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吾 李滾源
“六張清單”探索政策跟蹤審計
■李星吾 李滾源

政策跟蹤審計已經成為審計機關當前工作重心,它是國家治理現代化賦予國家審計的一項新使命,但其實踐與理論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筆者試著從審計實務入手進行探索,以期促進政策跟蹤審計工作有效開展。
穩增長政策;跟蹤審計;實務探索
近年來,為了推動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切實落實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一系列重大的決策部署,出臺了涉及多個領域的重大政策措施,這些決策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根和不斷完善,是我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舉措。但在政策的傳遞和執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變形、遺漏或者偏差,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政策跟蹤審計應運而生。
政策跟蹤審計涉及的政策眾多,內容非常廣泛。這項工作是國家治理現代化賦予國家審計的新使命,對于審計機關來說,是一項全新的工作。自2014年以來,全國審計機關已持續開展了三年,筆者全過程參與。從審計實踐的角度考量,筆者認為,做好政策跟蹤審計,應當從“六張清單”入手。
作為一名審計人員,在政策跟蹤審計中,首先應當熟知國家各項政策的內容、要求以及各地落實措施,然后督促這些政策措施最先一公里盡快啟程,最后一公里盡快打通。
1.熟知政策出臺背景。一項政策的出臺,總有它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意義,審計人員只有全面理解和掌握了政策出臺的背景,才能領會政策貫徹落實的現實意義,才能知曉政策跟蹤審計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對政策的貫徹落實情況作出評判。如:“營改增”政策措施出臺背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值稅和營業稅并立打破了商品和勞務流轉課稅方式的統一性,進而形成了不公平課稅格局。這種稅收體制不適應、不完善的問題日益凸顯,已經不利于、不適應經濟結構優化的需要。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務院今年全面調整稅收體制,在全國推行“營改增”政策。這項政策的出臺不只是簡單的稅制轉換,而是有利于消除重復征稅,平衡行業稅負,促進工業轉型、服務業發展和商業模式創新、解決分稅制弊端、破解混合銷售和兼營造成的征管困境。
2.熟知政策主要內容。近三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了300多項政策措施,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指明了方向,審計人員在政策跟蹤審計過程中,應當對這些政策措施進行梳理,分門別類加以掌握。要熟知政策措施相關條款,并將這些條款內容與實際工作進行逐一對比,從中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審計開始前,審計組長應當組織審計人員充分準備,全面收集與審計事項相關的各項政策措施,必要時,組織大家共同學習、研究,深刻領會政策措施精髓,熟練應用到審計工作當中去。對不同行業、不同專業的相關政策,必要時還應當征詢和傾聽專家意見。
3.熟知政策例外原則。前面已經提到,一項政策的出臺總有它的歷史背景,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東西發展懸殊一直存在,因此,某些政策的出臺可能會設置一定的限制條件和例外原則。作為審計人員,在全面掌握政策出臺背景和主要內容的同時,還應當熟悉這些限制條件和例外原則,更好地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對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事項,不能千篇一律、照本宣科,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當然,審計人員也不能隨心所欲,任意枉為,要將限制條件和例外原則與實際工作進行對照,逐一甄別,對符合例外原則的,要大力支持,對不符合例外原則的,則堅決制止。
政策跟蹤審計涉及面廣、政策性強,時間緊、工作量大。審計人員進駐審計現場后,在開好審計進點會,詳細布置任務的基礎上,應當要求各被審計對象準備和提供審計資料,要開具報送資料清單,要求各被審計對象“照單吃面”。
1.報送資料清單要具體。當前政策跟蹤審計實行分季度確定審計重點,明確上報要求的作法,審計人員在現場審計過程中,應當根據各個季度確定的審計重點所涉及的被審計對象,逐一擬定報送資料清單。報送資料根據資料性質分為項目建設資料、工作推進資料、各類政策文件、各類工作總結、項目成果資料等;根據資料形成時間分為事前管理資料、事中形成資料、事后結果資料等;根據資料來源不同分為外部提供資料、內部形成資料等。審計人員要根據審計實施方案要求,結合被審計對象特點,分門別類列示報送資料清單,報送資料清單要做到盡量完整、具體,能列示報送資料具體名稱的要列示名稱,能列示報送資料形成時間的要列示時間范圍,能說明用途的要說明用途,以便于被審計對象充分理解審計人員意圖,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提交資料。報送資料清單切忌模棱兩可、模糊不清,讓人無所適從。審計人員不是萬能的,對一些不清楚、把握不準確的內容,應當虛心向被審計對象請教,特別是對一些專業性較強的事項,審計人員要在充分聽取被審計對象意見的基礎上,要求其提交相關資料,切忌過濫過雜,讓人感覺你是外行甚至反感,以致敷衍塞責、應付了事。
2.資料報送要明確時間要求。政策跟蹤審計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有效收集相關資料是做好政策跟蹤審計的前提和關鍵所在。審計人員在向被審計對象列示報送資料清單的同時,應當明確提出提交資料的時間要求,特別是針對時效性強的審計事項,審計人員應當書面提出時間要求,并向被審計對象曉以利害,被審計對象資料報送時,審計人員應當注明收到時間,為下一步責任劃分奠定基礎。
3.資料報送要強調責任劃分。審計人員在要求被審計對象報送資料的同時,應當告知其不按時提供資料的責任,告知形式可以采取口頭告知,也可以書面告知,口頭告知又可分為當面告知、電話告知,書面告知包括傳真告知、信函告知、信息告知等。對重大事項提交資料時間應當以書面告知為主。在資料提供環節進行責任劃分,不是審計人員推卸責任,政策跟蹤審計的關鍵和出發點是為了促進工作,沒有被審計對象的積極配合、認真整改,政策跟蹤審計就發揮不了作用,這一環節強調責任劃分實質上是為了促使被審計對象高度重視,積極配合審計。
政策跟蹤審計各個時期有不同的審計重點,審計人員要做到了然于心,要根據審計實施方案分工具體、責任明確。審計組長要全面負責,要對審計組成員知根知底、合理分配任務;對重大審計事項,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取證方案,列示取證路徑,建立完整的證據鏈;復雜疑難事項要充分取證,分析背景,分清責任。
1.嚴格實施審計方案。審計實施方案是審計人員現場審計的指揮棒、路線圖,一個審計項目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審計實施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組建審計組時,應當充分考慮項目的特殊性,合理配備審計人員,審計組長在制定審計實施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審計組成員的構成和專業特點,合理確定取證范圍和重點,逐一進行人員分工和調配,明確取證責任。審計實施方案的制定不能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也不能敷衍塞責、馬虎了事,方案一旦制定,就要付諸實施。取證過程中,審計組長還應當關注審計組成員取證工作進展,適時調整分工。
2.重點事項集體研究。政策跟蹤審計開展以來,自上至下制定出臺了審計工作方案,明確了審計重點,主要包括五個方面:重大建設工程的推進情況、項目資金到位和財政資金統籌盤活情況、重大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情況、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釋放市場活力情況、防范風險隱患情況等,審計人員主要圍繞這五大工作目標開展審計,并突出不同階段、不同地方的工作特色。針對這五大工作重點,審計組在制定審計實施方案時,應當堅持重大事項集體研究,科學制定取證方法。首先,應當結合項目地的實際,明確取證方向;其次,應當結合取證復雜程度,明確取證方法;第三,應當結合取證結果,明確定性定責;第四,應當結合整改可能,明確建議意見。
3.充分聽取不同意見。政策跟蹤審計的根本出發點是促進政策落地生根,對一些發生在改革層面的問題,要允許先行先試;對一些破壞改革進程的問題,要大膽披露;對一些與改革相悖的問題,要敢于亮劍。審計過程中,充分聽取被審計對象意見,不能人云亦云,如:對簡政放權政策的審計,我們經常會碰到,隔一段時間國務院就會公布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權的情況,但是這些行政審批權的下放和取消是不是落到了實處,有關部門是真取消還是假取消,是真下放還是假下放,是明放暗不放還是放虛不放實等,就應當多方面、多層次聽取意見,既要聽取當地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的意見,也要聽取企業和當事者的意見,以利推動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釋放市場活力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現場審計結束后,審計人員應當對照審計實施方案,根據審計分工,及時提交發現問題清單,審計組長應當對照審計工作底稿,逐一查漏補缺,提出補證要求。發現問題清單要符合取證要求,既要做到充分、合法,又要做到合理、有效。
1.要做好證據分類。單一的審計證據證明力是有限的、孤立的,審計人員應當善于將審計證據進行分類,分析同類問題的共性并加以剖析。這里所指的證據分類,不是指理論上的分類,而是指審計證據與審計實務對應的分類,也就是說,要對照審計實施方案所確定的審計重點,逐一排查審計證據,按照審計報告排序所需進行歸類,分析審計證據是否已經滿足審計報告需要,由此確定是否進一步補充證據。
2.要分析證據關聯。孤立的審計證據有時不能說明問題,審計人員就應當認真分析證據,將所有指向同一事件的審計證據篩查出來,分析這些證據的關聯性,找出和提煉問題的本質特性,指出問題形成的主、客觀原因。如:在“雁過拔毛”式腐敗專項整治審計中,發現某單位存在向企業違規收費問題,該單位給出的解釋是經費不足,這一理由看似成立,但進一步審計其經費開支時發現其存在違規發放津補貼現象,將兩者關聯起來分析,不難發現其經費不足的理由就站不住腳了。
3.要提取證據要件。審計取證過程中,審計人員要善于提取證據要件,一份完整的審計證據,要將事件的來龍去脈說得清楚明白,要將事件產生的原因和后果剖析透徹,要將事件的責任和處置擺列出來。政策跟蹤審計中,我們經常會涉及重大建設項目推進情況,在對重大建設項目進行審計取證時,我們就應當針對項目建設內容、計劃投資、建設工期、報建手續、施工管理、竣工驗收、資金撥付等要件逐項取證,并將這些證據有效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據鏈,來說明要揭示的問題和問題形成的原因、解決辦法等。
政策跟蹤審計注重的是事前介入、事中跟進、事后評估,這一審計模式更注重的是治病救人、懲治結合、重在整改。審計機關在跟蹤審計結束后,應當開出整改清單、提出整改要求、明確整改時限、落實整改責任。
1.整改內容要完整。整改清單是要求被審計對象進行整改的具體事項,整改清單要完整地列示整改內容,整改內容應當言簡意賅、分項列示,不能雜亂無章、產生歧義。
2.整改要求要具體。整改清單的目的是促使被審計對象整改,因此,整改要求應當明確、具體,要有可操作性,對于一些既定事實,確實無法整改的,應當提出制止性意見,或移交或問責,以儆效尤,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3.整改時限要明確。政策跟蹤審計是一項時效性很強的工作,因而整改時限尤顯重要,審計機關在發送整改清單時,針對不同的審計對象和審計事項,應當明示整改時限,限期整改。
政策跟蹤審計不同于傳統審計,不能只局限于監督,要更多地發揮服務、促進作用,因此,要注重審計成果轉化。
1.成果轉化要切中要害。審計成果轉化是有效發揮審計作用的重要手段,審計不能成為一個“悶葫蘆”,特別是政策跟蹤審計,應當適時將審計成果提煉,揭示帶普遍性、周期性的問題。成果轉化時,要剝去表面現象,揭示問題的本質,切中問題的要害,不能泛泛而談,要一語中的,要切實起到揭示一個、觸動一片、影響一方的作用。
2.成果轉化要方式合理。成果轉化的目的是為促進工作、當好參謀,轉化方式要合理,不能圖一時之快,也不應繞開地方黨委、政府,要逐級上報,層層傳導壓力。審計機關要充分利用審計信息、審計要情、審計專報、綜合報告等方式合理轉化審計成果,成果轉化要注重實效,合理控制披露范疇,要防止成果轉化帶來負面效應。要適當探索專題會議、審計公告等新型成果轉化方式,發揮審計震懾作用。
3.成果轉化要跟蹤問效。審計成果提煉后,審計機關還應當跟蹤問效,根據審計成果利用范疇不同,適時跟進,對促進工作的,要跟蹤建議意見采納情況;對追究責任的,要跟蹤問責結果;對修訂制度的,要查看修訂效果;對逐級上報的,要詢問采納情況。
[1]袁野.國家治理現代化工程中的國家審計新使命[J].
[2]郝書辰.新常態下國家審計的新使命[J].
[3]郭克莎.穩增長政策和跟蹤審計的重要性[J].
[4]蘇明.審計要發現問題,更要深挖問題[J].
[5]凌琦.穩增長政策跟蹤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6]李修文.政策落實跟蹤審計問題探討[J].
(作者單位:湖南省岳陽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