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濤
摘 要:《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六條中規定了食品經營者可以免予處罰的情形,其中一句表述為“食品經營者履行了本法規定的進貨查驗等義務”。本文結合《食品安全法》的整體規定對該條款表述的進貨查驗義務進行了體系化解釋,提出了進貨查驗義務的四個層次,論述了各個層次進貨查驗義務的具體內容和認定標準,并對進貨查驗義務分四個層次的實際意義作出了說明。
關鍵詞:食品安全法;食品經營者;進貨查驗;義務;層次
2015年4月24日公布的新版《食品安全法》在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食品經營者履行了本法規定的進貨查驗等義務,有充分證據證明其不知道所采購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并能如實說明其進貨來源的,可以免予處罰,但應當依法沒收其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造成人身、財產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本文針對該條款中“食品經營者履行了本法規定的進貨查驗等義務”(以下簡稱“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的進貨查驗義務”)的規定進行相應論述。
一、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的進貨查驗義務的理解
孫人清[1]認為,該條款所規定的義務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所有食品經營者都應當查驗合格證明文件,另一個是食品經營企業還應當對查驗情況進行記錄。”李衛群[2]認為,“食品經營者已經履行了進貨查驗等法定義務,此處的‘等應作等外理解,還應當包括新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自查自改義務、第五十三條第四款規定的批發銷售記錄義務”等。筆者認為,“食品經營者履行了本法規定的進貨查驗等義務”所表述的義務是基于《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條規定的,內容更廣泛的進貨查驗義務。本文暫且將這種義務稱之為“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的進貨查驗義務”。
二、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的進貨查驗義務的四個層次
為了便于對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的進貨查驗義務的作出準確的理解,筆者對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的進貨查驗義務分為四個遞進關系的層次,較高層次包含了較低層次。
1.第一層次,基礎性義務層次
該基礎性義務是《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條所直接規定的,其核心內容為:“食品經營者采購食品,應當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和食品出廠檢驗合格證或者其他合格證明(以下稱合格證明文件)”。同時,《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條第二、三、四款,分別對食品經營企業、實行統一配送經營方式的食品經營企業以及從事食品批發業務的經營企業作出了具體規定,將進貨查驗義務擴大到進貨查驗記錄、憑證保存以及銷售記錄等義務。這種基礎性義務,是保障經營環節食品安全應做到的最低義務。
2.第二層次,一般性義務層次
該一般性義務是《食品安全法》所有與經營者相關的義務性規定的集合,其內容分散在《食品安全法》不同條文中。例如,《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七條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對食品安全狀況進行檢查評價”。該規定要求食品經營者具有定期對食品安全狀況進行檢查評價的義務,該義務當然性的適用到食品經營者在進貨查驗時的情形,即食品經營者在進貨查驗時應對食品安全狀況進行檢查評價。《食品安全法》第五十四條第一款、第五十四條第二款、第五十六條第一款等等條款的規定,都可以作出類似的當然性理解。該一般性義務要求食品經營者在進貨查驗時,應盡到一個食品經營者在通常情況下應盡到的義務。
3.第三層次,標準性義務層次
該標準性義務要求食品經營者對食品的采購進行一定的實質審查,利用現有的基礎技術手段預防《食品安全法》中規定的部分違法行為,包括《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條關于禁止經營的食品的部分規定,第三十八條關于生產經營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藥品的規定,第六十七條關于預包裝食品的包裝上應當有標簽的規定,以及等等規定。該標準性義務是指在具備一定食品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的基礎上,食品經營者應利用其專業性的基本知識和現有的基礎性技術手段,預防《食品安全法》中規定的輕度違法行為。例如,《食品安全法》三十四條規定的禁止生產經營下列食品中,第(六)項“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摻假摻雜或者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那么,經營者應在憑借其經驗,通過感官辨別或快速檢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識別此類違法食品。
4.第四層次,高度性義務層次
這種高度義務,要求食品經營者高度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并且對所經營食品具有相當程度的合理懷疑,主動采取措施發現問題。《食品安全法》三十四條規定的禁止生產經營下列食品中,第(一)“用非食品原料生產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劑以外的化學物質和其他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物質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為原料生產的食品”,第(二)項“致病性微生物,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生物毒素、重金屬等污染物質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含量超過食品安全標準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等等,作為經營者,其有高度的義務去預防這些違法行為。例如,當國內外發生特定的食品安全事件時,經營者主動進行調查,通過向生產商詳細了解情況,主動采樣檢驗等方式,防止經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安全食品。
三、對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的進貨查驗義務進行分層的實際意義
各經營主體的經營管理能力是不同的,理論上講,其承擔的法律義務的能力也應是區別的。筆者假定,大型批發商、著名食品總代理商等企業應嚴格要求,承擔第四個層次的進貨查驗義務,而對于小型食品經營者、偏遠地區食品經營者等能做到第一個層次的進貨查驗義務就已經很好了。本文對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的進貨查驗義務進行分層的意義就在于能在實踐層面上將義務內容與義務主體聯系起來。
參考文獻:
[1]孫人清.淺談新《食安法》豁免處罰條款的適用[N].中國醫藥報,2016-07-04(003).
[2]李衛群.對執行新《食品安全法》幾個問題的思考[N].中國工商報,2016-01-07(003).
[3]劉偉青.新《食安法》中免予處罰規定的理解[N].中國醫藥報,2016-06-06(003).
[4]龐輝.新形勢下食品企業的社會責任.食品安全導刊[J],2015.2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