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旺
摘要:本文探析了提高職業院校學生公文寫作能力的意義和新途徑,以推動公文寫作有效教學。
關鍵詞:職業院校 公文寫作 創新研究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職業院校學生公文寫作時格式不規范、內容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語言不得體的現象很多,公文寫作能力嚴重缺失,不愿寫、不會寫、寫得差的現狀令人擔憂。
一、提高職業院校學生公文寫作能力的意義
1.公文寫作能力是養成職業素養的需要
規范、得體、流暢的公文寫作能力彰顯著職校生良好的職業情感、職業道德和職業價值,是學生通過書面語直接、完整、全面地反映思想、交流信息和促進工作的重要工具,更是拓展終身學習能力,挖掘發展潛能和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基礎。
2.公文寫作能力是提升職業技能的需要
公文寫作與文學寫作是人們生活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兩大并列文章樣式,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好比汽車左右的兩個輪子,各不相讓又缺一不可。這兩種寫作技能,是寫作的兩條腿,不可偏廢,更是除了專業技能之外,又一重要的職業技能。
3.公文寫作能力是掌握職業話語的需要
公文語言是一種獨立的語言系統,與其他文體是兩種分類標準不同的文體體系,不是并列和歸屬關系。公文語言具有特殊性,從文章的社會實用功能上分,不僅是寫作語言,更是職場上的職業話語。
二、提高職業院校學生公文寫作教學的新途徑
1.教師重點講透三個問題
第一,用對文種是首要。首先要講清每個文種的概念涵義,準確界定適用范圍,做到最基本的“用對文種”。2012年新的《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中重新規定了15種公文。要結合《條例》講解教材,特別是將容易混淆和用錯的放一起對比和類比地講。例如,命令和令,實為同一文種,區別在標題中有沒有事由;通告和公告,公告級別較高,經常被“大材小用”;通報和決定,區別在于獎懲職能;請示和報告,區別在于請批性和陳述性時的不同;會議紀要與會議記錄、會議決議,區別在于整理還是提煉;議案和提案,具有提出主體的差異;決議和決定,則是宏觀和微觀的區別。一字之差、本質之別。要將應用文的特征講透,如意見是最委婉的文種,通知是最常用的文種,紀要是唯一的紀實性文種,函是唯一的平行,公報是唯一的新聞屬性公文。
第二,格式規范很重要。格式就是公文的“肖像”,解決好外觀上“像不像”的問題,注重“形象”,講究形式。新《條例》中作了硬性規定,教師講清,寫作多練習,學生能牢固記住。
第三,語言轉換有必要。掌握公文語言,必然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打破語言習慣的力量,區分公文語言與文學語言。這點較難把握,因為中小學長時間學習的是文學色彩濃厚的作品和練筆,公文是獨立語言,學生剛接觸時較難轉過彎。二是掌握公文本身固定用語,如關聯詞、過渡句、結語等。這點容易把握,學生只要加強背誦記憶,不需死記硬背,在寫作中靈活掌握即可。
2.學生認真理順三個步驟
第一,抄寫例文。抄例文、抄文件,原原本本、一字一句地抄寫,邊抄邊記,記住格式、記住語言,在腦海里有初步的印象。這和剛開始練書法相似,必須經過痛苦的、甚至長期的“抄帖”“臨帖”過程,才能為將來的創作奠定基礎。第二,仿寫范文。著重處理好讀與寫、想與寫、改與寫的關系,重點是量與質的關系,不提倡多寫,要以質取量,道理和練字一樣,多花時間扎實掌握好每個文種,寫得多又寫不好起逆反作用,影響寫作心情,放慢寫作腳步,多自我總結和反思,更有益處。
第三,自己寫公文。先要寫得多,運用發散思維,多角度去分析;接著寫得高,站在領導的角度,運用領導視野宏觀思維來寫;最后寫得活,靈活自由地運用公文語言來寫,寫出思想獨特和靈魂深處的公文。
3.師生共同講改三次作業
第一次,作業后改。先留存好第一次作業,與最后一次對比,讓學生感到明顯的進步和提升,幫助學生樹立寫好公文和繼續寫的自信心。
第二次,教師細改細講。教師以學生作業當范本,講解清每個細節和知識點,讓學生模仿寫得好的作品,并把學生普遍較難掌握的地方單獨剔出來。
第三次,師生互改互講。作業互換,分小組先討論修改并打分,調動學生的“找茬精神”,最后每組選派代表來講解。由老師改到師生互改到老師不改,由老師講到學生講到老師不講,師生同上一堂課,克服公文學起來、講起來、寫起來枯燥無味的難點,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善學樂寫。
總之,公文寫作教學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學生要不斷積累知識,更需要時間來增加寫作閱歷,提升寫作技能,不可一蹴而就。只要遵循從文種定義入手,再掌握最有規律的固定格式,接著熟記結構和寫法,最后靈活轉換語言,形成公文寫作“套用公式”,經過由難到易、由繁到簡的“涅槃”,定會迎來公文寫作教學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