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青
摘 要:公平正義是司法有效性的根本前提,拋開公平正義,司法效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程序性權利是保證公平正義的基礎,程序性權利與司法效率并不矛盾。
關鍵詞:司法效率;司法成本;公平正義;程序性權利
一、米蘭達案是否屬于司法效率低下的案件?
1966年,聯邦最高法院在“恩納斯托·米蘭達涉嫌強奸和綁架婦女一案”中,因涉案警員在審訊米蘭達之前未預先告知他應該享有的權利,判定米蘭達的認罪供詞屬于“非自愿供詞”,在法院審判時一概無效。
此案中,司法成本高昂,僅因為沒有宣告權利而直接導致案件的調查、取證整個過程皆為徒勞。單從該案分析,高昂司法成本投入和無產出相比較,易得出此案中司法效率低下的結論。但是能因此得出程序性權利會導致司法效率低下結論嗎?答案是否定的。該案中,無罪是由于程序性被違反而導致,如果單單因此案而放棄程序性合法原則可謂得不償失。眾所周知,所有機關都有擴大公權力的趨向性,“該案的審判”從根本上肯定程序合法是調查機關行為有效的根本前提,防止了之后調查機關因該案的判決進一步增加對于程序性合法的侵蝕,借此擴大公權力對于公民權的損害,從而節省了社會因程序性不合法的取證、調查而陷入司法信任不足的重復訴訟和重復審判過程的成本,減少了調查機關為了“司法效率”取“證”,必然增加該“證”的錯誤率,導致審判結果的錯誤上升,假錯案的概率上升帶來的巨大社會成本,這是本案審判的“利”。顯然,與“維護公民權限制公權力”的“利”相比,“米蘭達的逍遙法外”作為成本就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了,從整個社會角度說,該案是極有司法效率的。
二、程序性權利是否降低司法效率
(一)“公平正義”是司法有效率的前提
在此,需要討論何為司法效率?“司法效率是指通過合理、充分的使用司法資源,降低司法成本,以最小的司法成本獲得最大的成果”。何為成果?米蘭達案中,成果就是米蘭達的“罪過”受到法律懲處,而在社會中,該成果就應該解釋為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對于公權力的限制。因此還需要界定在社會范圍和法院兩個范疇的司法效率。在社會范圍內的司法效率是指,“通過司法機關執法和裁判有效的解決糾紛,以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的彌補越軌行為給社會公平造成的利益傷害”;法院范圍的司法效率是指,“以最低的司法成本在司法過程和司法結果上體現公平和正義”。從司法效率的定義來看,“公平正義”都是司法效率維護的根本利益,因此得出結論“司法效率的前提是公平和正義,沒有公平正義就是最沒有司法效率的”,但是“公平正義”從何而來?結論顯而易見,從司法公正中來。
(二)程序性權利是司法有效的最低保障
因司法效率與司法公正密切相關,為了闡述本文論點需先簡單討論司法公正,對于司法公正很多學者都有不同的觀點,但是對于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是較為普通的觀點,實體公正包括法律平等的對待相同的行為,相似案件相似處理,所有案件平等,法官有適當的自由裁量權,判決的內容應建立在法律依據和事實根據的前提下等等。程序公正包括當事人嚴格適用訴訟規則,如回避、審判公正等制度的貫徹;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因此可以看出實體公正的執行與否與司法人員的素質,司法能力有較大的關系,不同人員可能根據同一案件得出不同的結果。程序公正則不然,程序公正通過法律列出了各個訴訟階段需要遵守的程序,僅有符合與不符合的區分。相比實體公正,程序公正雖然是保障最低的公平,但有天然的優勢“對于公平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因此對于程序性的考察也是維護公平正義的司法的有效率的最低標準。程序性權利有“不可違反性”,具有保障公平的根本性,即不適用“特定案件特定對待”。
(三)認可違反“程序性權利”證據的危害
雖然在文章開頭有所涉及,但是論證較為籠統,本段進行詳細論述:
1.增加公權力侵蝕公民權
如果案件結果承認違反程序性權利的證據,從“經濟人”概念可以得出,行政司法機關為了節約司法成本,就會形成凡是可證“結論”的證據的取證方式,采取最簡單最直接的行為。形成“簡單原則”取代“程序性”原則,這無疑會增加刑訊逼供、非法取證等直接取得證據等簡單取證手段,“非法”由于案件結果的認可,成為了理論上的“合法”,進而設立了司法機關侵害公民權利的基礎,“以非法證非法”這一謬論得以形成。
2.導致重復審判增加訴訟成本,司法系統流于形式
由于“以非法證非法”這個存在偏差的概率過大,所有公民都會對于“證據”持懷疑態度,進一步對于審判結果不認可,會尋求一切手段重復上訴,導致增加訴訟成本,而重復訴訟并沒有維護公平正義的必然結果,訴訟必然是沒有效率的。
公民對于司法的結果不信任,必然導致對司法機關的不信任,長期的結果就是人們不再通過司法維護社會公平,采取一些相對極端的維護公平的形式,如“殺人償命,私自報復”等等,進而導致社會的進一步動蕩。
3.增加訴訟過程中“證據”的辨識難度
由于非法取證,法庭必然需要判斷該“證據”是否可證,辯證的責任由調查機關轉移到了法院,本質的過程沒有實質性變動,法院掌握的資源沒有調查機關多,自然的辯證能力必然沒有調查機關強,調查機關由于利益驅使,有能力也有意愿使得證據更加難以辨別,因此法院不得不采用,造成法院實質上成為調查機關的下屬單位,審判也因此會不公平,會造成難以預計的后果。
因此我們認為程序性權利不僅不會降低刑事案件的司法效率,反而會促進司法效率的進一步實現。
參考文獻:
[1]辛本祿.《“經濟人”概念的演進及其新探索——從“經濟人”到“權力經濟人”》,學習與探,2013年第01期.
[2]任東來,陳偉,白雪峰等著.美國憲政歷程:影響美國的25個司法答案,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
[3]SusanD.Gold,Mirandav.Arizona(1966):SuspectsRights,NewYork:Twenty—firstCenturyBooks,1995,p.10.
[4]特倫斯·丹提斯、阿蘭·佩茲,劉剛,江菁.憲制中的行政機關(結構自治與內部控制),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