲罰措施的革新,都是我們應當努力的方向。
注釋:
①《網絡背景下侵犯著作權罪若干疑難問題的司法認定》董文輝,敦寧,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
參考文獻:
[1]謝向英.利用信息網絡傳播手段侵犯著作權罪的罪罰適用及其完善[A].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12.
[2]王騏.對侵犯著作權罪中網絡型復制發行的再理解[A].赤峰學院學報,2015.
[3]陳志剛.利用計算機網絡侵犯著作權罪相關問題淺析.法制與經濟,第176期.
[4]王永興.淺析網絡環境下侵犯著作權罪的若干問題[A].湖北警官學院學報,第116期.
[5]于志強.侵犯著作權罪中復制發行的網絡異化及對策思考[A].中州學刊,第187期.
[6]于志剛.侵犯著作權罪中以營利為目的的網絡異化—以珊瑚蟲QQ案為視角[A].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8.
[7]秦天寧.提供P2P網絡服務犯著作權罪幫助犯的刑事責任解析[A].多維視點.
[8]董文輝.網絡背景下侵犯著作權罪若干疑難問題的司法認定[A].河南死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第9卷第1期.
[9]王永興.網絡環境下侵犯著作權罪的若干問題探究[A].傳媒與和諧,2010年第11期.
[10]林亞剛.析侵犯著作權行為與侵犯著作權罪的銜接[A].法學評論,2006年第6期.
[11]侯國云.小議侵犯著作權罪的立法完善[A].云南大學學報,第20卷第2期.
[12]劉春霖.中美網絡服務提供商侵犯著作權責任比較研究[A].弟子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第11卷.
[13]郭大磊.論我國著作權刑事保護立法完善——以中美著作權刑事保護立法比較研究為視角.
作者簡介:
肖奇(1992.10.12~),男,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
羅薇(1993.07.06~)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