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訴法自1979年制定以來,只經過了兩次修改,最近的2012年修改的新刑訴法于2013年1月1日正式生效,這次的修改是自1996年修改以來的一次大修。隔了將近二十年,我國的國情和歷史現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刑法也早順應國情修改了八次,而與之配套的刑訴法的修改卻緩緩而來。早在2010年,我國司法機關和法學界就在籌備新刑訴,終于在2012年的完成了刑訴法的修改工作。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相較之前有了許多進步之處,其中一大亮點就是首次確立了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也漸漸通過媒體出現在我們的視線里,暴露了處理未成年人犯罪前后的諸多問題。此次新刑訴確立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就是為處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過程的后續問題,為幫助未成年人犯回歸社會、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司法保障,是我國少年司法制度建設一座新的里程碑。
關鍵詞:刑事訴訟法;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解封
一、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概述
封存制度最早起源于大陸法系的法國,當時被稱為前科消滅制度(或翻譯成污點消滅制度),屬于刑罰執行體系,是指對有前科的人,經過法定程序,宣告注銷犯罪記錄,恢復正常法律地位的一種制度。二次大戰后,各國立法趨勢歸為相似,特別強調法律中對于人權的保護,而法國的前科消滅制度因在國內實施效果好,影響力也逐漸擴散到了歐美發達國家。為預防再犯罪,特別是對于服刑后的未成年人的保護,我國順應時代潮流、吸取發達國家相關前科消滅制度的經驗,創新立法,確立封存制度。封存制度來源于西方前科消滅制度但又不完全同于它,兩者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二者的區別其實完全可以從兩種表述看出來。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在于“封存”,前科消滅制度側重于“消滅”,前者犯罪記錄仍然存在,只是封存不予查詢而后者的消滅是指的是犯罪記錄的永久性消滅。《日本少年法》第60條規定“少年犯刑期執行完畢或免予執行,適用有關人格法律的規定,在將來得視為未受過刑罰處分。”另一種為法官依據一定的情況和程序宣布消除其刑事污點,視為未受過刑事處分①。
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尚不成熟,做事沖動欠缺考慮,無法正確認識自己行為的性質和后果,往往意氣用事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當這些未成年犯重新回歸社會后,社會往往給有過前科的人打上一種標簽并區別于其他未犯罪的人,這種也被稱為“標簽理論”。社會不容易認同他們,生活中會以有色眼鏡看待這些有前科的年輕人,而其本人會認為自己就是壞人而自暴自棄。這些因為年少的叛逆、義氣沖動而犯錯的年輕人將在他們的升學、就業,得到不公正對待,影響著他們的復學、就業以及重新融入社會。而新刑訴的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就是為解決這一問題應運而生,幫助年輕人擺脫曾經的錯誤,重新回歸校園、社會。在無法定條件下、無法定理由不得解封,讓普通人、學校、就業單位不知道這一年輕人曾經的犯過錯誤,從而讓他們作為一個普通人融入社會。現代社會中,這種例子很多,由于受過刑事處罰,使未成年人在社會生活中,再就業和與親人朋友的相處中受到許多歧視性待遇,而且未成年人本身心理素質差,承受能力比較低,容易誘發心理問題,嚴重的導致再次犯罪。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一個和諧的社會必定要注重對下一代的保護。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也越來越多,特別是近幾年愈發嚴重,未成年犯罪比例不斷升高的情形下,各地也根據地方情況陸續制定相關規章、規定保護未成年人,但事實證明關于未成年人的保護問題,這些法律相互孤立獨自規定,不能形成一條保護鏈,做到規定與實施的結合。新刑訴針對相關法律有規定卻實施制度缺乏的狀況,制定出封存制度與未成年人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相銜接,特別是完善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刑法》關于保護未成年犯罪的實施后續,實現規定與實施的結合,從而形成一條全方面的保護鏈,真正做好保護下一代的工作。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也越來越多,特別是近幾年愈發嚴重,未成年犯罪比例不斷升高的情形下,各地也根據地方情況陸續制定相關規章、規定保護未成年人,但事實證明關于未成年人的保護問題,這些法律相互孤立獨自規定,不能形成一條保護鏈,做到規定與實施的結合。我國一直強調各方面同國際接軌,特別是法律領域,向國際先進規定看齊,《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聯合國保護被剝奪自由少年規則》等都是國際保護未成年人犯的先進條約,我國也陸續加入這些條約。這些針對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條約無一不注重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的處理問題的解決,不僅僅是出于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要求,更加是這一國際條約制定簽署的初始目的。例如,上述《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就規定任何關于未成年人犯的材料檔案都應該統一封存,并由相關機關加以保存,非特別情況下不得查詢,當符合相關條件時,還需對所有犯罪檔案、記錄、材料加以銷毀。通過此次《刑事訴訟法》的修改,我國成功地將國際法轉化為國內法,可以說這些先進的國際條約成為我國少年司法制度的一個重要法律淵源,所以說我國的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乃是大勢所趨。
犯罪行為的實施是對社會秩序的最大挑戰,是犯罪者個人對社會的反抗,而當犯罪行為被懲處以后,很有可能形成一種因果報應的惡性循環。事實也的確如此,有前科的人回歸社會不被社會接受,最后再次走上犯罪道路的一直不在少數,而未成年犯服刑后可卻只是年輕人,處于人生最重要的時期,社會也正需要這些年輕人做建設,所以未成年犯和社會不應該是一種惡性循環的關系,而應尋求一種雙贏方式,同時也是當今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而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建立就體現了這一觀點。而新刑訴的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就是為解決這一問題應運而生,幫助年輕人擺脫曾經的錯誤,重新回歸校園、社會。它給予未成年回歸社會的機會,使他們抱著一種感激的心理重新投入社會的懷抱。在這種思想基礎上,他們更容易不斷完善自己,創造個人價值,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
二、國外相關立法與經驗
西方發達國家實施前科消滅制度已經有幾十年,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且還在不斷完善之中,我國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雖不完全同于前科消滅制度,卻有許多相似之處。通過查詢國外相關立法,對比于我國國情,國外發達國家關于前科消滅制度有以下成功之處,值得我們借鑒②。
新刑訴雖未明確啟動主體,但從內容中可以看出啟動封存程序的僅為司法機關,即檢察院和法院。其他法國、俄羅斯都有相似的未成年人犯及其法定代理人、辯護人都有權主動申請啟動前科消滅制度③。法律中沒有絕對的義務、也沒有絕對的權利,權利和義務往往是相對而言的,未成年犯的主動申請啟動程序就是他的權利,而司法機關依職權啟動程序就是其義務。同時,既然是權利就可以放棄,對于未成年犯而言,立法中的封存制度或消滅制度對于他而言就是權利,他可以使用也可以放棄,但對于司法機關而言卻是義務,他們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必須啟動程序。鑒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啟動主體單一,難免會遺漏之處,特別是當法官專業素質不高、或程序有違法不公時,司法機關沒有依職權啟動封存制度,未成年人犯及其法定代理人、辯護人還可以依申請主動要求啟動。
新刑訴中對于犯罪記錄封存條件明確到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的輕罪,舉重而明輕,我們可以當然解釋包括管制和拘役。但是輕刑不等于輕罪,我國刑法規定的451個罪名可以歸納為十種罪行,分別保護不同的法益。一般來說,侵犯財產法益的罪行較輕,而侵犯人身法益的罪行較重。從未成年人犯罪統計可以看出,未成年人案件主要還是集中在財產方面,或有人身方面卻情節較輕。國外先進經驗就是從輕重罪出發,給未成年人犯制定長短不一的“考驗期”,考驗期滿后即可對相關記錄進行消滅。例如:《俄羅斯刑法典》就有對于未成年犯不同的輕重罪制定時間長短不一的考驗期,當考驗期滿后,對該未成年犯的犯罪記錄、材料、檔案全部消滅。此種方法根據輕重罪,制定不同長短的考驗期,在考驗期內未成年犯好好表現自己,以自己的努力實現犯罪記錄的消滅,相較于國家在統一時間內無條件消滅,將更加有利于未成年人在服刑期間好好表現自己,更快的改過自新。
刑法中分析犯罪構成講究主觀和客觀相統一;量刑中有自首、立功的從輕、減輕處罰;服刑中亦有減刑、假釋,可見主觀考慮因素在刑事各個階段都有其作用。但是新刑訴275條卻比較簡略,在筆者看來完全可以參照以上,考慮未成年人犯的主觀因素實施封存制度。這一想法并不新奇,在國外發達國家早已有相關經驗,例如瑞士1971年修正的《聯邦刑法典》就有相關規定,未成年犯有立功表現的,立功包括在生產生活中有突出貢獻的、重大發明創造的、舍己救人等,這些立功都可以縮短該未成年犯的考驗期,更快地實現犯罪記錄的消滅。國外這一成功經驗將更好地幫助未成年人犯改過自新,以自己的努力實現封存程序的啟動,不僅有利于鼓勵服刑人員科學創新,而且改變了立法的僵硬,實現立法和實施的雙贏④。而我國卻沒有這方面的規定,除了我國封存制度實行時間尚短,沒有經驗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國沒有考驗期這一說法,只要符合犯罪時未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即由司法機關無條件地做出封存決定,而不像國外規定考驗期,期滿后才封存或消滅。所以如果缺乏考驗期這一制度,那么這些域外經驗的適用還是有些隔閡的,事實上,設立考驗期,對于未成年犯而言,更由于幫助他們改過自新,更能防止再犯。通過設立考驗期,如果在這一期間未成年人沒有做違反考驗規定的事情,則對其犯罪記錄進行封存或者消滅,一方面,社會上人也不會發現未成年人的犯罪問題,不會歧視未成年人,能使有過錯的未成年人重新做人,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被封存只有,其內心將承受更少的壓力,這樣有利于其重新做人,減少再犯罪的危險。
三、我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問題
我國首次確立封存制度,這一在國外,尤其是法律比較發達的國家早就使用的制度,而且我國不管是建國后還是建國之前的任何法律中也從未出現過和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相關的制度,并且之前我國沒有任何相關立法經驗,在立法上有許多不足之處,且在實施中發現許多操作性問題,這些都是因為我國封存制度的不完善,發現問題才能針對解決問題。
新刑訴中并未對此做出規定,隨后修改的刑事訴訟規則502至507條也僅僅是明確了檢察機關有此封存義務。但思考得知,我國規定封存制度的初衷是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犯罪信息不被泄露,而檢察機關并不是唯一接觸未成年犯的單位,其中還包括法院、公安機關,可能還有國安機關、學校等單位和個人。如此繁多,這也是難以確定封存主體的主要原因。所以究竟是所有知情機關單位都有此封存義務還是統一由一個機關單位封存,其他知情單位和個人有一個保密的法律義務?當碰到流竄作案的未成年犯時,是由犯罪地還是戶籍地的機關封存?這些問題都是因為封存主體不明而產生的,值得我國司法機關和法學界都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在筆者看來,為實現完好的保密制度,相關知情單位均有封存的義務,但相應的工作量將會很大且難以操作,所以完全可以由某一單位統一對所有案卷材料加以封存,其他知情單位和個人附加一個保密的法律義務。至于流動未成年犯案件,為實現更好地保密,犯罪地和戶籍地均有封存的義務。
新刑訴中已經明確規定是被判五年有期徒刑以下,舉重明輕,當然包括被判管制和拘役情況下的封存。但是刑事實踐中還包括法院判決附加刑和免除刑罰的情況,此種是不是應該封存?再細而探究檢察機關的不起訴的情況,包括絕對不起訴、相對不起訴和附條件不起訴是不是要封存?在筆者看來,判決附加刑和免除刑罰都是已確定該未成年人犯罪事實成立,故而應該封存。至于不起訴問題應該分而論之,檢察院絕對不起訴,包括情節輕微、已過追訴時效、特赦、犯罪嫌疑人死亡、告訴才處理,這種情況下未成年人已然構成犯罪事實,當然應該加以封存;相對不起訴(又稱存疑不起訴),無法證明未成年人有犯罪事實,封存反而畫蛇添足;最后附條件不起訴前提是犯罪事實已然成立,相關記錄應當封存。
為實現完好的保密制度,相關知情單位均有封存的義務,但相應的工作量將會很大且難以操作,所以完全可以由某一單位統一對所有案卷材料加以封存,其他知情單位和個人附加一個保密的法律義務。封存的內容從字面解釋為犯罪記錄,但犯罪記錄又可以從兩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方面指記載了未成年犯罪的相關載體。現實中就是刑事訴訟中的各種案件文書和材料,刑事案件中經過公安機關偵查、檢察機關起訴、到法院判決以及監獄的執行的過程,每個環節都有相關未成年犯罪事實的法律文書,要想真正實現未成年人犯罪記錄的封存,那么從立案決定書到起訴書,再到判決書包括其中其他相關法律文書和材料都必須加以封存。
第二方面指未成年人犯罪的相關信息。除了對刑事訴訟過程中包含相關信息的法律文書加以封存外,其他未形成法律文書、材料的有關信息也不得不加以封存。例如;學校、社區因參與調查過程中了解的未成年人的犯罪信息,相關證人因作證了解的信息,均要加以封存,不得透露。
關于封存的時間、形式以及送達范圍,新刑訴中均未提到。修改后的刑事訴訟規則503條只是規定人民法院在做出判決后,對犯罪記錄加以封存,但是這一規定仍然很籠統,許多特別情況沒有考慮的到。當檢察機關做出不起訴決定書時該何時對犯罪記錄加以封存呢?關于封存形式也需要加以規定,刑訴中文書講究裁定書、決定書、判決書,那么這個封存該以為何種形式做出呢?最后關于封存的送達范圍也遺漏了,是送達全部知曉相關信息的單位和個人,即上文所討論的封存主體,還是與判決書的送達范圍一致更為省事?在筆者看來,當法院做出判決書時應該同時做出封存決定書,檢察機關在做出不起訴決定書時應該同時制作封存決定書,這樣可以避免其中的時間差,以免泄露相關信息;至于封存的形式,因為可能有檢察機關作為制作機關的情況,且屬于實體問題,所以用決定書更為合適;至于送達的范圍,可以參照上述封存主體,因為決定書是為了讓封存義務主體履行封存義務。
四、完善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措施及建議
上段著重分析了封存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而在實際操作中更多的是本身之外的不足之處,封存制度在我國確立時間尚短、立法缺陷、缺乏實踐經驗等原因難以得到有效實施。特別是誰來封存、怎樣封存、如何解封等重要問題值得我們在摸索中探知,并不斷完善,下面將從封存制度的適用范圍、解封正當化以及與相關法律法規對接和健全相關制度入手,提出幾點完善我國封存制度的措施建議。
一方面新刑訴中規定的封存制度只適合于犯輕罪的未成年,且衡量標準僅僅是以犯罪時的年齡。上文中在國外經驗中就有輕重罪和主觀因素衡量的論述,我國的法律規定僅在刑期和年齡上加以限制,沒有考慮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成熟狀況,這種情況下無疑縮小了適用群體。這種綜合衡量法擴大了此種制度的適用范圍,對于未成年人的保護也更加科學有效。所以,對于我國完全可以借鑒綜合衡量法,通過未成年人犯的心理、生理、主觀、包括犯罪后的悔過情況,不拘泥于罪行和年齡。另一方面,刑訴中的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針對的是未成年人作為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的情況下的封存,與未成年人涉及刑事案件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當未成年人是被害人時就無法適用封存制度了,對此,刑法和刑訴也僅僅是設置了一個不公開審理的制度,這對于未成年人的保護是遠遠不夠的。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是把未成年人案件歸為一類,包括未成年人作為被告人、被害人、證人等身份參與的刑事案件,為保護未成年人,對未成年人案件都要加以保密。所以我國可以考慮將封存的范圍擴大到未成年人案件,例如未成年被害人案件,可以封存關于未成年被害人這方面的資料、記錄,并且嚴格查詢,這樣可以防止未成年人被再次加害或者被打擊報復,這種情況下可以更為全面地保護未成年人,實現這個制度設立的初衷。
文章開篇曾經就分析過封存制度不同于前科消滅和前科和污點消失制度,犯罪記錄本身還是存在的,只是一般情況下不可查詢。這就意味著肯定有特殊的時候可以查詢,實然新刑訴275條也明確了司法機關在辦案需要時以及有關單位在國家規定情況下可以查詢,這等于是規定了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逆向操作,所以更要重視解封程序的正當化,避免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名存實亡。下文就將從解封依據、解封程序和解封后的保密義務三點上加以論述。
查詢已被封存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刑訴法中籠統的說國家規定,但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確定為國家的法律規定即法律和法規,所以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相關國家機關只有依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以及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才可以查詢被封存的未成人犯罪記錄,而其他的規章、規定都是無權規定查詢事由的,也沒法作為查詢依據的。明確解封依據,做到有法可依,才能保證解封的理由正當化,防止任意解封,肆意侵害未成年人犯的合法權益。
法律中講究實體和程序的統一結合,解封程序與解封理由同樣需要正當化,特別是刑訴法作為一部程序法的情況下,更要重視解封程序正當化。相關單位在申請解封的時候應該向統一封存機關提交申請書,目前的封存機關只確定了司法機關,那只需要向司法機關提交申請查詢書,申請書中詳細說明查詢的法律依據以及查詢的現實理由。司法機關收到申請書時應審查依據和理由,認為符合查詢條件的做出準許查詢決定書,相關單位即可到封存單位查詢,而不符合條件的駁回其申請,具體操作可以借鑒行政法中相關做法,加以具體規定。嚴格解封的程序,做到程序正當和實體正當的有效統一,以完善解封程序正當化。
法律明確規定依法查詢的單位了解的相關信息只可用于申請書上所載明的目的,而不能用于其他目的,不得泄露給其他單位和個人。同時當完成查詢目的后,所有接觸過信息的單位和個人也就有了一個保密義務,不得泄露未成年人的犯罪信息及時。保密義務雖然是一個后續義務,但必須提到一個重要的高度,它是解封程序正當化的最強保證,保密義務做不好,任何合法依據、正當程序都將名存實亡。保密義務針對的是所有知情的單位和個人,不僅僅是司法機關、保存機關,包括依法查詢后知曉的單位和個人,隨即也有一個保密義務,所以保密義務人是不確定的,它隨時可能增多。
有義務就有監督,沒有監督的義務無法保證履行,檢察機關作為法律檢察機關,對于法律的實施有監督義務,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檢察監督,不僅僅是檢察機關履行刑事訴訟監督職能也是有利于該制度的有效實施,包括上述的解封和保密程序。檢察機關對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監督可以從法律適用環節和執行環節兩部分加以設定,同時對檢查的運行模式加以規定,確保萬無一失。
法律適用環節的監督就是對于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啟動與否的監督,對于法院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且決定封存的情況要著重審查被告人犯罪時是否不滿18周歲,以及法院量刑是否得當,即監督是否符合適用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實質要件,當然認為被告人可能符合犯罪記錄封存制度而法院沒有做出的情況下,審查并向法院提出適用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同時當完成查詢目的后,所有接觸過信息的單位和個人也就有了一個保密義務,不得泄露未成年人的犯罪信息及時。保密義務雖然是一個后續義務,但必須提到一個重要的高度,它是解封程序正當化的最強保證,保密義務做不好,任何合法依據、正當程序都將名存實亡。上通知下級檢察機關發現下級檢察機關對于不起訴未成年人犯案件應該同時做出封存決定書而沒有做時,通知下級檢察機關說明理由,理由不成立的要求下級盡快做出封存決定書,交由有關機關封存。
司法機關做出案件處理結果時,同時做出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的決定時,包括決定機關在內的其他參與刑事訴訟程序的單位以及知情的單位和個人都即刻承擔起保密的義務。這些義務離不開檢察機關的監督,一方面對封存部門的封存保管工作的檢查監督,例如司法機關是否對相關的案件、材料檔案進行了封存;是否有專人保管、制定了相關保管、分類的工作制度;是否實行了相應的保密措施等。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重要的就是對相關單位依據法律法規查詢中的監督,包括查詢主體的查詢依據和理由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犯罪記錄公開的申請理由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申請機關是否用于申請理由而沒有用于其他目的?監督好解封執行環節的規范監督,對于配合適用環節當檢察機關做出不起訴決定時,應一并做出犯罪記錄封存的決定,這種情況下,決定主體和檢查主體也就成為了一個機關,可以參照刑訴中檢察機關負責偵查的案件的做法,通過分部門和上下級之間的檢查監督完成,監察部門認為應該同時做出犯罪記錄封存決定而沒有做的情況,應予以督促。
封存制度作為我國一項新的法律制度,它由檢察機關負責監督,包括上述的適用環節和執行環節的檢查監督,但是如何保證這一制度在運行模式方面的協調才是更為重要的。檢察機關的監督無論是對于法院的刑事判決還是檢察機關自己的不起訴決定的情形,都可以履行其依法監督的職能,并且監督方式多樣。另一方面,除了制作檢查建議之外,檢察機關還是作為國家公訴機關,針對其他違法、犯罪行為可以對其糾正、追究。例如: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沒有做好封存制度中保密、保存工作,侵害封存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當事人可以通過舉報給檢察機關或者當檢察機關自己發現嚴重情形時,應當立案偵查,追究刑事責任。對于應當被封存的實際上也已經封存的情形,執行單位經司法機關或其他有關機關申請并決定給以查詢之后,并告知保密義務及相應的法律責任,同時將糾正及告知情況向檢察機關書面回復。
法律的有效性和各部門法律之間的連接、法律文化以及相關的配套制度存在著密切聯系,與相關法律法規之間的連接如何,是尊重還是違背、是引導還是阻礙,是一項新制度生命力的關鍵。犯罪記錄作為一項新制度,以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作為出發點,著重消除未成年人犯的標簽影響,最后推動失足少年重新回歸社會。要想真正實現這一目標,少不了與相關法律法規加以銜接,成立完美配套軌制。
我國一些特殊職業法對于從業人員有無犯罪記錄的要求,此種情況下就要對犯罪記錄解封查詢,如《律師法》也規定曾經故意犯罪受到處罰的,不得辦法律師職業資格證書;還有會計法、證券法等均有類似的規定。這種情形就是以法律法規的形式規定了犯罪記錄封存的解封依據,但這些無疑是對犯罪記錄的封存實施提出了挑戰。同時,我國還存在很嚴格的戶籍檔案制度,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均記錄在其戶籍檔案之中,而檔案材料很容易被很多人了解,這也是與犯罪記錄封存制度脫節之處。要緩和法律之間的沖突,就是要在制度實行中相互協調。像其他特殊法律規定中的犯罪記錄查詢可以在刑訴中載明哪些需要繼續實施,哪些需要修改。
據科學調查,未成年人犯心理多有不成熟,特別是刑滿后來自社會各界的壓力容易對其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他們很容易沉溺過過去的錯誤,含有自卑心理甚至報復心理,難以與人正常交往。此種情況下,不僅僅需要制度上的記錄封存的保護,對未成年人犯進行后續幫教,對其設立幫教檔案的心理保護尤為重要。心理咨詢師熟悉犯罪心理和未成年人心理問題,所以有條件的社區、單位、學校可以聘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對封存制度下的未成年人犯進行心理矯治,對未成年人實施心理疏導、技能培養等幫教措施,幫助未成年人犯從心理上走出過去的錯誤,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達到保護未成年犯的最高標準。
無救濟則無權利,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無論設計再為完美,如果沒有一套相應的救濟制度,那一切只是空談,更何況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還是初出茅廬。上述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從啟動和實施中全過程的監督,但卻沒有具體提到發現有關單位未履行好封存義務時的責任問題。在筆者看來,犯罪記錄封存對于未成年人是未成年犯的一項法定權利,他有權通過監督建議、訴訟控告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一方面,當未成年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發現犯罪記錄應當被封存而沒有被封存的情況建議,該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辯護人可以像檢察機關舉報,要求檢察機關予以檢查核實,適合封存制度時應當且必須加以封存,對于不適應封存制度時,對該未成年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說明理由;另一方面,有關封存機關封存工作有問題,特別是封存機關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的泄露犯罪記錄情況下,侵害了封存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可以向檢察機關檢舉控告,檢察機關收到后,及時對相關情況進行調查核實,如果符合當事人的舉報,封存機關或其工作人員確有侵害其合法權益時,應該作為公訴人維護被害人合法權益。同時,被侵害權益的當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還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侵權訴訟,追究侵權機關的法律責任。通過完善后續的救濟制度,在侵權的情形下保證封存當事人的合法權利,保障未成年人犯罪記錄這一新制度的實施。
五、結語
封存制度是建立在幫助未成年人犯“無痕跡”回歸社會的基礎上的,幫助其成為平等、自由的社會主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與刑罰相似的改造效果,真正貫徹我國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感化、教育方針,推進法制、文明、和諧社會的進程。
在當代中國法制還不健全的基礎上,我們還在不停地探索、學習之中,一項新制度的產生到成熟必然要經歷漫長的實踐過程,論文也是在探究“未成年人輕罪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過程中,也不斷發現新的問題,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不斷解決其中的問題。關注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保障,是著眼于未成年人這一社會弱勢群體,對于我國的未來至關重要,然而這畢竟刑事法律,我們所面對的是一件件犯罪案件、一件件社會悲劇,嚴格遵循程序法,力求達到司法的公平,使每一名嫌疑人或罪犯的合法權利得到保護,使每一名嫌疑人得到最公正的審判,使每一名罪犯得到應有的法律處罰和教育以及改過自新的機會,才是我們研究法律、發展法律的追求目標。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法制化進程的發展、法律的完善,人民的合法權利一定會更有保障,社會必將更加和諧。
注釋:
①《日本少年法》第60條規定“少年犯刑期執行完畢或免予執行,適用有關人格法律的規定,在將來得視為未受過刑罰處分。”另一種為法官依據一定的情況和程序宣布消除其刑事污點,視為未受過刑事處分。
②《聯邦德國青少年刑法》第97條規定:“如少年刑法官確信,被判處少年刑罰的少年犯用無可指責的行為證明自己是一個正直的人他就以官方的名義,或者根據被判刑的犯罪分子的家長或法定代理人的申請,宣告取消刑事污點。根據檢察官的申請,或者在提出申請時,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尚未成年的情況下根據少年刑事訴訟辦理機構的代表的申請,也可以取消刑事污點。”
③《瑞士聯邦刑法典》第96條第4款規定:“被附條件執行刑罰的少年在考驗期屆滿前經受住考驗的,審判機關命令注銷犯罪記錄。”
④《法國刑事訴訟法典》、《英國前科消滅法》也規定了撤銷犯罪記錄的制度。
參考文獻:
[1]張麗麗.《從“封存”到“消滅”-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之解讀與評價》,《法律科學》,2013年第2期.
[2]肖中華.《論我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適用》,《法治研究》,2014年第1期.
[3]馬艷君.《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實踐設想》,《法學雜志》,2013年第5期.
[4]王歆.《論我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完善》,《遼寧大學》.
[5]盧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反思與完善》,《法律適用》,2014年第11期.
[6]陳佳賓,《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適用與完善》,《華東政法大學》.
[7]張建中,鄭創彬.《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理解與適用》,《法治論壇》,2013年第7期.
[8]劉計劃,陳立方.《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反思與重構》,《財經法學》,2015年第5期.
作者簡介:
邱茂冉,中央財經大學法律碩士,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