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摘 要:通過對我國侵權責任法與其他法律制度進行對比分析,得出侵權責任法具有很多明顯的優勢,具有復雜性、概括性原則,侵權責任法在我國是一個比較獨立的民法制度。在我國人民法院刑事審理案件中侵權責任法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適用性比較強,能用于各種案件審理。本文首先分析目前中國侵權責任法的一些現狀,在此基礎上接著對責任法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最后針對當前侵權責任法出現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及策略。
關鍵詞:侵權責任法;誠實信用原則;適用問題
一、我國侵權責任法的現狀
在2009年12月26日,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十二次會議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將在2010年7月1日正式實施于社會。在我國的侵權責任法主要指依靠相關成文法進行分析,然而關于法律確定的舉證方式、責任原則、責任處理方式及賠償范圍方面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及司法官對成文法做出的一系列補充解釋,但是這樣仍然不能改變當前成文法的滯后及古板的現場。
我國的侵權責任法涉及領域非常廣泛,這主要是因為侵權責任制不只是在人民利益領域方面,還涉及很多生命安全問題,同樣在環保關系、上下級關系及一些資源管理方面也多次涉及。到目前為止,侵權責任制形式越來越復雜,不管是從制度調整范圍還是從法律規范方面看,其都存在擴大的情形。當前我國侵權責任法雖然涉及領域廣,但是制度仍然不全面,因為侵權責任法僅僅是針對侵權現象制定原則和總結性規定,根本沒有包含人民生活中大量的事件問題,所以適用性有限。
我國的侵權責任法沒有特別重視發生行為前的約束原則,主要強調是以填補受損及注重時候補償為中心,這根本對于一些非法行為的擴張沒有進行強力控制。在現在社會,侵權責任法更加傾向于保護受害人。通常情況下,普通老百姓對于維權意識特別差,沒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利益被損害之后如何進行合法權益維護。此時,老百姓往往是采取兩種方式,其一是通過兩者私了的方式達成協議,這樣獲得的利益非常少;其二是通過上訪的方式維護自己權益,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企業維護利益往往都是帶有功利性目的,更多一部分人自己主張權利維護自己利益,增加大量金額去維權,結果就會讓損失程度擴大化。
二、侵權責任法在存在的問題分析
1.與民法基本原則相沖突
我國侵權責任法主要是根據法律條例對公民保護權利的程度直歸咎于責任負責人,這種情況是一種典型的歸咎原則代替為基本原則的現象,然而對于很多構成要點都是需要在整個法律原則里提到,這讓很多公民不明白原因。楊立新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制學院的教授,他指出:責任法是一種單獨的法制,它是從債法中獨立出來的,屬于民法典。雖然我國侵權法是對整個民法制度的延續及發揚,但是在很多立法背景及現狀條件下民法制在會與我國新的侵權責任法相背離,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公平原則制定,其主要是表示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交易公平公正的原則,不支持強行買賣,在交易上屬于一種公平性。但是現代社會很多企業的法人在不同領域里地位相差懸殊,比如企業在人力社會管理、財富、法人科技及技術等都和普通公民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所謂的公平實際上很難得到真正的實施,根本不是不想強行買賣就能夠實現的。
2.對公民權利保護不足
在21世紀,即使法律明文規定人民主體的義務和權利,但我國社會現在是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從根本上不能讓我國及時的減少侵權事件的出現。法律與我國社會發展的腳步進行比較,前者仍然滯后于后者。雖然侵權責任法開始實施,讓公民因為法律規定了侵權事件后的賠償原則和依據看到了一些希望,但是往往大多數企業或者公司都比較強勢,憑借企業經濟發展的實力,擁有著很高的地位。這會讓毫無競爭優勢的公民在權利方面很難得到真正的維護,這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
3.共同侵權責任分類問題
對于我國共同侵權責任法在原則上是正確的,共同侵權責任草案強調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我國共同侵權責任法需要同時保持共同過失的基本特征,也就是共同侵權包括共同過失及故意,這就是平時所說的主觀共同侵權。其次,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侵權都能夠給人造成很大的傷害,屬于一種客觀共同侵權,范圍有限,這與之前的客觀關聯是不同的。在因果分析上,上述情況屬于一種疊加的客觀共同侵權。最后,由于在當前社會中的恐怖活動、犯罪團伙及團伙騷亂現象經常容易發生,我國制定的團伙責任是一個保護當事人利益的重要法律工具,侵權責任法應該明確指出團伙責任應該是屬于共同侵權責任的特殊案例,在此觀點上,大多數專家也持相同觀點。
4.構成要件本身具有缺陷
在我國,違法行為的定義就是損害公民的一切違法性行為。實際上,生活中合法的行為也能能夠形成侵權行為,且非常常見。主體企業在正常合法情況下產生的一系列責任侵權行為,即使國家對于這種行為指定了相應規定,但是仍然還不能有效的實施。在以損害公民利益為基礎,補償實施的原則仍是對公民產生實際損害的情況下才能有效進行,就算是進行賠償,但是損害利益實際情況如何進行確認其輕重程度,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此外,我國侵權責任法判定的標準有客觀及主觀標準兩種。客觀標準的定義是根據事實進行的某種客觀行為來對人當前的行為及當時人的心里狀況進行衡量的標準;主觀標準定義是以主觀人物為中心來對人的心里狀態進行過錯判定,基本核心思想是通過預見人產生一定行為的后果進行客觀評判,在近幾年,主觀標準居多。當法院對人具體行為過錯認定時,判定的標準都是不一樣的,得出的裁判的結果也不同,這是事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對侵權責任法的建議
1.侵權責任法與個人信用互補
根據人大教授觀點可以得出構成要件本身是一種標準,其主要是對過錯行為進行本質上的分析。基本原則本身存在一定的彈性范圍,而構成要件就是一種強制性的行為,硬性強度太高,不能夠達到一種理想的效果,構成要件實際上就是一種錯誤的做法。對于民法通則中的誠實信用,以前的觀點和現在的觀點都是存在一定的區別,但是法律可以將其進行擴大來解釋,讓其更具有合理性。很多主體價值的觀念通過構成要件是根本無法反應出來。而我國的民法是也可以實現的,所以在實際中,需要侵權行為構成要件與誠實信用基本原則結合起來,兩者可以互補,能夠填補一些法律發漏洞,有效保護弱勢群體,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2.確定侵權責任法的公平性
公平責任是我國責任法中的第24條明確提出的,然而對于怎么確定使用范圍,司法和理法都有不同的觀點,公平責任在法律中的定位及自身的性質共同決定其使用范圍。通過責任法中的第24條使用的文字及對應的位置分析,侵權的歸責原則不應該包括公平責任,因為公平責任只是針對于損害公民利益和關于特殊賠償的原則問題,只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使用,不能用于過錯推脫的場合及無過錯責任的場合,范圍是有限的。因此,假設公平責任可以適用具有過錯責任方的公民,那就無法判定雙方是否都無過錯,否則,就會出現只要一方利益得到損害,另一方就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就容易出現公平責任的濫用情況。所以,根據侵權法的相關規定,侵權責任法就稱為權利救濟法,在給公民保障自由的同時也需要提供相應的救濟支持,
3.平衡侵權責任法的利益關系
誠實守信原則主要體現在社會上不同群體之間關于利益的平衡關系,尤其法官在進行評判的時候需要特別注意到公民利益關系,因為在法律條例中,有些規則與原則開放性比較強且界限比較模糊,這樣就會產生彼此之間的沖突,想要保證法律的公平公正,雙方都需要相互謙讓。通過對大量案例的發分析,由于條例具有很強針對性,我國法官在進行裁判的時候特別關注條例,往往容易從個人主觀利益方面進行衡量,而忽視從公眾利益上去分析。法官在對案件進行審判時,需要多多關注社會公眾利益,利用誠實守信原則讓法律偏著弱勢群體。
4.尋找侵權責任法內在關系
實際上,在侵權責任法中,誠實守信原則是和過錯制度相呼應且類似,主觀誠信和主觀過錯相對應,客觀誠信與過錯相對應。誠實守信原則是在處理法律案件中的基本前提,也是認定侵權責任的標準。到目前為止,我國很多人基本都是采用一般客觀標準對人的某種行為做出判定,每個人的見解都不一樣,但是見解需要和這個社會的發展方向相一致,應該用實際的情況去分析事件的原因和結果。在評判的時候,我國需要將誠實守信原則與過錯制度兩者有效結合起來,對法律制度做出一定的解釋,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指導侵權法。
四、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我國侵權責任法目前的現狀,其存在很多的優勢,也存在很多的問題,侵權責任制形式越來越復雜,不管是從制度調整范圍還是從法律規范方面看,其都存在擴大的情形。我國侵權責任法雖然涉及領域廣,但是制度仍然不全面。本文主要針對于公民權利保護、民法基本原則及共同侵權責任分的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用誠實信用原則來衡量法益、過錯制度與誠實信用原則相結合等一些合理化建議,給我國相關領域提供了一些參看依據。
參考文獻:
[1]梁慧星.我國《侵權責任法》的幾個問題[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2(3):9-9.
[2]張新寶.侵權責任法立法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楊立新.中國侵權責任法大小搭配的侵權責任一般條款[J].法學雜志,20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