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京武
石窩中學坐落在被譽為“漢白玉之鄉”的房山區大石窩鎮。在我擔任石窩中學校長期間,學校以地域特色為基礎,結合課程改革的背景,提出“琢石教育”的學校文化建設思路,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文化建設體系。
“琢石教育”重在“琢”的過程。“琢”是發現人才的過程,即發現每個學生的天性特征;“琢”是因材施教的過程,即對待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琢”是個反復雕琢的過程,即教育的過程中允許反復,要有耐心;“琢”是藝術加工的過程,即教育是一門藝術、一種智慧。
“琢石”教育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著眼學校文化的構建,包括課程文化、教師文化以及環境文化等的構建。
課程文化注重“點石成金,豐富多元”。學校將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整合拓展為五大類,即石之智、石之健、石之美、石之藝、石之博。石之智課程包括基礎學科、夢想課程等;石之健課程包括空手道等;石之美課程包括書法等;石之藝課程包括木工、石雕等;石之博課程包括生物試驗田、社會實踐大課堂等。
教師文化注重“匠心琢人,水滴石穿”。立足“琢石”文化特色,將教師比作是雕琢石器的能工巧匠。教師要從“四琢”上下功夫。一是愿琢,體現教師的敬業精神。愿教師們俯下身子,耐得住崗位的寂寞,愿意做一名匠師。二是能琢,體現教師的職業素養。教師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優秀的業務素質和健全的人格。三是會琢,體現教師的業務水平。教師要善于學習,學會交流,在學習中轉變觀念、更新思想,感受改革的魅力。 四是善琢,體現教師的教育智慧。學校要求教師幫助每個學生“各顯神通”,幫助學生發揮所長、體驗成功、實現自我價值。
環境文化注重“石墨生香,別具匠心”。以“琢石”作為主線,每一個不同的區域都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讓一磚一石說話,讓一草一木傳情。”校園環境凸顯“琢石”特色,如璞石路、靈石路和琢石廣場的設計體現了琢石教育的顯性特征。樓宇命名凸顯“琢石”內涵,如怡學樓、篤學樓和慧學樓,分別從心情、態度、方法三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要求。樓層文化凸顯“琢石”目標,教學樓大廳是以“石“為主題的文化墻,教學樓各樓層分別以堅如磐石、金石可鏤、金石為開和石破驚天為主題進行設計;在各樓層,有知名書法家和愛好書法的學生就傳統文化、名人名言、毛主席詩詞等內容寫成的書法作品。
學校文化建設是一個不斷反思和發展的整體工程。在新的教育思想引領下,“琢石”教育理念將在不斷發展中創新,在不斷創新中發展。
編輯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