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娜
【內容摘要】初中農村留守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不再是個人或某些區域的問題,而是影響到我國未來經濟發展與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本文在羅列留守兒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的基礎上,從切實可行的方面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發揮美育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建立“關愛留守學生青少年之家”。
【關鍵詞】村中農村留守學生 美育 心理問題 解決對策
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此外,《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農村留守兒童共2019.24萬人。其中,在小學就讀1383.66萬人,在初中就讀635.57萬人。《2016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報告》中提出留守兒童成長中的九個突出問題:(1)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3)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5)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6)父母外出對小學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7)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初二現象更為顯著;(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欠佳。由此可見,留守兒童規模快速膨脹,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因缺少父母的交流與關心,在留守兒童身上顯現出來的教育問題更為嚴峻。
上述可知,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除了家庭和學校之外,更多的社會力量也應關愛到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增加對他們的關懷想,使他們獲得更好的成長與發展空間,從而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社會問題。近年來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都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實施了一系列的援助措施。但是,力度遠遠不夠。
在本校留守學生問卷調查表中,大多數留守學生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與自覺性,心不在焉。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導致農村留守學生對親情逐漸淡漠,人際交往能力較差。他們在與同齡人交往和共同學習的過程中,性格、心理等隱性問題容易造成孩子之間的差距,繼而產生嚴重的自卑感與受挫情緒,表現突出的問題分別為學習焦慮、過敏傾向、自責與孤獨傾向。針對本校留守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學校配合當地長蘆街道辦事處建立了“關愛留守學生青少年之家”,筆者義務擔任班主任并任教美術、書法課程。
在美術課上進行了試探性的教學,由淺入深地進行教學研究,發現留守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不佳,對色彩運用與手工制作卻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比如吹塑紙、卡紙、泥巴、顏料等都躍躍欲試。雖然在初期情緒高昂,但在制作的過程中也存在太過草率和粗心毛病,甚至有些同學一發現失誤就胡亂弄弄,完全沒有耐心。為了培養學生的意志,在后期的教學中我開設了他們從未接觸過的彩鉛花卉,彩鉛花卉與其他美術形式的不同在于運用書法用筆來表現物象,利用彩鉛結合素描的排線來進行塑造。彩鉛上色必須要有耐心,否則畫不出那種細膩的感覺。首先,你要把筆削尖,然后一層層的上不同顏色的彩鉛,它們疊加起來會形成另外的顏色,通過彩鉛花卉這一美術形式的學習,使留守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了鍛煉,增強了意志力,繼而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的發展。
除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術教學活動激發留守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還利用寒暑假組織留守兒學生參觀了南京博物院、江蘇省美術館,并利用大自然的優美風光等外在的條件,帶領留守學生戶外寫生,這對提高其藝術欣賞力十分有益。同時還要緊跟時代的發展,在學習傳統的美術形式的同時,適當地帶領學生接觸簡單的現代美術創作,加強對現代信息技術在美術中運用的了解。杜格·布蘭迪說:“進行藝術教育的環境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應該是具有能動性的,應該是適應所有參與者的需求。”
我們通過開設手繪創意T恤課,將手繪T恤送給敬老院的老人,這樣的傳遞溫暖活動培養了留守兒童的同情心,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力量,知道還有更弱小的人群需要自己的幫助;作品接龍活動可以鍛煉同學們的團隊意識,加強與他人的溝通交流能力,他們曾經共同完成了《清明上河圖》,并在街道文化中心展出;手繪文化墻活動可以在留守學生心中樹立城市主人翁的意識,繼而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每一個活動的開展都是有其目的性,在有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同學們很容易按照老師想要的方向走,并且會有一半以上的人達到預期效果。
通過開展多種藝術活動,建立了留守學生美術、寫字活動檔案,做好留守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關注他們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召開多種形式的座談會,找他們談心,多給鼓勵與關心。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與美術、寫字相關的主題班會活動,讓留守學生切實感受到班集體溫暖。每每看到他們因為自己的努力而獲得成績產生自信的笑容時,我覺得犧牲自己周末、假期休息的時間,這一切都是值得,并且也是美好的。
【參考文獻】
[1] 徐偉、孔令玲.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J]. 科技信息,2010(7).
[2] 梁建華.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J]. 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0 (1).
[3] 莫艷清. 家庭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影響及其對策[J].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玉帶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