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
【內容摘要】新課程一直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關注對學生欣賞能力、創造能力、聯想能力的培養。一時間,各種創新的教學模式、獨特的教學設計如雨后春筍般奔涌而出,給初中美術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效果。但如果我們從課堂教學的本質出發,就會發現不管模式如何變更,策略如何創新,都不能缺少教師對學生的正確引領。因此,本文提出要手腦并用,為學生的深入賞析編織紐帶;練講有序,為學生深入探究開辟通道;動力喚醒,為學生的意識激發架設橋梁,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術認知能力。
【關鍵詞】手腦并用 動力喚醒 練講有序 高效引領
新課程一直倡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關注對學生欣賞能力、創造能力、聯想能力的培養。一時間,各種創新的教學模式、獨特的教學設計如雨后春筍般奔涌而出,給初中美術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效果。但如果我們從課堂教學的本質出發,就會發現不管模式如何變更,策略如何創新,都不能缺少教師對學生的正確引領。
一、手腦并用,為學生的深入賞析編織紐帶
著名教育實踐家陶行知曾經說過:“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由此不難看出,美術課堂教學必須要關注學生手腦的協作并用。如果美術教學僅僅是停留在原始層面,始終進行專業性詞語的灌輸,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從而影響課堂教學的氛圍。教師需要引領學生從看的環節中脫離出來,將實踐操作與感知思考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欣賞能力。
如在教學七下《外國風景畫、靜物畫賞析》時,教師就設置了這樣的三個教學板塊:首先,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認知:你喜歡這樣的作品嗎?為什么?很多學生表示不接受,因為這些繪畫作品都不夠逼真,看不到實物原來的形態;其次,教師引領學生根據自己的感知對教材中的作品進行臨摹,在操作實踐之后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尤其是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在實踐之前沒有發現的內在美,實現對大師作品內在意蘊的深切體悟。
在這一欣賞的環節中,教師沒有停留在看看的認知層面上,而是從實踐操作、切實體驗入手,引領學生形成自己個性化的體驗與理解,帶著這些感受又產生了全新的理解,在組織語言進行表達的過程中,更融合了情感、思想與認知等多維元素,全面提升了學生的欣賞能力。
二、動力喚醒,為學生的意識激發架設橋梁
初中生正處于生命發展從“天真”走向“成熟”的過渡性階段,在逐步脫離兒童獨有的“稚氣”的同時,美術創作中那種自由、大膽地線條與聯想也在逐步消弭。隨著美術專業知識不斷的深入,學生滯后的畫面表現力卻越發明顯,在創作過程中也就難免出現抄襲、呆滯等弊端。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師的引領還不夠到位,學生的認知能力始終處于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原生態中。
如在一次主題為“生命之水”的環保活動中,教師對學生繪畫需要的知識進行講授,并展示了作品之后,創設了“誰的故事最精彩”的環節: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從“水”出發進行拓展性發散聯想,要求每一位學生的聯想畫面都存在著緊密的聯系,經過一系列的聯想之后,則要重新回到活動的主題“水”上來;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從“保護水、節約水”這個核心出發,將自己聯想構建的小故事,通過繪畫的方式加以呈現。
三、練講有序,為學生的深入探究開辟通道
為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新課改就積極倡導“先練習后講解”的理念。所謂“先學”,并不是漫無目的地學,而是教師作簡潔扼要的提示,學生在自主認知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預先學習和思考,形成自己的感受,對認知過程中存在的疑惑提出問題;所謂“后講”,也不是傳統意義上教師依循著自己一廂情愿地理解感知進行按序教學,而是要根據學生預先學習的成果以及形成的困惑,開展具有針對性地講解,提升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并引導學生在自主性探究、合作性研討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鑒于此,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的獨特性,引領學生在自行練習階段,鍛煉其認知能力。
如在教學八上的《材料的新生命》這課時,教師為了全面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設置了這樣的三步練習:其一,教師用剪刀將手中的紙片剪成某種形狀,并相機激趣:你們能像老師這樣,用一刀就能剪出這樣的圖形嗎?其二,教師將剪成的圖形組合成為一個筆筒,引導學生模仿、創造,組合成為一個新穎的筆筒;其三,引導學生在相互言說、彼此觀摩的基礎上進行言說表達:你認為哪個同學的筆筒最富有創意?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讓這個筆筒變得更加出色嗎?引導學生針對某一個同學組合的筆筒進行發散性探究,提出各種修繕的方法與措施。這一教學過程為學生打開了創作思路,提升了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首先引領學生進行學習,其目的并不是期待學生借此制作出完美的作品,而是要讓學生能夠發現別人的優點和不足,在暢所欲言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感受,提出修改的建議,從而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變得更加主動,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有期待,在契合學生認知思維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學生探究性思維發展,讓教師的“后講”變得更富有實效性,讓學生的美術學習變得真正自主。
總而言之,美術課堂教學的確應該強化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積累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的方法和途徑。但這一過程,必須發揮好教師自身的引導作用,才能推動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