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微信功能拓展到交易領域,相比起傳統的支付方式,人們更傾向于方便快捷的網絡平臺支付。微信支付憑借其支付便捷,易于接受的特點,迅速在國內打開了市場。隨之而產生的問題,便是在微信交易過程中產生的稅收問題。由于該項資金轉移被冠以“紅包”之名,就不再只是單純的資金轉移,而且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的行為,其法律地位仍需明確。
關鍵詞:微信紅包;稅收安全;法律地位
一、對微信紅包征稅的背景思考
進入21世紀以來,網絡平臺支付方式已經成為人們現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信紅包作為集中最具代表性的財產轉移方式之一,尤其是在當代支付方式信息化。貨幣虛擬化的大環境下,將網絡資金轉移方式納入稅收管理體系,并進一步明確稅收的調節界限,成為了當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由于微信紅包具有靈活交易的特點,線上發紅包,線下取貨。由于目前我國對好意贈與尚無明文規定需要繳稅,而且對于贈與物進行征稅,損害了受益人的合法利益,然而這種交易方式實際上是屬于一種變相的逃稅行為。以微信紅包為例,如果網絡資金轉移能夠被很好的監督和管理,可以為我國稅收創造巨大的收益。
二、微信紅包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1.征稅范圍的界定
根據我國《個人所得稅法》,偶然所得稅率為20%。然而《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定,偶然所得是指“個人得獎、中獎、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質的所得”,法條當中的“其他偶然性質的所得”沒有明確的指出“其他”涵蓋了哪些方面的所得,因此在規定偶然所得的征稅范圍上,留下了很大的立法空間。此外,由于該項資金轉移被冠以“紅包”之名,就不再只是單純的資金轉移,而是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的行為。對于民間紅包贈與,我國法律并無明確規定,對民間習俗采取容忍態度。基于我國的國情考慮,對微信紅包進行征稅,似乎顯得不近人情。但“微信紅包”的參與人群范圍更廣,與傳統的親屬間紅包贈與行為也有一定差別,因此其法律地位仍需明確。
2.相關法律的缺位,影響我國的稅務安全
我國的稅法是基于傳統的實體貨幣支付方式而制定的,面對支付方式的變更和避稅手段的高科技化,傳統的稅法體系顯然已經難以滿足現實需要。原因就在于現有成文法中對于“紅包”這一資金轉移的方式沒有作出明確的解釋。我國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取得有獎發票獎金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個人取得單張有獎發票獎金所得不超過800元(含800元)的,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超過800元應按“偶然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在實際應用中,以“紅包”這一頗具民俗氣息的資金轉移方式逃避稅務征收已經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長此以往會給我國的稅務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
三、現有對微信紅包征稅的觀點
微信紅包是春節期間呈爆發式增長的一個新事物。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派發給社會上個人的中獎性質的紅包,應依法征稅;親友之間互發的娛樂性小額紅包,不征稅。著名稅務籌劃專家朱鵬祖認為,針對紅包派發分散、受益人眾多且數額大小不等的征管實際,國家稅務部門已明確紅包派發企業為“微信紅包”的代繳人,應該統一集中向地稅機關申報繳納,從源頭堵住稅收流失的漏洞。此外,還有觀點認為,為了進一步杜絕打著人情幌子進行偷稅漏稅的行為,應對網絡資金轉移方式進行統一規范,全面納入稅法的調整范圍中。然筆者認為,此種簡單粗暴的方式雖然從根源上杜絕了利用網絡支付手段偷稅漏稅的行為,然而不符合中國現有國情,容易讓被征稅群體產生抵觸情緒。
四、對微信紅包征稅的立法思路
作為一種全新的財產轉移方式,微信紅包有它的獨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之處,有效的彌補了天各一方心意難以傳遞的缺憾,也有效的聯絡了親人,朋友之間的感情。正如事物具有其兩面性,微信紅包的缺點也相當的致命,很大程度上成為了違法犯罪的保護傘。需要我們對它重新進行定性,為國家的稅務機關對其進行監督管理提供新的思維。
1.重新挖掘我國稅法的立法精神
在現代社會,稅法的重要價值就是通過國家權力的合理設置,建立科學的征稅權力的運作機制、保障機制和控制機制,使國家的稅務征收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以我國稅法的立法精神為出發點,根據“支付手段的變革帶來的監管困難”這一突出問題,重新制定相應法律法規,完善稅法征收體系。
2.對支付手段進行明確的規定
問題的產生來源于支付手段的變革,因此對支付手段進行規范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措施。將網絡資金轉移的手段納入稅法調控范圍,響應了我國稅務工作“有法可依”的要求,通過對手段的規定更便于稅收工作的開展,也便于立法者進一步規范稅法的調控范圍,有力的保障了我國的稅務安全。
3.完善我國的稅法系統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稅法系統也經歷了幾次更新。然而現階段的突出問題,仍然是稅法系統本身存在的瑕疵以及面對新的支付方式出現時表現出來的與時代脫節性,使之不能有效地應對現階段出現的變革帶來的問題。因此,重新完善我國的稅法系統,使之具有更強的應激性,更迅速地應對支付手段變革帶來的影響,是我國當下的稅收工作首要面臨的問題。
五、結語
隨著電子貨幣和網絡平臺的進一步發展,現行稅收范圍可適用的空間會受到沖擊。通過改革現有的監督管理模式,使之更好地適應貨幣電子化,虛擬化的大趨勢,無疑勢在必行。隨著我國網絡平臺的快速發展,電子貨幣與現實貨幣適用場合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的情況下,放任微信紅包“逍遙法外”,是科技進步對稅收法律發展的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張繼東.電子商務法[D].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2]王金玲.電子商務的法律與規范[D].東北大學出版社,2003.
[3]李林容,王瑩.微信紅包現象解析[J].中國出版,2015(21).
[4]孔慶林,王岑.企業微信紅包賬務處理初探[J].財會月刊,2015(7).
[5]楊子晴.微信紅包的法律關系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5(36).
[6]賈舒凡.微信紅包稅法問題探析[J].商,2015(25).
作者簡介:
李春霖(1997.02~),男,廣西玉林人,本科,江蘇大學法學院法學系,主要研究方向:社會法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大學第15批學生科研課題立項資助項目“微信紅包是否應該被列入征稅范圍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5C18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