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民事糾紛解決中,調解型程序和判決型程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只有根據民事訴訟實際情況,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并合理分配二者比例,以此確保民訴目的的實現。本文簡要概述了民訴目的學說,并將調解型程序和判決型程序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民訴目的實現情況,以期能協調調解型程序和判決型程序與民訴目的關系。
關鍵詞:調解型程序;判決型程序;民訴目的
民事訴訟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自然人、法人之間財產或者人身糾紛,以此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其中民事訴訟的具體目的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也會造成訴訟觀的不同,進行形成具體制度的差異化。因此,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必須明確民訴目的,并協調和其與調解型程序和判決型程序之間的關系,以此確保具體案件中民訴目的的實現。
一、民訴目的學說
在民訴目的傳統學說中,主要包含如三中學說:①權利保護說,該學說認為民事訴訟產生的主要原因為國家禁止自力救濟行為,并且國家又保護公民的實體權利,其本質即為國家替代公民維護自身的私權,主要強調在保護民事實體權利時國家的作用,當公民權利受到非法侵害時,國家通過相關民事訴訟制度對公民進行保護。基于此,在該學說下,訴訟的當事人在訴訟各方面程序中處于優勢地位;②司法秩序維持說,在該學說理論基礎支持下,國家為了滿足社會需求設立民事訴訟制度,民訴的根本目的便是維護國家制度,對于私權的保護只是達到這一根本目的過程中順帶發揮的作用。通俗而言,國家之所以設置民事訴訟制度只不過是為了保證其制定的法律法規的實效性;③糾紛解決說,民訴目的必須追溯到其起點,因此將民訴目的設定為解決私人生活方面的糾紛。
二、調節型程序與判決型程序比較
在研究調解型程序和判決型程序與民訴目的關系時,必須將調解型程序和判決型程序進行有效比較,并且在比較中應注意如下三點:①在程序啟動方面,前者啟動時間和形式較為靈活,較之后者具有明顯的自愿性;②在操作流程方面,調解型程序判決操作簡便靈活且方式多樣,其將當事人的同意視為正當理由,因此不必將正規且復雜的程序作為保障,在具體調節過程中,根據案件情況進行方式選擇與組合,并可對案件信息進行保密,其判決效率明顯高于判決型程序;但判決型程序具有嚴格的爭議范圍限制,并必須對外公開案件具體信息,以此實現公民的司法監督權,提高法院審理的公正性;③在效果方面,調解型程序的效果遜色于判決型程序效果,后者主要依據法律程序,使得相關判決結果受到國家法律保護,從而對當事人受損害權利進行有力的保護。而調解型程序主要通過商榷、協調的方式盡量達到雙贏的局面,其調解結果表達了雙方當事人的意見,效果具有高度一致性但并不具備強制力。
三、民事訴訟目的實現
基于上述分析,民訴目的與調解型程序和判決型程序的關系主要為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關系,通過合理運用手段以達到預期目的,因此在二者關系研究中必須對如何選取手段以實現目的進行研究。具體分為如下兩個方面:①手段選擇的依據,訴訟案件類型存在明顯的變化,但具體司法過程存在滯后性,因此在訴訟程序的選擇方面必須遵守“動中有靜”的原則,以調解方式作用比重變化為例,20世紀80年代前期,我國重視調解型程序的應用,比如在1989年,全國一審民事訴訟案件中,以調解型程序結案的案件數量是判決型程序的4倍左右,而經濟糾紛案件中更是高達7倍左右。但是隨著我國依法治國進程加快,社會各界對以調解型程序處理的案件產生質疑,并且這一階段我國民眾的法律意識日漸提升,調解型程度解決糾紛的數量明顯下降。由此可見,調解型程序和判決型程序之間的選擇主要依據社會環境變化和事件自身特點,并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各因素的變化而進行調整;②合理分配手段選擇比例,調解型程序和判決型程序均為達到民訴目的的手段,因此在選取中必須權衡兩者的利弊,進而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判決型程序的權威性和強制性優勢是調解型程序所無法取代的,并且調解型程序的維護和諧的效果也可通過提高訴訟程序的自治性和執行的威懾力所達到,因此在具體應用中應以判決型程序為主,調解型程序輔助其達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農民工與工頭、企業之間矛盾的訴訟案件中,多數案件為農民工勝訴,但是由于執行力度較低,很多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并未得到真正的維護。國家基于這類問題提高了司法執行力度,法院受理農民工討薪案件的數量明顯降低,可見司法效果的明確性。基于此,相關部門在實踐中必須加強調解型程序和判決型程序權衡及二者之間的關系處理的有效性,既迎合我國和諧社會發展目標,又能夠實現民訴目的功效最大化,以此保證公民的合法權益,避免不法分子行為的進一步惡化。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調解型程序和判決型程序與民訴目的的關系即為手段與目的的關系,程序的選擇對于目的的實現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具體案件審理中,必須結合時代特征和糾紛情況合理選擇程序,以此保證民訴目的的最大效益,并保證我國司法機關的權威。此外,無論參照何種標準進行程序選擇,必須充分考慮二者的優勢與劣勢,進而弄清楚二者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合理分配二者的應用比例,最終達到預期目的,確保民事訴訟解決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申琳琳.淺析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調解制度[J].法制與社會,2016(2):113-113
[2]李亞楠.我國民事訴前調解制度的末路與新生[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6(4):95-99.
[3]蔣文玉,周宏亮.調解型與裁判型程序差別之審視——以民事訴訟目的為分析視角[J].社科縱橫,2014(10):67-69.
作者簡介:
嚴艷瀅(1990.9~),女,漢族,浙江杭州人,浙江鼎亞律師事務所,職稱:四級律師,大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