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時敏 吳靜
摘要: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自2015年7月開始啟動,已在全國12個省(區、市)進行了首批試點。技工院校是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的關鍵配角,應主動承擔起企業學徒培養的任務。本文分析了技工院校在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中理應擔當的角色,提出其在實施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中采取的相關舉措,并對實施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進行闡述。
關鍵詞:職業培訓 技工院校 企業新型學徒制
2015年7月,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通知,啟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隨后,在北京市等12個省(區、市)開展了首批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每個省(區、市)選擇3~5家具備相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作為試點單位,每家企業選拔100人左右參加學徒制培訓。試點工作通知是下發給各省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財政廳(局)的,從人力資源視角來開展試點,重在企業人才培養,旨在完善政策措施和培訓服務體系,為企業培養后備技能人才。雖然新型學徒制的培養培養責任主體是企業,鼓勵技工院校(培訓機構)積極參與,但絕不意味著技工院校,特別是尚未啟動試點的地區中的技工院校就該坐觀其效、被動作為。
一、技工院校在企業新型學徒制中的角色分析
2015年7月頒布的《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方案》中明確提出:采取“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培養模式,即企校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脫產或半脫產培訓。由此可見,企業新型學徒制雖然名稱前冠以“企業”二字,但絕不是企業唱“獨角戲”,而是主體責任由企業承擔,技工院校積極配合,擔當關鍵“配角”,并且責無旁貸。技工院校在企業新型學徒制中必須擔當好以下角色:一是深入企業調研,主動尋找合作契機;二是與企業聯合招工(招生),并為學徒注冊技校學籍;三是與企業共同研究制訂學徒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四是為學徒指派指導教師,負責承擔學徒的學校教學任務;五是實施工學結合培養方式,采取一體化教學;六是建立彈性學制和學分制,使得學徒工作和學習兩不誤、學技術與拿證書兩全其美。
二、技工院校在企業新型學徒制中的工作舉措
2015年7月首批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在北京等12個省(區、市)啟動,超過全國三分之一,2016年7月第二批試點在河北等10個省(區)啟動。對第二批10個試點省(區)的技工院校而言,更要積極抓住機遇、順勢而為。在學習借鑒首批試點的技工院校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區域內行業企業實際,主動與企業對接,制定好本校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舉措,筆者建議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深入企業調研尋求合作對象
成立調研小組,深入本地區企業開展培訓需求調研,詳細了解行業發展趨勢、企業發展規劃、企業人才結構、用人需求以及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安全生產規范、職業素養等內容,結合本校專業特色、師資力量、實訓條件、教學模式等,客觀評判學校專業與企業崗位的匹配度,凝聚校企利益最大公約數,尋找互利合作的契機。
2.聯合招工(招生)
校企共同制定招工(招生)簡章,開展招工招生工作。由于企業新型學徒制招工與一般的企業招工不同,招生工作要做好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政策的解讀和宣傳,對培養方式、培養單位(企業和培訓機構)、待遇補貼等做出充分說明。在新招用人員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成為企業正式員工的同時,技工院校必須按照相關規定為其注冊非全日制學制教育學籍。
3.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
成立校企聯合教研室,由學校的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工程技術等人員共同組建,根據企業人才崗位要求,為企業量身打造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將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安全生產規范、職業素養等內容納入培養方案,從源頭上解決學校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需求脫節的問題。
4.共同組建師資隊伍,實行“校企雙導師制”
為學徒指派學校導師。學校導師應具備熟練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培養學徒專業能力,提升其綜合素質和未來職業發展空間。學校參與選拔企業導師,指導學徒進行崗位技能操作訓練,幫助學徒掌握提升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雙師選擇采取“師徒雙向選擇、校企適當調整”方式,一般校內導師帶徒不超過15人,企業導師帶徒不超過5人。建立雙師交流反饋機制,便于對實施過程跟蹤管理。
5.實施工學一體化教學
加大硬件投入,完善實訓設備,建立具備一體化教學條件的實驗實訓室。采取“教、學、做、考、評”五位一體的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整合優化課程內容,建立基本技能、綜合技能、崗位技能和職業素養等分層次、遞進式的模塊或項目,形成具體的行動對象。實施小班化教學,打破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安排,采用半天或一天為教學單元組織教學。
6.建立彈性學制和學分制
由于學徒的“員工”身份,使得其難以完全脫產而進行全日制學習,學校必須結合企業生產管理和學徒工作生活的實際,采取彈性學制,實行學分制管理。利用學徒業余時間、企業生產淡季分時段開展教學,必要時送教下廠,建立“廠中校”。建立和完善適合彈性學制和學分制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和考核制度。學徒累計學分達到規定要求,將頒發技工院校畢業證書;學徒培訓期滿,經鑒定考核合格,按規定授予相應職業資格證書或培訓合格證書。
三、技工院校在企業新型學徒制中面臨的問題
首批12個省(區、市)的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不過一年多時間,第二批10個省(區)的試點尚未開展實質性工作,因此,試點實施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諸多難點問題。就技工院校而言,面臨的問題可能來自三個方面:
1.選擇合作企業比較被動
企業新型學徒制由企業發揮主體作用,試點企業必須是大中型企業,遴選條件比較高。對于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這樣的企業較少,這些地區的技工學校參與進來的更少,一時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此外,大中型企業一般自身已具備較為完善的培訓機構或自主舉辦技工學校,其他具備同等條件的技工學校難以分一杯羹。對于這些技校而言,選擇合作企業比較被動。此外,培訓費用等直接利益問題會構成企業選擇合作學校的主要考量因素之一,合作的競爭壓力必然落到備選的技工學校身上。
2.招工(招生)不易且培養周期長
對于企業技能崗位新招用人員而言,缺乏對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的了解,雖然簽訂6個月以上的勞動合同,但看到試點二字會產生“試驗品”的感覺,且在1~2年的培養期內只取得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學徒基本工資,對學徒的吸引力不夠強,招工(招生)不容易。按照市場規律而言,企業招聘人員往往希望能迅速投入生產并帶來高效產出,招進學徒進行1~2年的培養,短期內也難以出高效。
3.開展一體化教學的投入成本高
工學一體化教學無論設備投入、師資配備等硬件條件,還是培養方案、課程改革等軟件條件,投入成本都會很高。技工學校要建立與企業技術設備水平匹配的一體化實習實訓室,要挑選集一體化教學經驗和管理經驗于一身的骨干教師擔任學徒導師,還要打破常規的學制、按學時授課的教學計劃,專門為學徒量身打造培養方案。如果企業新型學徒制不能成為主要的、常態化的辦學模式,其投入將難以取得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