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梅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的大規模發展與自然環境的矛盾越來越嚴重,因此推行智慧生態城市建設 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將信息技術、生態技術、工業化技術等與城市建設相融合,能有效提高自然環境質量,提高城市生 活的舒適度,促進城市運行的效率。本文對我國主要的城市發展模研究發現,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趨向智慧生態城市,智 慧生態城市是城市發展模式的創新。
關鍵詞:智慧生態城市;創新;城市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178(2018)06-0134-01
引言
現階段,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規劃朝著智慧化、生態化
方向發展。全國建設了大量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發展很大程度上 方便了人民生活,也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很好地解決了城市發 展中存在的問題,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等難題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 逐步得到解決。我國城市正朝著生態化方向發展,人們更加重視綠 色健康,智慧城市建設成為新時期人民提高城市生活質量的重要手 段。
1 智慧生態城市的定義
智慧生態城市是在建設數字化、現代化的智慧城市的同時,將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兩者作為一個同等重要、密不可分的整體協同推進,按照生態學原 理,建設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為 核心的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宜居城市。一直以來, 中國的城市化和經濟發展以過分強調規模和速度,以大量掠奪自然 資源、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現在,隨著自然資源的日漸減少、枯 竭,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等日趨加劇,各種垃圾等對人類 生存空間的侵占,自然環境早已不堪重負,并開始出現各種負面影 響,已經嚴重威脅到中國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續發展。借助智慧 產業的高速發展和普及,為改變當前現狀提供了難得的契機。推行 智慧生態城市的建設規劃,在推進城市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使 人民生活和生產活動高效、便利的同時,將對自然環境、資源消耗 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同時發掘生態建 設和智慧建設的結合點,形成新的產業模式,繼續推動自然和經濟 的可持續發展。
2 我國主要的城市發展模式
2.1數字城市
“數字城市”將城市地理、資源、環境、人口、經濟、社會社
情和社會服務等數字化、網絡化和可視化;通過寬帶多媒體信息網 絡、地理信息系統、虛擬現實技術等,整合城市信息資源,構建基 礎信息平臺,建立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等信息系統和數字化社區, 實現城市信息化。“數字城市”是人地(地理環境)關系系統,體現 人與人、地與地、人與地相互作用和相互關系,系統有政府、企業、 市民、地理環境等既相對獨立又密切相關的子系統,體現政府管理、 企業活動和市民的生產生活等。
2.2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強調高密度住宅,推廣低能耗交通,鼓勵行人和自行
車出行,減少私家車對道路和停車位的占用,因此能夠在同樣城市 空間內容納更多的人口,緩解住房問題,并減少堵車和汽車尾氣污 染。同時,人口的密集居住有助于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創意文化等產 業,這樣也就能在更大程度上解決新增城市人口的就業問題。此外, 新能源領域、智能電網、水的處理與循環使用、綠色建筑的推廣以 及其他節能環保技術的使用,都有可能增加新的就業機會,提升城 市的吸引力。生態城市的建設需要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持,集約型的 生態城建設是突破瓶頸的良方。生態城市的成敗,取決于城市的重 塑能否吸引新的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和其他低碳產業,以及人 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生態環保必須與經濟上的活力和社區的和諧相統一。一方面,生態城市的發展需要有當地經濟和就業的支 撐,這是生態城市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生態城市需要城中居民 的配合,逐步改變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生活方式,減少對汽車 的依賴,構建一個個緊湊、開放和便于步行的鄰里社區,實現人與 自然和社會的和諧共處。
2.3低碳城市
低碳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構筑低能耗、低污染的發展
體系。低碳產業主要是節能、減排、新能源和清潔發展機制 CDM 方 向的產業。低碳城市通過能源、資源、交通、用地、建筑等綜合手 段,減少城市規劃建設和使用管理過程中的碳排放;實施一系列政 策措施,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系, 發展綠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
2.4低碳生態城市
低碳生態城市是低碳目標與生態理念相融合的復合系統,低污
染、低排放、低能耗、高能效、高效率、高效益,資源節約、環境 友好、居住適宜、運行安全、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生持續改善。通過” 低碳”來減少城市發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創造”人與自 然”和諧共生的關系,是低碳模式和生態化理念在城市發展中的落 實。低碳生態城市通過多系統的共生,實現城市生態環境、能源利 用、經濟社會、人居生活的可持續性,從而提高城市中各系統的運 營效率和效益,減少城市內耗和對環境的破壞,最終達到人與自然 的共生。低碳生態城市也有個性,主要體現在與能源使用及規劃(尤 其是可再生能源使用和規劃)等相關方面。如能源的多級利用、將 城市可再生能源規劃納入規劃體系、可再生能源與城市元素的一體 化,將”轉廢為能”作為城市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方面、城市產 業結構與節能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相結合、將發展可再生能源與建設 生態型城市相結合。
2.5智慧城市
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不斷推進,隨著網絡強
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和“數字中 國”建設的不斷發展,城市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新的要求,這不僅 推動了傳統意義上的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進,更為新型智慧 城市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完成從“數字城市”向智慧 城市的躍升。
結語
總的來說,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智慧生態城市,也將開辟我
國未來幾年的發展現象,現在為了做好智慧生態城市建設工作,就 要強化智慧生態型城市發展的重要性,且要進行深入分析,并對其 提出相應的建議。只有這樣,才能為更好推動我國智慧生態型城市 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馮琪.智慧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基本理論探討[J].智
能城市,2017,(02):213.
[2]徐振強.智慧城市與城市規劃、生態文明協同創新關 鍵路徑的思考[J].城市住宅,2016,(0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