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功利主義原則的概況和產生的背景入手,結合《論道德與立法原則》一書中的相關觀點,對功利主義的正義性展開正面論述,再結合羅爾斯的《正義論》從反面對其正義性進行探討,最后得出自己的觀點和結論。
關鍵詞:功利主義;正義論;正義
一、功利主義原則
“所謂功利主義原則,就是根據任何行為對于利益攸關者的幸福看起來必將產生的增減傾向而決定贊成與否的原則;或者用相同的話來說,就是根據任何行為對于這種幸福是促進或阻礙而決定贊成與否的原則。”[1]當評價一個人的行為時,如果有助于增進幸福,那么就是善良的,如果導致和幸福相反的東西,那么就是惡的,功利主義原則主張將這一原則作為評判對與錯的標準,苦與樂成為功利主義評價一切行為的標準,成為了人類社會最高的倫理道德。
二、從功利主義原則本身看其正義性
1.何為正義
柏拉圖認為正義就是社會中各個等級的人各司其職,各守其序,各得其所。亞里士多德相信平等就是正義。穆勒則指出,正義是關于人類基本福利的一些道德規則。社會法學家龐德對正義做了實證主義的解釋,即解釋為一個社會人們之間的盡可能減少沖突的協調統一狀態。[3]約翰·羅爾斯則說:“正義的主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或者說的更準確些,就是主要的社會體制分配基本權力與義務和確定社會合作所產生的利益的分配方式。”綜合以上之觀點,正義主要涉及的是社會的分配問題,而是社會分配盡量的合理和平等乃是正義所追求的最主要的價值目標。
2.功利主義原則的正義觀
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其對幸福的理解和自利選擇原理來理解這一問題。幸福在功利主義看來分為個人和群體兩個方面,即“對于獨自考慮的個人來說,快樂或痛苦本身之值的大小,取決于下列四種情況而定:①強度;②其持久性;③其確定性和不確定性;④其切近性和遙遠性;”[1]“對于一群人來說,針對其中每一個人加以考量的苦樂之值的大小,依據于七種因素,即上述六中,他們是①其強度;②其持久性;③其確定性或不確定性;④其切近性或遙遠性;⑤其繁殖性;⑥其單純性。”[2]也就是評價人們行為時,只有那些大量的、長時間的、較近的和能增長的快樂才是最大的幸福。是否幸福要通過“本利分析法”對痛苦和快樂之值進行嚴格和精準的計算。不難得出功利主義原則的正義觀即“如果社會主要體制的安排獲得了全社會成員總滿足的最大凈差額,那么在這個社會就是一個井井有條的社會,因而也是正義的社會。”[3]
3.功利主義原則正義觀的正義性
邊沁和其支持者都力圖證明功利主義本身就是一種可以決定包括正義原則在內的其他一切道德原則的原則。“相互沖突的道德原則可以根據公正原則得到同等有力的辯護,只有功利考量才能決定應該選擇哪條規則”[4]邊沁及其后來的功利主義思想家,一直都試圖將正義原則作為功利主義的補充,認為正義應該服從于功利,也在用功利主義解釋和正義相關的問題,甚至就如密爾所主張的功利主義本身就意味著絕大多數人的正義。
三、對功利主義正義性的質疑
羅爾斯的正義論與功利主義不同,正義論將正義原則作為社會的主要目標而非處于功利原則之下,而功利主義者把個人的選擇原則擴展到社會而作為正義的基礎。羅爾斯尤其反對功利主義的正義觀,他認為現代道德哲學的許多理論中,某種形式的功利主義始終占上風,道德哲學是社會理想生活模式的基礎之一,不改變一個社會主導的道德哲學,使不可能改變這個社會的這種體制,從這點出發羅爾斯把功利主義的正義觀作為了批判的對象。
功利主義把公正原則作為其目的論中的一個內容來對待。正如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所指出的那樣,其存在諸多不足和缺陷。然而羅爾斯的對功利主義的正義性的批駁只是在一個不同的價值角度進行思考而已。
四、結論
正義作為一種社會觀念,它“始終是現存經濟關系的或者反應其保守面、或反應其革命方面的觀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現”[5],正義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也是具有歷史性和發展性的。盡管功利主義的正義觀存在很多不足,但在其產生的歷史階段無疑是符合歷史必然性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對于功利主義是否符合正義性原則,需要我們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放到不同歷史階段進行評價必然會得出不同評價。
參考文獻:
[1]程立顯、宇文利譯.【英】杰里米·邊沁:《論道德與立法原則》,陜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頁.
[2]程立顯、宇文利譯.【英】杰里米·邊沁:《論道德與立法原則》,陜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頁.
[3]雷沛鴻譯.【美】龐德:《法學肄言》,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第3頁.
[4]密爾.《功利主義》,見《功利主義;論自由;代議制政府》(A·D·林德塞編,倫敦,1964年英文版),第54-55頁.
[5]嚴存生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頁.
作者簡介:
任榮樹(1995~),男,漢族,河北滄州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2014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