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涵
摘 要:歷史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不但能滿足大眾對歷史的獵奇心,更能讓人們的審美體驗得以深化。其中的描繪的歷史事件蘊含著較為深刻的感悟,也能傳達出現時背景下的意識形態。本文主要介紹有關了歷史文學的審美特征、倫理審視和文學隱喻,目的是通過歷史文學創作中經歷審美、審史、審己的過程。
關鍵詞:歷史文學;當代語境;現實關照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2-0-01
歷史具有可觀性,但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難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所以創作者不能在第一時間作為親歷者見證歷史發展的始終。因而有關歷史的真實和原貌多是根據前人留下的文獻資料對歷史的整理和還原。所以歷史文學的現代意識尤為重要,其中蘊含著較為豐富的歷史表現力。作者需要添加自己的理解或者感知,融入自己的生命體驗,闡述出歷史更迭的規律。
一、歷史文學的審美特征
現實主義的特點更為看重細節的真實性,也更能反應出生活的自然形態,能夠充分的調動受眾群體的表象記憶,讓其與形象對照。但浪漫主義則相反,更重視的內容是情緒、符號和記憶,反映出的內容多為對現實的幻想。細節描寫上雖然也脫離主體,甚至很多寫法看似荒誕,但卻能深刻的反應出人的情緒和符號。這種表現手法與受眾表象有著不同,但卻也相似,能讓人產生真實的感覺,因而被稱之為“懷疑的中止”。
藝術形象特點較為鮮明,并為內在行為符合大眾邏輯,故此能夠清除與現實生活不相似的感覺。故此,可以這樣判斷審美的表象具有幻想性和概括性,但是這些功能特點與藝術形象很難真實地結合在一起,各個因素之間還具有良好的對應關系。可以這樣理解,細節的具體性與審美感知的幻象性能夠做到逐一對應,這種鮮明的特點與審美的感知概括起來具有對應性,內容的邏輯性與審美的可塑性也形成一一對應的局面,關系更具整體性。
總之,文藝作品其真實性與讀者的審美感知對應明顯,能讓文藝的再現與人的審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人融入情感后就有種身臨其境之感。所以受眾就想要通過模仿、對照和感知的方式提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也能通過獨特的審美感受到新穎表現手法的具體應用細則,最終創造性的表達出創作者對美的感受和理解,創作者具有特殊的性格,他們能將自己獨有的情感融入到藝術形象中,并讓其展現出非凡的特征。特別是在敘事情節上面也會顯得更為曲折和離奇,讓人感覺出人意料。
二、歷史文學中的倫理審視
歷史理性主要是歷史發展中要向著一個方向前行,也要符合合理的發展目標,強調歷史發展要符合目的性和規律性。其中歷史的連續發展中真善美都是判斷其發展的依據。
倫理善作為一種較為普遍的原則,其中個體被賦予了非理性的具體內容,并借助于想象將其看成道德的認知技能。這種雖然非理性但是卻符合倫理的存在形式,多被看成是倫理善。由于歷史理性以及倫理善之間形成錯位,這種錯誤方式的表現就要通過隱喻的形式將內涵展現出來,其中包含很多不相容的因素,彼此之間的對抗,經由離心和向心的往返最終借助于闡述形成統一的文字張力。起源在于文本中的諸多不相容因素的復義性,并且要將這種復義經過的艱辛表達出來,其由震顫到最終的釋放[1]。
倫理善的錯誤在作品中多由四種形式彰顯。第一,不能履行義務的托辭或者人天性較為軟弱;第二,義務履行的背后多要反應出病態習慣要求;第三,履行義務僅僅是為了規避現今的法律懲罰范疇,其實這種對或者錯對個體來說意義不大;第四,惡魔之惡,即用惡魔的形式表現出倫理法律,并用惡魔的形式提升倫理法律的高度。怎樣辨別惡魔的惡呢,其實若從嚴格的角度考慮問題,惡魔之惡的辨別標準是什么,其實惡魔之惡難以再現案,主要是我們很難找到其中存有的病態動機。借用一個通俗的例子可以解釋,“丁蟹”是港劇《大時代》中塑造的具有非凡影響力的人物,他的最大特點是始終認為自己的對對的,他人的各種力量對于他而言都是歪理,并且也試圖通過一些行為證明自己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表現為很重視友情,也很講義氣,并且用孝道教育自己混黑社會的兒子。他最具標志性的一句話是:“我殺了人,但是我沒有錯”。這句話較好的詮釋出惡魔的標志,惡是他要遵循的本質,也是自己需要履行的義務[2]。
三、歷史文學的隱喻
部分歷史文學作品為讓藝術的張力更好,就希望借用隱喻的方式關照現實。其實張力可以被簡答的解釋為內涵或者外延,是文學中美的主要來源。但是文學內涵和外延的界限十分模糊,不同于科學內涵那樣的清晰和明了,甚至很多地方多有不協調。如《荒原》中,就曾寫到,四月是最殘酷的一月,死的土地中能孕育出丁香。這種表象就很模糊,從死中孕育出生。面對這類內涵和外延沖突較為明顯的隱喻時,就要利用歷史文本創造的形式博取更多的大眾關照。
結語:
中國的經濟以及綜合國力正在不斷的發展和前行,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地攀升。作為一個正在飛黃騰達的民族,不應沒有民族的氣魄和意志。因而,歷史文學在塑造民族精神的時候其作用和意義非凡。歷史文學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表現的方式和途徑都需要深刻的挖掘呢在的精神內涵,并要表現出文學性的歷史靈魂傳承。在歷史和現實中尋找到能夠探尋古今的價值認同理念,進而重鑄靈魂的精神支柱。
參考文獻:
[1]張建平.在歷史語境中穿梭和超越——中國當代文學教學模式新探[J].菏澤學院學報.2015(03).11-12.
[2]汪勁秋.通向一種文化詩學——新歷史主義批評的理論綜述[J].浙江教育科學.2014(05).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