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甡 李慧慧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是由東城區教委直接領導的教育共同體。集團成立以來,積極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下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實現路徑,統籌考慮辦學模式與育人模式,強化生命教育理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創建資源共享機制,推行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建設,進一步發揮優質資源校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
“生命基因”引領集團新發展
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堅持“文化推進協同發展,標準統一各顯特色”的辦學宗旨,龍頭校向各成員校輸出教育品牌、辦學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優秀教師等,整體規劃集團辦學方向、辦學特色和發展目標,促進各成員校的同步發展與個性發展。
各成員校按照集團發展規劃,堅持以“用生命影響生命”的生命教育理念為指導,認同集團價值觀,努力構建自身發展特色。實現了集團校的辦學思想、辦學標準、辦學經驗、品牌效應等無形資產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最優化,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合理利用,擴大了影響力。
以廣渠門中學與花市小學九年一貫的初、小一體化辦學為例,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在小學與初中教育的銜接上進行了大量的探索。集團將廣渠門中學的“生命教育”與花市小學的“習慣教育”相融合。“小學抓好習慣,到了中學形成素養,完成一個完整的生命成長的過程”,整體規劃生命教育的內容,按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依托學科教學、專題教育、課外活動挖掘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元素,構建了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九年一貫制課程體系以及人才培養模式。
“共研共享”搭建教師發展新平臺
依托集團化辦學的整體規劃,成員校致力于構建教師發展支持系統。集團成員校教研互動,共同開發校本課程;建立遠程備課機制,共享優質課程;啟動師徒結對,開展教學策略研究。
集團著力于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師資培訓等整體提升教師隊伍的水平;成立學術委員會,聘請各學科特級教師為學術顧問;同時,以研究生工作室為基礎,吸納優秀的青年教師成立廣中青年聯合會。學術委員會與廣中青聯相得益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骨干教師梯隊。
以成員校房山區石樓學區為例。廣渠門中學采取多元措施,與石樓學區共同打造高端師資隊伍。例如,成立骨干班主任工作室,通過名師引領、師徒結對、多樣培訓,助推石樓學區班主任的專業成長。
集團還與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科技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建立了協作關系,將高校教育理念引入到集團辦學中。高校為教師開設諸多領域的教師公共選修系列課程,通過理念先進、形式多樣、影響廣泛的大學高端課程,提升教師的視野和修養。
“一軸四翼”形成學生成長新格局
目前,集團形成了“一軸四翼”的發展模式,“一軸”指從小學到初、高中直至大學的縱向發展軸,“四翼”指橫向聯盟的四所中學。集團內部實現了“學生聯招,共同培養”。2014年開始,四所中學的初中學生都來到廣渠門中學混編班共同上課。集團成員校九十六中初中部設立了直升班,所招收的初中學生畢業后直升廣渠門中學高中部。教育集團還在高中階段實行聯合培養計劃,打通廣渠門中學與龍潭中學、崇文門中學的邊界。而成員校崇文門中學,則嘗試打通高中與高職的邊界,實現直升培養,并探索高中直升本科的培養模式。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還將建設十二年長鏈條貫通培養體系。
集團成員校間在課程建設、教學管理、德育等方面“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小、初、高課程銜接的富有特色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強化實踐體驗活動。在德育管理上采用“德育互動”的模式,實現了集團成員校間辦學資源的整合、聯動、互補、共建、共享,形成了學生成長新格局。
“管理聯動”提升教育新供給
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采用“管理聯動”的模式開展活動,強化服務,完善教育供給結構。集團成員校合作形成管理資源輻射機制、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優化和分享制度、教師及干部多向流動制度。如廣渠門中學作為龍頭校,負責對集團校的教師及干部進行統一培訓、輪崗交流,對人力資源進行集團內的優化整合。
廣渠門中學集團化建設不是合并學校,而是立足于淡化名校、弱校概念,實現平等參與,尊重共贏。集團建設資訊平臺、干部培養交流平臺等,統一購買優質課程服務,提升集團的課程供給能力,豐富供給方式,整合各成員單位的優質教育資源,進行系統開發,放大資源聚集效應。
但是,集團在管理評價機制的建立等方面也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如何打破行政藩籬,建立獨立的評價機構,運行相互兼容的人事、干部、教師及工資績效管理系統,如何實現各成員校在學生成績互認等領域的無障礙流通等,仍需要我們不斷思考和探索。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開創公共服務的新形態,建設資源共享的新平臺,探尋教育發展的新途徑,呈現出龍頭校發揮優勢、引領輻射,成員校文化認同、各具特色,教育集團整合聯動、協調發展、互通共享的共同發展態勢。同時,集團致力于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努力形成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及大學無縫銜接的綠色人才培養通道,逐步建設成為教育質量上乘,令老百姓滿意的一流教育品牌。
編輯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