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瑚
內容摘要: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深深的體會到班集體是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場所,是教師教書育人的主要陣地。良好的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靈魂。本文就班級文化建設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班級文化 建設
在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播撒著愛心的種子,給他人一個關懷的眼神,一個燦爛的微笑,一句溫馨的話語,就獲得了愛的收獲。我深深的體會到班集體是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場所,是教師教書育人的主要陣地。良好的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靈魂。下面就班級文化建設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細心”作好班級物質文化建設
天下事必成于細。班主任也是既是班級的領頭人,更是班級的主人。因此要和學生一道,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做班級文化建設的設計者和指導者,教室是學生學習、生活、交際的主要場所,是老師授業、育人的陣地,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地方。因此班級文化建設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環境布置。我認為教室布置須“細心”,得注意每一細節,還得隨時留心,隨時調整。其次是教室物件的擺放,教室的桌椅板凳、勞動工具、生活學習用具等等可視器物的擺放必須整齊劃一,干凈美觀。教室里的每一個角落都保持絕對干凈是作好班級物質文化建設不可忽視的大前提。
二.“愛心”幫你做好班級精神文化建設
班級的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它主要是指班級成員認同的價值觀念、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道德標準、行為方式等等。怎樣才能幫助學生建立起共同的班級認同呢?我個人認為作好這件事需要有足夠的愛心,只有我們確實是出于真心的愛學生,為了學生的發展,不受私心的干攏,才能真正地實現。我在班級精神文化建設中特別注重培養班級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培養學生如何做人與作學問。
1.培養班級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集體是教育的工具"。班級的向心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強大的無形力量,會對每一個學生的個體發展起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激勵和制約作用。首先,要用愛心制定班級目標,引領師生向目標攀登班級目標有總體目標和分目標。總目標一般指在整個小學、初中、高中等階段,班集體要達到的一個指標。它包括學習、紀律、道德、班風等分目標,這些目標都可以用標語的形式寫出來,或張帖在教室的醒目位置,或作為學生的座右銘張貼在學生的課桌上。目標是航道上的燈塔,引領船只到達理想的彼岸;其次,在班級管理中,知人善任,激發每個同學的學習和工作熱情,組織團結、積極、奮發向上的班干部隊伍,增強班級凝聚力。通過各種角色設置,使每個學生在集體中都有一定的職務,都有自己滿意的角色,這樣一來,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支精練有熱情有組織能力有威信的班干部隊伍對班級凝聚力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實證明,較高的班干部隊伍的整體實力,使同學之間的關系更加團結,更能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從而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2.用愛心培養學生如何做人和作學問。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進人的成長和全面發展,只有培養學生的品德與修養,激發他們的夢想與激情,才是教育的成就。注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通過言傳身教把學生真正培養成有開放頭腦、寬闊的視野、博大胸襟、平衡的心態、高遠的志向,富有責任感的新一代;注重誠信教育。強化“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道德觀念,形成誠信者人人夸,不誠信者遭鄙視甚至受懲罰的班級道德氛圍,使學生們學習一些關于誠信的知識,引起學生對誠信問題的關注;注重班主任自我建設?!肮コ菫橄?,攻心為上”是說了解對方的心理顯的尤為重要,班主任在工作中需要多方面的觀察和分析學生的表征,能見微知著,能一管而窺全豹,在適當時候一語中的,使學生心服口服,不敢輕舉。確實營造一個健康、和諧育人氛圍;班級輿論的形成,即良性學習競爭氛圍和班級正面導向力量的形成。班主任要把屬于獎勵、贊美的鮮花和掌聲真誠的送給那些在學習上取得進步的學生。此外,教師可以把班集體中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通過集體選拔出來,組成一個班級形象代言人團體,而且這團體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擴大。這樣,就會有一個不斷壯大的正面導向力量團體在始終的引領著其他同學;團體自信的建立。真誠的表揚和贊美現在這個團體所外化出來的現象,讓學生覺的一個優秀的團體就是由每一個做的很好的成員組成的。
3.“恒心”作好班級制度文化建設。我們班的后墻黑板不僅是學生展示的舞臺,也是孩子們開拓視野的窗口。黑板上既有學生的優秀作品、圖畫和優秀練筆。也有古詩佳句,名人名言,哲理故事,使每位學生透過文字,了解到更多知識,真可謂活學活用。班規班訓放到了黑板最顯眼的位置,它們能夠時刻提醒大家要嚴格要求自己,為了班級的榮譽而努力。
班級文化是一門潛在的課程,它具有無形的教育力量,往往會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在班級管理中,各位班主任或多或少地都在進行著班級文化建設工作,我們只要有意識的利用班級文化具有的潛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點,采取滲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貫穿于整個文化環境中,充分發揮班級文化的育人功能,我相信我們的每一位班主任會把班級創建為更為和諧班級,讓我們的學校會成為更優質更和諧的學校。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甘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