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麗


元旦過后,就迎來了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春節。過春節又叫“過年”。那么,什么是“年”?古人心目中的“年”跟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年”是一回事嗎?
“年”在甲骨文中寫作。這個字形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半部的是“禾”的古文寫法。它頂端向下彎折的一筆,像極了成熟的谷穗沉甸甸下垂的樣子。其下是葉子,再往下則是根部。從這個字形不難推斷出,“禾”最初指的是一種農作物。具體來說,它專指谷子,也就是粟。例如:《詩經·豳風·七月》“禾麻菽麥”,其中的“禾”指的就是谷子,跟另外三種農作物并稱,“菽”指的是豆類。后來,“禾”也可以指其他農作物,比如水稻,或者泛指各種糧食作物。婦孺皆知的古詩名句“鋤禾日當午”中的“禾”,指的就不是某一種特定的農作物,而是糧食作物的統稱。甲骨文“年”的下半部分是一個彎腰弓背、面朝一側站立的人的形象。上下兩個部分合在一起,表示一個人扛著成熟的莊稼,非常形象地描繪出糧食豐收了,農民滿載而歸的情景。由此可知,“年”最初表示“豐收、收獲”的意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所說的“年,谷熟也”,表達的正是這個意思。
古代文獻中常見“有年”“大有年”一類的說法,意指五谷豐登。例如:《穀梁傳》桓公三年“五谷皆熟為有年也”,《穀梁傳》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為大有年”。
“年”表示“豐收”的意思現在已經不太容易見到了。但是,如果我們稍加留意,仍能發現一點兒蛛絲馬跡。比方說,北京天壇有一座著名的建筑“祈年殿”,是古代帝王舉行祭祀活動、祈求豐收的場所。其中的“年”用的正是它最初的意思。
“年”由表示“豐收、收獲”的意思發展出“收成”之義,現在仍然保留在一些詞語當中。例如:“年成”“年景”中的“年”就是指莊稼一年的收成。
那么,表示“豐收”的“年”是怎么跟表示時間的“年”發生聯系的呢?這是因為在我國古代北方黃河流域,農作物一年一熟,所以,“年”就被用來表示十二個月之和這樣一個時間周期。
據考證,“年”被當作計時單位使用是從周代開始的。中國最早的辭書《爾雅》中記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意思是說,同樣指春夏秋冬一個時間周期,夏代稱為“歲”,商代稱為“祀”,周代稱為“年”,堯舜時代稱為“載”。可見,在這個意思上,歲、祀、年、載曾經是同義詞。不過,其中只有“年”作為計時單位一直沿用到今天;“載”和“歲”的此類意思僅存在于少數詞語中,或者在書面語中使用,例如:千載難逢、三年五載、歲歲年年、歲首、歲末等;“祀”的此類意思則不再使用了。
在表示時間概念的基礎上,“年”又進一步發展為表示人的歲數之意,例如:年齡、忘年交、延年益壽、年方二八等;它也可以表示人生命的階段,例如:童年、少年、壯年、中年、老年、晚年等。過去,給上了年紀的長者祝壽或寫信時,常常會用“年高德劭”一詞,意思是“年齡高,德行好”。
回過頭來看,“年”作為節日名稱使用,同樣跟它最初表示豐收、收獲的意思有關。遠古時代,農業是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各種活動都圍繞著農業進行。當一年的收獲季節結束以后,人們通常要舉行祭祀活動,一方面酬謝神靈和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祈禱來年的豐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固定的節日。
百節“年”為首。如今,“年”這樣一個農耕時代秋收冬藏、祈福迎新的活動,已經演變成為全世界華夏兒女舉家歡慶、辭舊迎新的重要日子。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一直延續到整個正月結束,幾乎每一天都在過年的喜慶氛圍中度過。處處張燈結彩,人人喜笑顏開。數千年來形成的年節習俗影響著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每逢這個時候,人們見面打招呼,無論相識與否,總要展著笑臉互道一聲“過年好!”這簡簡單單的一句問候,滿溢著喜悅,飽含著祝福,寄托著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