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摘要:人格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職校生大多在基礎教育階段屬于弱勢群體,他們經常被忽視或輕視,在他們身上已經或多或少的存在了某些人格問題,所以人們更需要重視職校生的人格培養。語文具有“教文育人”的功能,在塑造職校學生健全人格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文就這一優勢方面進行淺析,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視,希望能對職校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所幫助。
關鍵詞:職校生 人格培養 語文優勢
當前,國家正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我國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既要使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為他們將來從事的職業做準備,又要把學生塑造成具有健全人格,能適應并促進社會發展的公民。完成這一根本任務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著眼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然而,筆者對當前職校生的人格現狀進行了調查,發現當今中職生往往意志力薄弱,責任性差,有強烈的挫折感,對學習毫無興趣,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強等。面對這些問題學生,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即人格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重要使命。“語文”是職校生必須學習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其在人格塑造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下面,筆者將從三個方面分析語文在塑造職校生健全人格方面的優勢。
一、語文教材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許多史詩性的文學作品所描述的史實,和歷史教科書相比更加形象生動;所揭示的真理,和人文學術著作相比更加深刻。比如:司馬遷的《史記》向我們展現了三千年的歷史風云;杜甫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李清照的早期詞作主要表現為明朗輕快、清新自然的詞風,后期詞作則主要是悲涼凄清愁苦的風格,這樣的詞風轉變體現了由“北宋”到“南宋”的社會動蕩;法布爾的《蟬》讓讀者看到了蟬勇敢而短暫的一生……語文教材,可以讓孔子的“仁義”和莊子的“淡定”指導學生前行;可以讓《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廢墟》等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喚醒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視;可以讓《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建筑師是怎樣工作的?》等與藝術相關的文章,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進而提高學生的氣質。
二、語文教材中作品的作者以及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對中職生的人格塑造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傅斯年的散文《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刻畫了一個“光明磊落、寬而有度、言行一致、胸襟開闊、不畏強權、愛國”的蔡元培形象,表現了其偉大的人格;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表現了馬克思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高貴品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是美國作家海倫·凱勒,她是一位從小就既盲又聾的殘疾人,但她并沒有自我放棄,而是自強不息:寫作,建立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等。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凱勒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語文教材的形象性、生動性決定了語文比其他學科更容易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教師只要好好利用這些資源,就能讓學生走入作品的世界,走進作者的內心,使學生從形形色色的人物遭遇中得到人生的啟迪,受到道德的教化,從而完成靈魂對靈魂,人格對人格的塑造,這是一個在不知不覺中循序漸進的過程。
三、語文教材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促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李白的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出的人格尊嚴,告訴學生要自尊自愛;《石鐘山記》中蘇軾勇于探索,追求真諦的科學態度,告訴學生看待任何事不要人云亦云,要勇于親身探索實踐,要有科學的態度;《記念劉和珍君》中青年學生追求正義、獻身革命事業的頑強斗志,告訴學生要不畏強權,堅持正義,要時刻懷揣著一顆愛國心;《項鏈》使學生認識到虛榮的危害,也使學生體會到瑪蒂爾德勇于承擔責任、吃苦耐勞品德的高貴,更使學生明白真正的美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內心。《人人皆可為國王》告訴學生,只要努力奮斗,就一定會在自己鉆研的領域里有所成就,儼然“國王”,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語文學科是一種人學,具有一種柔性美,它具體而形象,更易于讓學生親近,它可以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思緒、激情和哲思的文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情趣,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最終完善學生人格。所以說,語文教學中的人格教育資源極其豐富,只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積極實施人格教育,職校生的健康人格就有希望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