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蘋

摘要:目的 對胡氏婦科調經方治療原發性痛經的治療效果進行討論和分析。方法 現選擇2013 年11 月~2016 年4 月到我院進行就診的120 例功能性痛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120 例功能性痛經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1(中成藥)、對照組2(西藥)與治療組(胡氏調經方)。其中40 例功能性痛經患者為對照組1(中成藥),對其采用中成藥少腹逐瘀顆粒治療,3 次/d,經前1w起口服;40 例功能性痛經患者為對照組2(西藥),對其采用復方對乙酰氨基酚片(Ⅱ)治療,1 次/d,經行腹痛時口服;另外40 例功能性痛經患者為治療組,采用胡氏調經方湯劑(當歸、丹參、川芎、赤芍、柴胡、延胡索等)治療,1 劑/d,水煎服,2 次/d,經前1w起口服。同時,對比治療后治療組和兩組對照組功能性痛經患者的腹痛情況及伴隨癥狀緩解情況。結論 經過對比治療組和兩組對照組功能性痛經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后發現,治療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要明顯好于兩組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數據具有明顯的差異性(P<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關鍵詞:胡氏調經方;功能性痛經;臨床療效
痛經是婦科常見的病證之一,是指婦女在經行前后或是在行經期間出現的一系列身體不適狀況,常以腹痛為主要表現,好發于青年婦女,發病率高達33.19%。按病因可分為功能性痛經和器質性痛經,功能性痛經多指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的月經痛,臨床較為多見,占36.06%,屬于祖國醫學“經性腹痛”的范疇[1]。對功能性痛經的治療,西醫強調止痛、鎮靜及前列腺素抑制劑,雖取效快捷,但不良反應大,療效難以持久。我中心多年來采取胡氏婦科驗方調經湯對功能性痛經進行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2013年11月~2016年4月到我院進行就診的120例功能性痛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按就診次序隨機將患者分為治療組(胡氏調經方)40例,年齡15~38歲;病程1~16年;已婚12例,未婚28例。對照組1(中成藥)40例,年齡14~35歲;病程1~12年;已婚10例,未婚30例。對照組2(西藥)40例,年齡13~37歲;病程1~14年;已婚14例,未婚26例。120例患者多有腹痛伴月經后期或量少不暢等癥狀,舌質暗紅、暗淡、紫暗或有瘀點,脈象細弦或沉細,中醫辨證多為寒凝胞宮型或氣滯血瘀型。經過對比分析發現,各組患者年齡、病程、病情等資料沒有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入選患者均符合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醫診斷標準[2]。并經B超檢查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器質性病變。
1.2方法
1.2.1治療組(胡氏調經方) 采用胡氏調經方湯劑:當歸12g、丹參15 g、川芎10 g、赤芍10 g、柴胡10 g、延胡索10 g、香附10 g、吳茱萸9 g、炮姜6 g、桂枝6 g、牛膝10 g。經量過多者加蒲黃10 g、花蕊石12 g;腰痛者加杜仲10 g、桑寄生30 g。于月經前5~7 d開始服用,至經期2~3 d停藥,1 劑/d,水煎服,2 次/d。
1.2.2對照組1(中成藥) 采用少腹逐瘀顆粒 (北京北衛藥業責任有限公司 批號:國藥準字Z20044314),月經前7 d開始用藥,經期停服,開水沖服,5 g/d,3 次/d。
1.2.3對照組2(西藥) 復方對乙酰氨基酚片(Ⅱ)(拜耳醫藥保健股份公司 批號:國藥準字H20056948)口服,1 片/d(含乙酰氨基酚250 mg),痛經發作時服用,不超過4 片/d。
以上各組均連續治療3個月為1個療程,停藥1個月后隨訪1次。
1.3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痛經的疼痛程度及持續時間、月經周期量、色、質的變化及伴隨癥狀情況。
1.4評定方法 按照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療效標準[2]。①痊愈:服藥后積分恢復至0分,腹痛及其他癥狀消失,停藥1個周期未復發;②顯效:治療后積分降至治療前的1/2以下,腹痛明顯減輕,其余癥狀好轉,不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③有效:治療后積分降至治療前的1/2~3/4,腹痛減輕,其余癥狀好轉,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④無效:腹痛及其它癥狀無改變。
1.5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形式表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數據對比分析后發現,治療組及對照組1的治療效果要明顯好于對照組2,數據具有明顯的差異性(P<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功能性痛經是指月經期疼痛,而無生殖器官炎癥、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等器質性病變,目前確切病因不明,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子宮內膜和血中前列腺素含量的增高是造成痛經的一個決定性因素。祖國醫學認為痛經之證,雖有虛實寒熱之分,但不外乎沖任氣血不暢,經血瘀滯胞宮所致。正如《景岳全書·婦人規》所說:“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者,或因寒滯,或因血滯,或因氣滯,或因熱滯;虛者,有因血虛,有因氣虛。然實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止,或血去而痛益甚。”
臨床上痛經多因經期前后七情內傷、起居不慎,或由六淫入侵沖任,瘀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或沖任胞宮失于濡養,不榮而痛,病因復雜,故治療需辨證求因,論治求本。胡氏婦科先賢據此立方調經湯,方中以當歸、丹參、川芎、赤芍為主藥,活血化瘀。柴胡、延胡索、香附為輔,疏肝理氣,吳茱萸、炮姜為佐,暖宮止痛。桂枝、牛膝為使,疏經通絡,引藥下行。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暖宮止痛之效。
經本研究表明,對功能性痛經的治療,運用復方對乙酰氨基酚片(Ⅱ),止痛效果快捷,但其不良反應大,且療效難以持久。運用中成藥少腹逐瘀顆粒進行治療,雖不良反應弱于復方對乙酰氨基酚片(Ⅱ),但止痛效果不佳。而運用胡氏調經方進行辨證論治的綜合治療即取得了良好的止痛效果,又糾正病因所在,伴隨癥狀亦得到相應的改善,且遠期效應明顯優于兩組對照組,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馬保璋,歐陽惠卿.中醫婦科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79.
[2]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原則[S].1993:263,264,265
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