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李國麗
摘 要:文章指出了創新體驗對于理解發明的影響,發明創造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專利審查員在開始實質審查后,面對的是一個已有的技術方案,有過創新體驗的人才能夠充分挖掘出申請人的智慧貢獻,準確地理解發明,沒有過創新體驗的人只能通過檢索,提升自己站位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能力,以做到準確地理解發明。
關鍵詞:理解發明創新體驗;本領域技術人員;創造性
一、引言
理解發明是進行發明專利實質審查的第一步,只有準確地理解發明,才能從其解決的技術問題入手,深刻地理解發明的技術方案,明確其必要技術特征和區別技術特征,以及其區別技術特征所產生的技術效果。
二、案例分析
【發明名稱】彈簧型剝離刀具
【申請號】2014102465910
【權利要求】
權利要求1:一種彈簧型剝離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型剝離刀具包括有旋轉刀座,沿著旋轉刀座周向均布有多排切削刀,每排切削刀中間隔設有多個圓柱狀刀體;在所述旋轉刀座上對應每個圓柱狀刀體的位置,分別設有一個沿刀座徑向設置的圓形盲孔,所述圓柱狀刀體滑動設置在對應的圓形盲孔內,所述圓形盲孔底部與圓柱狀刀體底端之間設有壓簧;位于所述圓柱狀刀體前部沿其縱向切割部分柱體以形成縱向設置的定位平面和橫向設置的限位平面;每排切削刀一側的旋轉刀座表面沿刀座軸向設有一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一側槽壁延伸至對應的各圓形盲孔頂端內側;一條狀定位塊固定設置在所述定位槽中,所述定位塊的側面對應所述圓柱狀刀體的定位平面,所述定位塊的底面對應所述圓柱狀刀體的限位平面;圓柱狀刀體的前端向前延伸設有由前刀面和后刀面交線構成的刀刃,所述刀刃橫向設置在圓柱狀刀體的前端且與所述定位平面平行;所述圓柱狀刀體具有正的切削前角。
1.關于創造性的初步判斷
審查員通過檢索找到對比文件1:US5755538A,權利要求1與對比文件1的區別技術特征為:(A)刀體為圓柱狀;(B)位于圓柱狀刀體前部沿其縱向切割部分柱體以形成縱向設置的定位平面和橫向設置的限位平面;每排切削刀一側的旋轉刀座表面沿刀座軸向設有一定位槽,定位槽的一側槽壁延伸至對應的各圓形盲孔頂端內側;一條狀定位塊固定設置在定位槽中,定位塊的側面對應圓柱狀刀體的定位平面,定位塊的底面對應圓柱狀刀體的限位平面;(C)圓柱狀刀體的前端向前延伸設有由前刀面和后刀面交線構成的刀刃,刀刃橫向設置在圓柱狀刀體的前端且與定位平面平行,圓柱狀刀體具有正的切削前角。對于該區別技術特征,審查員確定本申請實際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將圓柱狀刀體安裝在旋轉刀座的定位槽中,以及如何設計刀體的切削部分。
對于區別技術特征(A),對比文件1還公開了:盲孔5a的形狀可為圓形,而盲孔5a是用于安裝刀體6,因而,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想到將刀體設計為圓柱狀。
對于區別技術特征(B),對比文件2(CN201043459Y)公開了一種兼有全縮徑滾珠扶正器功能的射孔器中間接頭,并具體公開了如下技術特征:位于活塞2(相當于本申請的圓柱狀刀體)前部沿其縱向切割部分柱體以形成縱向設置的定位平面和橫向設置的限位平面;每排切削刀一側的刀座5(相當于本申請的旋轉刀座)表面沿刀座軸向設有一定位槽,定位槽的一側槽壁延伸至對應的各圓形盲孔頂端內側;一條狀限位機構4(相當于本申請的定位塊)固定設置在定位槽中,條狀限位機構4的側面對應圓柱狀刀體的定位平面,條狀限位機構4的底面對應圓柱狀刀體的限位平面。
由此可知,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初步判斷該技術方案并不具備專利法第22條第3款規定的創造性。
2.換位于申請人,體驗其發明過程
通過查詢資料發現,本案的申請人為中國石油大學。申請人于2012年8月29日提出了申請號為CN2012103137647的專利申請,并與2014年6月27日獲得專利權。其申請號為CN2012103137647的剝離刀具實現了防腐層的機械化剝離,但是,申請人進一步發現現有的S型剝離刀具仍然存在沖擊和刀片斷裂的問題。基于此,申請人進一步設計出彈簧型剝離刀具。彈簧型剝離刀具在合適切削速度下進行切削時,切削效果良好,圓柱形刀體能夠順利渡過焊縫,實現彈性退讓,并且在焊縫處的切削效果也非常好,兼容了S形剝離刀具的優點,并且大大延長了刀具的使用壽命。
3.創造性判斷的重新審視
因此,通過換位思考,整理申請人的發明歷程,不難發現,之前關于創造性的評判存在以下問題:
(1)查閱本申請說明書第4-10段。本案中的彈簧型剝離刀具是用來切削天然氣管道外防腐層,對比文件1和本申請所面臨的技術問題不一樣,技術領域也不相同,對比文件1為取出鏜孔毛刺的刀具(即對比文件1)。如果將之前的對比文件1列為最接近的現有技術,那么,發明人在面臨其遇到的技術障礙時,單純地去思考“如何將圓柱狀刀體安裝在旋轉刀座的定位槽中,以及如何設計刀體的切削部分”這個問題,便沒有動機和改進方向。
(2)權利要求1創造性評述中關于區別技術特征(B),應當站位于申請人,找到正確的發明原點,即將CN102814831列為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再進一步談對比文件1和對比文件2的結合其實和結合動機的問題。首先,由于油氣井(涉及開采)與西氣東輸的輸氣管道(涉及維護)的工況不同,因此,對比文件2與本申請的技術領域不相同(之前已經提到);其次,對比文件2與對比文件1所處的技術領域也不相同,因此對比文件2不能給出相應的結合啟示。
(3)權利要求1創造性評述中關于區別技術特征(C)的說理部分,正前角的切削是發明人最突出的智慧貢獻點。申請人在說明書正文部分大量闡述了正前角的切削方式所帶來的技術效果。本申請中的刀具是用來剝離西氣東輸管道外的防腐層,切削對象是聚乙烯,同時出于天然氣著火點的考慮,需要控制切削溫度,而這樣的前角構造能夠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
三、總結
沒有創新體驗的人,就很難發現正前角的切削在現有技術的技術上具有技術障礙和技術斷點,通過正向的還原發明歷程,換位于申請人的角度,體驗整個發明過程,才能找到申請人的智慧貢獻點,進而珍視每一項發明創造的來之不易。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指南2010[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3-209.
楊鐵軍副局長在理解發明學習會上的講話.
作者簡介:
李國麗等同第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