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
摘 要:執行和解制度作為我國民事執行程序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可以快捷、迅速地化解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實現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司法實踐中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但是,由于我國現行立法對于執行和解的規定比較簡單粗略,其實踐值和作用受到客觀限制,筆者就此從基礎理論與司法實踐進行初步研究分析。
關鍵詞:民事;執行;和解
民事判決或者其他法律文書生效后,不論當事人是否滿意該法律文書所確定的權利義務,當事人都應當積極履行。但在現實生活中,出于趨利避害的心理,敗訴或者承擔義務一方當事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中確定的義務的現象屢見不鮮,于是“執行難”成為了普遍存在的現象。作為民事執行的一種重要方式,民事執行和解制度,在解決執行難問題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在實務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缺陷,有待進一步改進。
一、執行和解的概念
執行和解,是指在民事執行過程中,雙方當事人就執行標的部分或全部經雙方自行協商,互相讓步,自愿達成協議,經人民法院審查批準以中止或終結執行程序的一種制度。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四百六十六至四百六十八條是人民法院依法進行執行和解的法律依據。
依照法律規定,執行和解必須具備以下條件:一是達成和解協議必須出自雙方自愿,如果由于外部因素使得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違背自己真實意愿而與對方達成和解協議,必然損害權利人的利益,也可能會造成當事人以后再一次提起訴訟造成訴累及對司法資源的浪費;二是和解的內容必須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原則,和解協議不能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三是當事人必須有訴訟行為能力,當事人如果沒有訴訟行為能力,應由其法定代理人為之,如果由其委托代理人執行和解的,必須由被代理人的特別授權,受權委托書必須載明委托進行和解的事項和權限;四是必要共同訴訟的案件因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所以在執行程序中,其中一人與對方當事人進行和解并達成協議的,需經其他共同訴訟主體承認,才對共同主體發生效力,選定代表人進行和解需經當事人同意后才能進行。
二、執行和解的效力
在執行程序中,雖然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達成協議可以達到中止或終結執行程序的效果,但這并不是撤銷原來的法律文書,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并非原來判決、裁定等法律文書確有錯誤而按法定程序予以撤銷,而是當事人雙方在執行中互諒互讓達成了協議而按照新的協議履行。對于執行和解協議的內容只能通過當事人的自動履行得到實現,而不能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即不能作為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根據。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條第二款的規定,如果申請執行人因受欺詐、脅迫、與被執行人達成和解協議或者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對方當事人仍可申請人民法院按原生效的法律文書執行。
由此可見,雙方當事人在執行程序中達成的和解協議不是法律文書,原判決、裁定等法律文書的法律效力并非因和解協議的達成而消失。執行和解協議類似于合同,不具有生效法律文書的強制執行力,即使當事人不履行,對方當事人也不能持和解協議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而只能申請恢復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
三、民事執行和解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及完善建議
1.對達成執行和解協議的次數進行限制
在司法實踐中,對達成和解協議的次數無限制導致了多種弊端。和解協議達成后,一方當事人明確表示拒不履行該協議或者在和解協議約定的履行期限期滿后,一方當事人仍未履約的,在執行期滿前當事人是否可以再次達成執行和解協議?或者恢復對原判決的執行后,雙方當事人是否可以再次達成執行和解協議?針對以上兩個問題,現行相關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從理論上看,當事人可以不斷地達成和解協議,然后又不停地反悔、不履行,而法律對此是不能加以干預的,這必然造成如下幾個主要弊端:一是有些當事人往往假借和解,惡意拖訟,給對方當事人增加訟累,以達到其不法目的;二是拖長案件的結案時間,導致案件的積累,由此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
因此,對達成執行和解協議的次數加以限制,能有效遏制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惡意拖訟,利于糾紛的解決,也為人民法院在惡意拖訟的當事人和解次數滿后仍不履行時主動推進執行程序提供法律依據,利于提高執行效率,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
2.完善告知制度,促進執行公開
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后,申請執行人往往以為有和解協議和生效法律文書的雙重保障,和執行機關的強制執行程序就沒有關系了,執行人員沒有依法告知申請執行人可以恢復執行及恢復執行期限的情況下,申請執行人因被執行人沒有履行和解協議而超過申請恢復執行生效法律文書的期限,導致申請執行人的權利既不能通過和解協議來實現,也不能通過恢復執行原生效法律文書來實現,其權利就無法得到法律保護。
因此,執行機關在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的時候應明確以書面告知申請執行人可以申請恢復強制執行程序的條件和期限,以提高人民法院執行和解工作的透明度和申請執行人的實體權利的實現。
民事執行和解制度體現了在執行程序中對于雙方當事人在生效法律文書確認的權利義務范圍內意思自治的尊重,有利于雙方當事人矛盾的調和,提高執行效率,節約執行成本,促進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最終得以確立和實現。筆者相信,只要建立科學的執行和解制度并結合司法實踐進行合理的完善,執行和解制度一定會在未來人民法院執行工作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萌萌.論民事執行和解,鄭州大學,碩士論文.
[2]曾倩.執行和解協議的預期違法研究,《法制博覽》,2015年34期.
[3]謝文哲,宋春龍.作為糾紛解決模式的執行和解規范化研究——兼評最高院指導與參考案例兩則,《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年06期.
[4]唐榮剛.執行和解協議訴權的賦予與路徑,《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