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對+++譚江
摘 要:礦區賦礦地層主要為石炭系前黑山組下巖段,受構造影響礦區呈不規則的復式傾伏向斜產出。礦體產出形態與地層走向一致,呈脈狀、透鏡狀產出。礦體整體較穩定,形態簡單。賦礦巖性為褐鐵礦化石英砂巖。蝕變主要有褐鐵礦化、赤鐵礦化。石炭系前黑山組下巖段中的褐鐵礦化石英砂巖為主要的找礦標志。該區域具有尋找沉積型鐵礦的前景。
關鍵詞:鐵礦;地質特征;礦床成因;找礦標志
1 區域地質概況
礦區大地構造位置位于柴達木-華北板塊(Ⅲ)阿拉善微陸塊(Ⅲ4)衛寧北山-香山晚泥盆世-三疊紀上疊坳陷盆地(Ⅲ41)香山-天景山沖斷帶(Ⅲ41-2),綜合地層分區屬柴達木-華北地層大區(Ⅲ)阿拉善地層區(Ⅲ3)阿拉善南緣地層分區(Ⅲ31)景泰-中寧地層小區(Ⅲ31-1)。
2 礦區地質特征
2.1 地層
礦區出露的地層主要有奧陶系磨盤井組;石炭系前黑山組、土坡組;石炭-二疊系太原組和第四系更新統。
(1)奧陶系磨盤井組:灰綠色中-厚層變質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夾少量千枚狀板巖、絹云母千枚巖。
(2)石炭系前黑山組分為上中下三個巖段。
a.下段:自下而上為灰白-灰黃色鈣質砂礫巖、塊狀含礫粗粒石英砂巖,褐黃-褐紅色薄-中層鈣質石英砂巖、褐鐵礦化石英砂巖、粉砂巖,厚18.8-24.8m。與下伏香山群磨盤井組為角度不整合接觸,與老君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b.中段:底部為灰色塊狀微晶鮞粒灰巖,向上為灰色中-厚層微晶灰巖夾中-薄層泥晶灰巖、微晶砂屑白云質灰巖,近頂部偶見淺黃色泥巖及薄層石膏,厚160.5m。與下段呈整合接觸。c.上段:淺灰色中層中-細粒石英砂巖夾灰色粉砂巖、粉砂質泥巖、泥巖及少許灰色中層微晶礫屑灰巖,厚10.0-10.8m。與中段呈整合接觸。
(3)石炭系土坡組分為上下兩個巖段
a.下段:底部淺灰-褐灰色厚-巨厚層砂礫巖,向上為深灰色粉砂質頁巖、黑色頁巖夾淺灰色石英砂巖、灰色透鏡狀灰巖,頂部為粉砂質頁巖。b.上段:上段:深灰色粉砂質頁巖、黑色頁巖、灰白色中-厚層長石石英砂巖、石英砂巖及少量粉砂巖、粘土巖、灰巖、煤層。
(4)石炭-二疊系太原組:深灰色粉砂質頁巖、黑色頁巖、泥巖、粉砂巖灰白、褐灰色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夾灰色含生物碎屑微晶灰巖及煤層。
(5)第四系更新統:淺黃、土黃色黃土、粉砂質黃土。
2.2 構造
礦區褶皺發育,整體受東西向2條斷層控制。其中北側斷層傾向北,傾角50°-60°,斷層性質為逆斷層。南側斷層傾向北西向,傾角60°,斷層性質為逆斷層。2條斷層形成局部的逆沖疊瓦狀構造,受2條斷層影響中間區域出現塑性擠壓,從而形成不規則的復式傾伏向斜。并且礦區北部受逆斷層推覆形成的局部地層重復。
2.3 巖漿巖
礦區內巖漿巖不發育。
2.4 礦體特征
該礦區鐵礦主要賦存于石炭系前黑山組下段與奧陶系香山群磨盤井組角度不整合面之上,賦礦巖石為褐鐵礦化石英砂巖。鐵礦體走向與地層走向一致。礦體呈脈狀、透鏡狀,整體較穩定,形態簡單,厚度1-3m;,傾角40°;礦石礦物以褐鐵礦、赤鐵礦為主。底板巖性為砂巖、頁巖、粉砂巖、泥巖互層。
2.5 礦床成因
根據實地調查及區域地質資料,早石炭世阿拉善微陸塊和祁連造山帶連通,為濱海-淺海-濱海發展過程,經歷一次海侵和海退的過程。由前黑山組下巖段不整合在磨盤井組或老君山組之上,可知前黑山組早期是在沉積間斷基礎上的一次海侵,按照膠體化學沉積礦床的規律:往往在沉積間斷面之上海侵巖系的下部或中部形成鐵礦床。加之阿拉善微陸塊北部存在元古代沉積變質型鐵礦,其風化后為該地區形成鐵礦提供物源。因此在古海岸線和古地理洼地有尋找沉積鐵礦的前提條件和理論基礎。
3 找礦標志
3.1 地層標志
礦區內鐵礦體賦存在石炭系前黑山組下巖段中,巖性為褐鐵礦化石英砂巖,可作為有利的找礦標志。
3.2 礦化標志
地表礦化層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褐鐵礦化和赤鐵礦化,褐鐵礦化是礦區的直接找礦標志。
參考文獻
[1]寧夏主要類型鐵礦區域成礦條件及找礦遠景[J].寧夏地質局,1975.
[2]香山地區金屬礦產區域背景分析[J].寧夏有色金屬地質勘查院,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