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娟
摘 要:由于離婚多是因為夫妻之間感情已不能維系,故如何妥善解決在婚姻關系解除時的財產問題就成了雙方關心的問題,特別是對于無過錯方、弱勢方而言,在我國現行《婚姻法》中,有關家務勞動補償、經濟幫助、離婚損害賠償等制度都已經逐步建立并完善起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行體制對無過錯方、弱勢方的救濟基本都是離婚時的一時給付,并沒有顧及在以后的生活中如何保護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受到傷害的一方在離婚后的長期利益。
關鍵詞:夫妻離婚;撫養救濟;制度
案例:某市事業有成的小劉要和結發妻子離婚。妻子全身心照顧家庭15年,丈夫則在不斷進修中成就一番事業,小劉先后三次到法院打官司要求離婚,妻子不同意離婚,還請求法院判令小劉履行每天2個小時照料家庭的義務,對以前未履行的家庭義務以每天2小時計付代償家庭勞務費,1997年至2011年共計15年,10950個小時,以其時薪的1/5計,每小時200元,共計219萬元。
一、我國現行婚姻立法關于夫妻離婚后扶養救濟制度的相關規定
2001年新的《婚姻法》頒布之后,在立法的層面增加了離婚后的幫助和救濟制度,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家務勞動補償制度、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和經濟幫助制度。我國《婚姻法》第40條規定:家務勞動補償是指“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
離婚損害賠償指的是因一方有法定過錯而引起的離婚案件,財產分割時,對于無過錯一方,應適當多分的制度,《婚姻法》規定了四種法定情形。
二、我國現行婚姻立法中夫妻離婚扶養制度
1.扶養的概念
法律意義上的扶養也有區分,廣義的扶養泛指一定范圍的內的親屬之間根據法律的規定而存在的經濟上互相供養、生活上相互照料的權利義務關系,囊括了長輩親屬對晚輩親屬的“撫養”,平輩親屬之間的“扶養”和晚輩親屬對長輩親屬的“贍養”三種形態。狹義的扶養專指平輩親屬之間尤其是夫妻之間依法發生的經濟供養和生活扶助權力義務內容。
我國《婚姻法》第20條規定:“夫妻有相互扶養的義務。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一方,有要求對方給付扶養費的權利。這里的夫妻扶養制度主要是婚姻存續期間內的扶養而不包括婚姻關系之外,對于離婚時存在生活困難的一方,只能請求“適當經濟幫助”作為救濟,對于全職家庭婦女來說,一旦婚姻關系終止,夫妻間的扶養義務消滅,離婚后必然陷入生活困難的境地,還可能因此喪失子女撫養權,不利于體現法律的公平、正義原則。
2.雖然規定了家務補償制度,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一定問題
根據《婚姻法》第40條的規定家務勞動的補償限于夫妻婚前約定婚后財產歸各自所有即夫妻分別財產制的范疇,但受傳統思維的影響,本著長久共同生活的目的鮮有夫妻會約定婚后財產的所有形式,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夫妻采用共同財產制,也就是說這個范圍的夫妻不適用家務勞動補償,像案例里的情形,妻子全職家務,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未采用分別財產制,婚姻關系一旦消滅,無法獲得家務勞動補償,妻子的生存技能僅僅是撫育子女、照料老人,也無法保證自己的基本生活。其次,家務勞動補償標準不夠明確,如何確定付出義務較多,按照何種標準計算都沒有明確規定,這些問題全由法官自由裁量,顯然缺乏合理性。
三、對夫妻離婚后扶養制度提出的建議
1.將夫妻離婚后扶養的相關內容明確規定到法律當中
由于傳統思想的影響以及女性的生理特點等原因,不少人結婚后為了照顧家庭、生養子女,不得不將重心放在家庭之中,忽視了對事業的追求,雖然我國《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中規定了女性在懷孕期間、生產后所享受的各種福利待遇,也因為某些現實情況得不到保障,部分女性因此喪失了工作崗位,一旦離婚,她們很難在社會中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雖有不少人呼吁女性重新考慮回歸家庭,然而現代社會無論從工作還是生活中,女性面臨的競爭也越來越多,壓力也與日俱增,如果沒有對應的保障制度,女性回歸家庭以后面臨的危機越發的嚴峻,離婚后女性保證基本生活都有風險,更談不上自身的發展,離婚扶養救濟制度則是為了保障弱勢群體的利益。
婚姻自由是婚姻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包括結婚自由和離婚自由,現代人觀念的開放,也使得結婚和離婚的隨意性越來越大,對應的婚后回歸家庭的風險程度也增加不少,部分人考慮到離婚成本增加,離婚可能導致生活困難,甚至因為收入低面臨放棄孩子撫養權等因素也會選擇繼續忍受不幸的婚姻,這背離了婚姻自由的本質,也違反了婚姻法的原則和精神。
為了更好的保障和貫徹婚姻法的基本原則,應將離婚扶養制度納入到法律體系,明確規定離婚后滿足哪些條件可以申請扶養,扶養持續的時長,扶養給付方式是一次性給付還是分期給付,具體參照的標準是什么,從而幫助弱勢群體在離婚后能夠重新回歸社會,找到自己的價值定位,同時也兼顧強勢一方的人身和財產權益,避免增加離婚另一方當事人不必要的負擔。
2.將經濟幫助的相關標準進一步細化
我國《婚姻法》第42條規定的是“離婚時”,實際的情況往往是夫妻雙方離婚一段時間以后,一方因照顧子女、就業難等原因而導致生活困難,但在離婚時尚未出現,從而錯過了請求期限。因此應將經濟幫助的請求權設定在婚姻關系解除后的一定期限內,從而更全面的保障弱勢群體的正常生活。
同時應當明確經濟幫助的申請條件、給付標準和給付期限,比如離婚過錯一方生活困難是否有權請求扶養?考慮的條件包括其中一方因撫養和教育子女或年老、疾病而不能就業;參加下崗工人再就業培訓需要花費的時間和費用;或者雖然就業但收入難以維持正常生活等。另一方有給付能力,但不應當超過其收入的一定比例。經濟幫助應當設定期限筆者認為1年內較為恰當,否則也不利于保障給付方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柴英.論中國古代離婚的法律效力[J].史學集刊,2011(3):75-81.
[2]艾力江·阿西木.論“塔拉克”離婚習俗的法律效力問題[J].甘肅民族研究,2011(1):31-35.
[3]王待遂.對完善我國協議離婚制度的思考[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6,32(2):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