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利華
摘 要:本文謹以公司股權收購(限非上市公司)實務過程中易被收購雙方忽略的若干非普遍風險事項作為落腳點,并依工作經驗簡要歸納總結相應的防范措施及處置方案,期可汲取所需,寥有助益。
關鍵詞:股權收購;法律風險;防范措施
股權收購作為公司并購方式的一種,與資產收購、兼并、合并等共為現代企業資源配置整合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日益發揮重要作用。交易量及交易額呈幾何式增長的同時,各項法律風險糾紛也隨之凸現,對收購交易產生不利影響。
一、目標公司或有債務風險
囿于收購方對目標公司企業文化、治理結構、商業信譽等方面的了解限制,在股權收購各階段均可能發生某些潛在的或有債務風險。
1.員工離職的或有債務風險
由于股權收購并不改變目標公司的法人主體,原有員工的勞動合同在股權收購后依法可繼續履行,故對收購方而言,若不打算大批裁減員工或目標公司的冗員比例并不高時,一般僅重點核查員工薪酬是否拖欠、社保及公積金是否依法繳納等財務數據,而忽略了在股權收購中及至收購后可能會發生的員工集體離職的情形,而該等情形一旦發生,對收購的順利進行以及收購后目標公司的管理整合均會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為防范此類風險,需由出售方承擔股權收購過程中公司管理權及經營權的平穩過渡、順利交接責任,及時安撫員工因公司股東及管理層變動所產生的消極情緒,妥善處置員工訴求,避免發生聚眾圍鬧的社會事件。同時,收購雙方還應將全體員工的離職補償費用考慮在目標公司交割條件中并核算總數額,由出售方預留在目標公司賬戶,以規避收購方在接管公司后的或有損失風險。
2.經濟合同的或有債務風險
收購方在盡調過程中會重點審查目標公司各類經濟合同的履約狀況、應收應付、未結事項等,并要求出售方充分履行披露義務。但若因出售方缺乏充分的法律意識、商業誠信有意隱瞞的,抑或是基于對客觀事實的固有認識缺陷造成的判斷失誤,均會造成收購雙方對于此類重要信息的知情權嚴重不對稱,披露不完全的風險情況,大致有:已履行完畢的合同在前期履行過程中存在違法或違約情形,在目標公司股權收購完成后被合同相對方或第三方提出追索主張的;因抽逃資金、虛增成本、規避納稅義務等違法目的而簽訂的虛假合同,出售方未如實告知的;為達成促銷營收或商業賄賂等目的,向合同相對方許以超合同范圍的承諾并在合同之外另行出具承諾函等等各類情況。
對此類或有風險,收購方可采取的防范措施一是要重點核查與正常業務范圍、業務量不符的合同,明顯偏離市場公允價格的合同,合同主體與實際履約方不符的合同,二是進行詢證調查,要求合同相對方配合出具關于已履約、未履約合同的具體情況確認,三是在收購協議中就目標公司經濟合同或有債務風險的責任歸屬及救濟措施做出妥善設定并留置風險金。
二、股權轉讓的稅賦風險
有關稅賦承擔及繳納方式在收購協議中應約定詳細方案,一是避免后續履行過程中雙方發生關于稅款繳納的爭議糾紛導致收購擱置;二是避免因未能及時完稅而影響股權轉讓登記的風險情況發生。
有一類特殊的股權收購類型,需要收購雙方在交易伊始就做好充分的稅務籌劃。即若目標公司的股權系存在多層架構的類VIE模式,由BVI或Cayman等離岸公司通過多層級的股權架構安排間接持有境內居民企業即目標公司的股權,對于此類股權的收購,收購雙方一般均會選擇在境外直接收購BVI或Cayman公司的方式,進而達到透過多層股權架構實際控制境內目標公司的收購目的。此種收購方式此前可成功規避我國的股權轉讓所得稅,直接造成國家巨額稅款流失。針對此種特殊情形的股權轉讓,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關于非居民企業間接轉讓財產企業所得稅若干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年第7號),除卻其中規定的安全港情形之外,一旦被稅務機關核查確認股權轉讓系由非居民企業通過實施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間接轉讓中國居民企業股權等財產,規避所得稅納稅義務的,則須重新定性該間接轉讓交易,確認為直接轉讓中國居民企業股權等財產,此也即為稅法中的穿透原則。該公告實施后,稅務機關已據此查處了多起針對非居民企業境外股權轉讓巨額所得稅款的追繳案例。故若收購雙方未能及時了解稅收征管動態,沒有將此類股權收購的所得稅款安排進總收購價款中去,勢必會造成巨大的收購風險甚或收購失敗。
三、情勢變更風險
股權收購從盡調開始直至交割完成,一般約需一年以上時間,在此過程中隨時可能發生影響股權收購的情勢變更風險。例:目標公司土地使用權及地上建筑物被政府征收或變更使用性質的;法律政策變動導致目標公司主營業務受到嚴重影響的;所處產業被國家強制調整的;周邊環境發生變化致使經營無法持續等等。情勢變更風險事項若發生在公司交割前,則收購方可依情勢變更原則主張解除收購協議;若發生在交割后,收購方將面臨收購目的無法實現、收購利益嚴重損失的極其不利局面。
預防方案:一是在盡調時即向目標公司所在地的政府部門開展全方位詢查,包括與目標公司主營業務及核心資產有關的區域發展規劃、產業結構布局、生態環境整治等,政府部門范圍不應僅從行政管理的權重來考量,有必要包括:國土、建委、規委、水利、消防、環保、衛生等各部門,因在實踐中,往往是與經營關聯不大甚或無交集的政府部門的政令實施直接導致收購失敗,或是多個部門的不同政令之間產生了導致收購失敗的因素競合;二是要對主營業務的國內外市場情況進行調研,關注是否屬于反壟斷反傾銷的范圍、產能飽和度、是否存在足以影響經營的不合法隱患、所屬行業的發展態勢及市場地位、縱向的上下游企業以及橫向的同類企業之間的關聯關系和經營秩序等。
非上市公司的股權收購,存在交易過程不透明、收購雙方意思自治約束力弱的特征,通過對收購過程中各類風險的防范,可有效達成規范交易秩序、保護收購各方權益、形成經營協同效應、促進市場資源配置整合的良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