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鑫
近年來,國家整治貪腐的力度不斷加大,被曝光的貪官數量以及貪腐程度更是令民眾扼腕。尤其是隨著各國之間交流越密切,中國的貪腐分子越來越多地逃亡境外,意圖躲避法律的責難和正義的審判。據商務部早些時候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有超過4000名中國外逃貪官在海外逍遙法外,近500億美元的資金被他們卷走。貪官外逃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國際聲譽,挑戰了中國的法治,如果犯罪嫌疑人長期在逃,不能及時追捕歸案,還會降低政府的執政權威。建立和完善境外追逃機制,加強反腐敗的國際合作,已經成為中國在反腐敗實踐中的迫切需要。隨著國際刑事司法合作的深入和擴大,境外追逃成為我國追回貪腐分子和贓款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最受關注的是華遠案的主犯賴某某,其于案發后逃往加拿大,一直滯留在溫哥華。2011年,賴某某被遣返回國,隨后,中國公安機關依法向其宣布了逮捕令。2012年5月18日,判處賴某某無期徒刑,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賴某某未提出上訴。
從近些年檢察機關懲治貪污賄賂犯罪的實踐來看,貪官潛逃境外已是當前貪污賄賂犯罪案件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也是懲治和預防此類犯罪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目前,中國追捕外逃貪官主要通過外交和司法等途徑,通過不懈努力,現在中國已與四十個國家簽訂司法協助條約或引渡條約,并于2003年加入《聯合國反腐敗公約》,這為中國境外追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但這并不等于說中國在追捕外逃貪官、引渡犯罪分子方面遇到的困難已經得到全部解決。如果說建構符合犯罪特點的境外追逃機制是由政府解決的問題,那么,熟悉貪污賄賂案件境外追逃的程序和證據要求,則是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在辦案實踐中不斷探索的話題。
一、境外追逃及相關范疇
境外追逃就是采用引渡或者其他替代手段將潛逃或者藏匿在境外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被判刑人遣返回國。按照通常的理解,境外追逃是指為了追訴或者執行刑事判決,采用引渡或者其他法律手段將潛逃到境外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被判刑人緝捕或遣返回國。從實踐情況看,雖然境外追逃過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并非都具有刑事性,但習慣上人們還是將境外追逃置于國際刑事司法合作范疇來進行探討。
(一)國際刑事司法合作與國際刑事司法協助
國際刑事司法合作是晚近以來才被人們接受的范疇。在傳統的國際刑法理論和實務中,包括雙邊和多邊國際條約或公約,籠統地稱之為“國際刑事司法協助”。較早提出國際刑事司法合作概念的日本國際刑法學家森下忠先生認為,可以將“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概念分為狹義、廣義和最廣義三類。最廣義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有四種形態:犯罪人引渡;狹義的刑事司法協助;外國刑事判決的執行;刑事追訴的移管。其中的犯罪人引渡與狹義的刑事司法協助合并起來就相當于廣義的刑事司法協助。狹義的刑事司法協助包括:為了外國的刑事案件而進行的詢問證人和鑒定人、物的引渡、搜查和查封、送達文書、提供信息等。針對這種情況,考慮到人們只說“國際刑事司法協勵”時容易出現具體指向不清問題,該學者提出用“國際刑事司法合作”一詞指稱最廣義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我國研究國際刑法的多數學者基本都持傳統觀點,即以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為視角研究刑事事務的國際合作問題。綜觀國內外學者的觀點,國際刑事司法協助主要是指國家之間依據簽訂的條約或協議,應對方請求在刑事司法領域相互提供幫助,代為履行調查取證、送達文書等刑事訴訟行為的活動。而國際刑事司法合作又稱為刑事事務國際合作,是指公約或條約的締約國根據公約或條約規定,在刑事案件中為引渡、司法協助等事務相互提供各種形式的合作或協助。可見,國際刑事司法合作與國際刑事司法協助這兩個范疇,不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存在較大差異。確切地說,兩者之間是種屬關系,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只是國際刑事司法合作諸多方式中的一種。因此,除非在使用國際刑事司法協助這一范疇時,在有關的條約或公約中明確賦予其有關合作的內涵,否則將很難引申出與國際刑事司法合作等同的含義。
(二)境外追逃的主要方式
引渡不僅是國家間和國際社會進行刑事司法國際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追捕逃犯最重要、最有效的形式。所謂引渡,是一個被控訴或被判罪的人由他當時所在的國家交給對他控告犯了罪或對他判了罪的國家。經過各國長期的實踐,引渡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有一系列原則規范,有嚴格的程序和證據要求的制度。
近年來,我國司法機關在開展境外追逃過程中,除了采用傳統的引渡方式外,還曾采用過非法移民遣返、異地追訴、勸返等“引渡的替代措施”。
根據實踐,非法移民遣返又稱遞解出境,是為了追訴或者執行刑事判決需要到外國緝捕逃犯時,由于不具備開展引渡合作的條件或者出于其他原因,由追逃國向逃犯所在地國家提供逃犯違反移民法律的線索,促使逃犯所在地國家根據本國有關移民法律規定,將逃犯強制遣返至第三國或追逃國的一種合作方式。異地追訴是指在逃犯潛逃國對逃犯提起刑事訴訟,使其受到審判并執行刑罰。所謂“勸返”,是指追逃國辦案人員在逃犯所在地國家有關主管機關的配合下,通過對外逃犯罪分子說服教育,使其同意回到追逃國接受相關處理的一種措施。
二、貪污賄賂案件境外追逃的程序
境外追逃是國家司法權的域外延伸,是國家主權的體現,而國家主權的行使以不侵犯其他國家的主權為前提。為此,不論采取何種境外追逃方式,都應當嚴格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以確保其合法性。具體到貪污賄賂案件,不同境外追逃方式的程序也各不相同。
(一)引渡的程序
按照各國間簽訂的引渡條約和國際公約的規定,可以提出引渡請求的國家必須是對犯罪人享有刑事管轄權的國家。這些國家通常是:犯罪人的國籍所屬國、犯罪行為地國、受害國以及犯罪結果地國。而提出引渡請求的根據,首先是請求國的法律,其次是被請求國的法律。此外,還必須根據請求國和被請求國之間事先簽訂的雙邊條約或協議、雙方參加的多邊引渡條約或國際公約中的有關規定。一般來說,采取引渡方式境外追逃的程序主要有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引渡的國內準備程序。引渡的目的是為了追訴或者執行刑事判決。在啟動引渡程序前,首先應當根據本國法律以及有關條約、公約的規定在國內進行相應的準備。引渡的國內準備程序主要包括:①對貪污賄賂犯罪嫌疑人立案。即根據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由犯罪地人民檢察院根據涉嫌貪污賄賂犯罪的事實依法對犯罪嫌疑人立案偵查。②收集犯罪證據。立案只是啟動刑事訴訟活動的開始,一般來說,立案階段掌握的證據還不能達到證明犯罪事實是否確實存在的程度,需要進一步偵查,以收集能夠證明犯罪嫌疑人是否涉嫌犯罪的相關證據。③決定采取有關強制措施。對犯罪嫌疑人采取必要的強制措施,不僅能夠有效防范犯罪嫌疑人自殺或逃跑,保證刑事訴訟順利進行,還是證明具有引渡必要的重要條件。根據世界各國對引渡設定的條件,大都需要請求國對犯罪嫌疑人決定采取逮捕強制措施。④采取緝捕措施。緝捕措施是發現犯罪嫌疑人的國家得以對犯罪嫌疑人逮捕或臨時羈押的法律措施,主要是指紅色通報。從各國執行紅色通報的情況看,執行的方式和效果存在差異。即便如此,對犯罪嫌疑人是否已辦理紅色通報仍然是國家間進行刑事司法國際合作的前提條件之一。因此,對于已經查明犯罪嫌疑人具體潛逃國的,承辦案件檢察院應當及時填報《紅色通緝令申請表》,并附相關法律文書和證據材料,經省級人民檢察院審核后報最高人民檢察院,決定是否商請國際刑警組織中國國家中心局發布紅色通報。⑤國內審查批準。引渡作為一項國際刑事司法合作制度,有若干原則限制。在具體適用引渡制度時,各國都要綜合考慮是否具有引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是對所有犯罪嫌疑人潛逃境外的案件都能啟動引渡程序。所以,為有效發揮引渡制度的作用,提高引渡成功率,按照引渡法及相關條約或公約的規定,應當經過逐級審查批準后報請有關機關決定。
第二,提出引渡請求程序。引渡作為一種國家行為,必須由某個主權國家通過正式的外交途徑或司法途徑書面提出。而主權國家將這一權力賦予哪一機關,一般通過法律或締結雙邊引渡條約來規定。根據我國引渡法第四條規定,我國和外國之間的引渡,通過外交途徑聯系。外交部為指定的進行引渡的聯系機關。引渡條約對聯系機關有特別規定的,依照條約規定。也就是說,我國向有關國家提出引渡請求,除非引渡條約另有特別規定,否則原則上應由外交部提出。當然,必要時可以通過其他主管機關之間的直接聯系,也能就引渡問題進行磋商。另外,根據《公約》第44條的規定,請求國在提出引渡請求時或提出之后,還可以請求被請求國對被請求國領域內的被請求引渡人拘留,或者采取其他適當措施,以確保被請求引渡人在進行引渡程序時在場。
第三,參與引渡訴訟程序。“引渡訴訟”是指一國收到外國的引渡請求后,對該請求進行審查并作出最終決定而進行的法律行為的總和。引渡訴訟的任務是審查和決定是否應當將被請求引渡人移交給提出引渡請求的國家,以便對其提起訴訟或者執行刑罰。引渡一旦成為訴訟,就不再是一種任意的、秘密的、無權利保障的活動或交易。在引渡訴訟中,請求國的地位相當于原告,負有如下義務:①補充證據。與被請求國的主管機關保持有效聯系,隨時按照要求補充有助于辨認和核實逃犯身份的資料等。②負有舉證義務,證明引渡請求符合有關國際條約或者被請求國法律規定的各項條件,并且不存在妨礙引渡的法定情形。③撤回或者放棄引渡請求。在被請求國就引渡請求作出最終裁決之前,請求國有權撤回或者放棄已提出的引渡請求,從而終止引渡訴訟。④指定代理人。請求國為參與引渡訴訟可以為自己指定代理人,通常委托被請求國的律師,有時也可以委托被請求國作為代表。⑤執行引渡決定。被請求國接受引渡請求后,即由主管機關發布引渡通知書。請求國接到引渡通知書后,有關主管機關應當與被請求國主管機關就移交方式、移交時間、移交地點、接受官員的到達、被扣押物品的移交、犯罪證據的移交等問題進行協商,之后辦理移交手續。引渡程序到此宣告結束。
(二)引渡替代措施的程序
從司法機關的實踐情況看,具體采用何種引渡替代措施一般因案、因人、因國而異。但不論何種方式,其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對在逃犯罪人的境外緝捕或羈押,剝奪他們在潛逃國的居留權,創造遣返回國的條件。總結我國司法機關近年曾采用過的非法移民遣返、異地追訴、勸返等三種引渡替代措施,其主要程序如下:
非法移民遣返措施的程序。采用非法移民遣返措施的前提是逃犯具有違反所在國移民法或出入境法的行為。因此,當試圖采用這一措施時,首先,開始的程序就是查找能夠證明逃犯系非法移民的證據。如果證據確鑿,經最高人民檢察院審批后,即可通過適當途徑將收集到的證據材料提供給逃犯所在國相關主管機關。如果能夠因此啟動遣返程序,逃犯所在國的主管移民事務機關則有可能來我國調查取證,或要求我國的證人以適合該國法律要求的方式作證。這一過程需要我國相關檢察機關提供協助。另外,由于一些國家的移民法規定被遣返的非法移民有權選擇被驅逐出境后的目的地,當我們需要遣返的逃犯在這些國家時,啟動遣返程序后,還要著手選擇一個有利于實現勸返目的的第三國,作為逃犯被驅逐出境后的接受地。
異地追訴措施的程序。采取異地追訴措施,一方面表明存在難以開展引渡合作的困難,另一方面還說明,逃犯的有些犯罪行為按照其所在國家法律的規定也構成犯罪。因此,欲達至異地追訴之目的,最主要的是向逃犯所在國主管機關提供逃犯具有應當追訴之罪的線索和證據。由于洗錢犯罪目前已成為國際公約和各國法律都明確規定的犯罪。實踐中,成為異地追訴措施“訴因”的事實一般是逃犯將犯罪所得轉移至境外的跨國洗錢犯罪行為。基于此,采用異地追訴措施的程序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即收集證據程序和配合追訴程序。所謂收集證據是指承辦案件的檢察機關在境內外依法或依條約收集證明逃犯實施了洗錢犯罪及其“上游犯罪”的證據。配合追訴是指逃犯所在國啟動追訴程序后,需要進一步補充證據或調查取證時,我國檢察機關應當給予必要的協助和配合。
勸返措施的程序。勸返措施的核心是進行“說服教育”。但這種“說服教育”是以事實和證據為基礎,并在逃犯所在國主管機關的配合下進行。為此,該措施在程序上一般由以下幾個步驟組成:一是在國內收集證據,證明逃犯確已涉嫌貪污賄賂犯罪;二是查找逃犯具體下落,了解逃犯潛逃的綜合信息,如逃犯的家庭狀況、在國外的境遇、潛逃原因及心理特征等,為提高“說服教育”的針對性創造條件;三是由我國主管機關與逃犯所在國主管機關接洽,通報有關情況,爭取獲得理解和配合;四是在逃犯所在國主管機關的配合下對逃犯進行“說服教育”;五是將同意回國接受處理的逃犯“押解”回國。
三、境外追逃過程中需要的證據
證據是進行刑事訴訟的基礎,某種意義上刑事訴訟就是圍繞證據所進行的一系列司法活動的總和。境外追逃屬于刑事司法國際合作的范疇,在開展明逃犯是非法移民的有關資料和證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證據:①證明非法辦理證件的資料和證據,如逃犯采取欺騙、隱瞞、虛構、編造身份資料等非法手段獲得出入境證件,或通過高價買賣等非法途徑取得護照等:②證明逃犯所使用的是假證件的資料和證據,如使用假名辦理證件,或偽造、變造證件等;③證明逃犯是非法入境者的資料和證據,如偷渡入境;④證明簽證欺詐的資料和證據,如逃犯在申請并獲得簽證過程中隱瞞簽證意圖、提供虛假信息等;⑤證明逃犯非法獲得移民資格的資料和證據,如在個人資產、工作經歷和身份等方面采取編造虛假事實、偽造虛假材料等方法獲得移民資格等。
異地追訴措施所需要的證據主要是能夠證明逃犯具有實施洗錢犯罪行為的資料和證據。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證據:①證明逃犯在國內實施了貪污賄賂等洗錢犯罪的“上游犯罪”的證據;②證明逃犯轉移至境外的財產是其通過實施洗錢犯罪的“上游犯罪”所得的證據;③證明逃犯具有將實施洗錢犯罪的“上游犯罪”所得財產轉移至境外的行為,如有關的銀行存取款記錄、銀行轉帳憑證、財務憑證等。
采取勸返措施所需要的證據相對簡單,且要求的標準也比較低。一般需要以下幾個方面的證據:①證明逃犯身份的相關資料;②證明逃犯是犯罪嫌疑人的法律文書;③證明逃犯所實施的犯罪事實的主要證據等。在采取以上引渡替代措施提供證據時,應當附有經過公正的以被請求國官方語言或其可以接受的另一種語言書寫的譯文。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以上境外追逃措施所需要的證據,應當具備完整的證據屬性,即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另外,在到那些實行傳聞證據排除規則的國家追逃時,還可能面臨證人赴境外作證等情況,需要事先做好相應準備。
參考文獻:
[1]黃芳.《論懲治恐怖主義犯罪中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趙秉志.《中國反腐敗刑事法治國際化論綱》,《江海學刊》,2009年第1期
[3]黃風.《論引渡的非常規替代措施———由“袁宏偉案”說起》,《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4]趙秉志.《國際區際刑法問題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王強軍.《利用遣返實現境外追逃問題研究》,《法學評論》,2013年第6期
[6]黃風.《境外追逃的四大路徑》,《人民論壇》,2011年第31期
[7]任蘭.《腐敗犯罪境外追逃措施探析》,《蚌埠黨校學報》,2010年第1期
[8]孔大為.《境外追逃的法律應對》,《人民公安》2014年第17期
[9]阿儒汗.《貪污賄賂案件境外追逃程序和證據要求》,《人民檢察》,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