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妮
【內容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地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地理,地理教育應當充分體現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本文以聯系生活為基本出發點,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改革地理課堂教學,突出重點,培養能力,提高地理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 地理教學 學習興趣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任何教育活動是教學做合一的統一過程,其實質是理論聯系實際,教育聯系生活實踐,學以致用。中學地理課程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借鑒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技能訓練的前提下,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一、運用生活案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興趣和情感能使人點燃智慧的花火。如果只是一味的灌輸知識,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學習地理就會變作“忍受”,成為負擔。陶行知說:“喚起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又說“治學以興趣為主,興趣愈多,則從事彌力,從事彌力則成效愈著。”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當學生對地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會鍥而不舍地進行思考和探索。
多年的地理教學實踐,我發現現實的生活地理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太陽的東升西落,影子長短的變化,月相的變化等。因此,我在授課過程中,從平時日常生活入手,在相關的地理教學中適當插入,并進而用地理知識闡述,無疑會引起他們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從而對學習內容產生一種極大的興趣,對地理知識也會變得樂學、愛學,并將之變成一種學習的動力。例如:為什么南方建筑物的屋頂尖,北方屋頂平?去年冬至日那一天,天色暗得較早,才五點多就已經是黑沉沉的了?在講“全球氣壓帶與風帶”這一節之前,我先給學生講述了一個關于二戰期間的真實案例,英軍巧妙利用西歐地區天氣變化由西向東發展的規律,不僅成功躲避了德國法西斯的空襲,還用大霧作掩護對德軍進行反擊,使德軍損失慘重。我問學生這是為什么呢?這些平時隨處可見的知識或案例,既激發了學生的熱情,又使他們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相結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開展合作學習,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學生也可以做老師,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知識信息的交流。由于每個班級學生的個性異性,地理課堂教學中我以“小先生”為依托,擴展課堂空間,豐富其內容,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
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組。每個小組確定一位同學為“小先生”,而對于作為“小先生”的學生,因為要做好對同學的輔導,自己必然加倍努力學習,掌握必要的知識點和技能。而且,學生的“教”也是進一步學習的過程,通過“教”的實踐,能看到自己知識和經驗方面的貧乏,促使自己不斷擴展所掌握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三、借助地理活動,提高學生“做”的能力
地理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直觀生動的感性材料,使學生在活動中領略地理世界的神奇,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既積累了知識、發展了智力,又培養了能力。所以,地理活動在地理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的教學論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論的核心部分。陶行知認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須是教學做合一;最壞的訓練,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是最有效的法子。”關于“教學做合一”,陶行知是這樣解釋的:“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做。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實踐性是“教學做合一”的基本特點。
四、親其師,信其道,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初中學生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立的個性,有自己的主張。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我們在課堂上首先要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先主動去接受你、那樣才能接受你的課。所以,教師要善于采取靈活有效的教學策略,積極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即相互之間交流、溝通及共同發展。例如:在一次講評測驗卷的課堂中,自己對某道題目理解錯誤而導致改錯學生分數,當時,我立即坦率地承認自己的失誤,并解釋道:“老師不是圣人,我也有許多缺點和不足,需要你們勇敢地指出和幫我改正。”采取公正、平等、誠實的態度與學生共同研究思考,克服學生缺乏自信或產生自卑的心理,使學生和教師的思想脈搏融為一體,學生的思維就會充分地得到調動。
關愛學生,做學生的朋友。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作為一名中學地理教師,應當繼承和發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斷豐富陶行知教育理論,在教育實踐中靈活運用陶行知理論,使陶行知理論不斷發揚光大,為地理教學的發展做出我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中華. 陶行知的生活課程觀及其當代啟示[J]. 教育探索,2009(10).
[2] 林永希. 陶行知的職業教育思想特色及其現實意義[J]. 教育與職業,2010 (6).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祝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