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燈
一、在審題處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
審題是解決問題過程的開端。從學生平時的作業與試卷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其中有很多錯誤都是由于審題不仔細造成的。因此,教師應嚴把審題關,結合具體的問題,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做到讀、看、想、畫四步到位。讀,要求學生至少讀3遍,讀到自身有感覺。看,要求學生做到五看:一看已知條件,二看所求問題,三看重點字詞句,四看單位,五看括號里的提示或要求。想,即聯想,要求學生看到已知條件,聯想到未知條件,舉例來說,看到“已修了一段路的1/5”,聯想到“把一段路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5份,已修了1份,還剩下4份沒有修”“已修比剩下的少3份”等。又如,看到“比……多”條件,聯想到誰是大數,誰是小數;求大數用加法列式,求小數用減法列式。看到含有“倍”的關鍵條件時,聯想哪個數是1倍數,哪個數是幾倍數,問題是求1倍數,還是求幾倍數;求1倍數用除法列式,求幾倍數用乘法列式。畫,即把條件和問題表示出來,可以畫線段圖、示意圖、草圖、模擬圖等。通過這樣讀、看、想、畫,把題意真正弄清楚了,學生就能查出錯誤,分析錯因,得出正確的結論。
例題,一張長100厘米、寬80厘米的長方形彩紙,用來制作三角形彩旗,每一面彩旗的底和高都是25厘米,一共可以做多少面?解決此題,多數學生習慣采用大面積除以小面積的錯誤思路。如何讓學生自我反思找出思路上的錯誤?讓學生審題時把題意用繪圖的形式表示出來,再數一數,學生就能明白錯誤的原因。動手解決問題前一定要仔細審題,解題后還要反思列式是否正確,答案是否符合實際,確保解題思路與結果正確無誤。
二、在比較中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
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往往會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思維定勢是指由于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它能使人以比較固定的思維模式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對于解決同一類型的題目有著積極的一面,但對題目稍有變化的,就會在學生頭腦中產生消極的影響,阻礙學生解題思路的拓寬,抑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進而造成解題錯誤。而“比較”是克服學生思維定勢的一種好方法。因此,把反思的著眼點放在對比性的題組練習中,是克服思維定勢干擾,提高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良方。舉例如下:①一張長100厘米、寬75厘米的長方形彩紙,用來制作三角形彩旗,每一面彩旗的底和高都是25厘米,一共可以做多少面?②一張長100厘米、寬80厘米的長方形彩紙,用來制作三角形彩旗,每一面彩旗的底和高都是25厘米,一共可以做多少面?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受第1題大面積除以小面積的解題思路思維定勢的影響,解決第2題時,也會毫不猶豫地用大面積除以小面積的思路解決。如何破解思維定勢造成的影響呢?教師可以借助畫圖讓學生弄清,第1題的長和寬都是25的倍數,即長可以分成4個25,寬可以分成3個25,可以用大面積除以小面積的思路解決,也可以用100÷25×(75÷25)×2來解決。而第2題的長100是25的倍數,但寬80不是25的倍數,所以它不能用大面積除以小面積的思路進行計算,只能用另一種思路:即100÷25=4,80÷25=3……5,余數中的5厘米要舍去,所以一共可以做4×3×2=24(面)彩旗。經過這樣的對比分析,學生能從中反思問題的癥結所在,并進行自我調控、內省,真正從學法上提高自查、自糾的能力。
三、在辯論中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
辯論是培養學生自我反思意識的有效途徑。在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之后,可以用“某某同學的解法正確嗎?”“誰還有不同的見解?”等挑戰性的語言激發學生參與討論和辯論,讓學生在辯論中清晰理解概念,靈活運用規律,拓寬解題思路,樂于求異求佳。
例如,解決問題:在學校大閱讀活動中,小詩同學讀了一本500頁的小說,她2天讀了全書頁數的1/5,照這樣計算,余下的頁數還要多少天讀完?待學生完成后,師生交流反饋,發現班級里大部分的學生都是按常規思路解答的,即:[500÷(500×1/5÷2)]-2=8(天)。而有些學生則借助畫線段圖另辟蹊徑解決,他們指出這道題還可以這樣列式解答:2÷(1/5)-2=8(天)。這道題是真的可以這樣列式解答還是答案純屬巧合?筆者把問題拋給了學生,辯論的氛圍被激起,教室里充滿了討論聲。此時,便是引導學生反思的契機。通過辯論,學生們取得了共識,借助線段圖解釋了2÷1/5=10(天),是表示看完全書要10天,再用10-2=8(天),表示剩下的頁數還要看8天。在此方法的引導下,有的學生借助線段圖,直觀地得出了2×5-2=8(天),有的學生直接就用2×4=8(天),有的學生列出了1÷((1/5)÷2)-2=8(天)。通過這樣的辯論反思,學生不僅認識了自身思維過程的正確與否,更可貴的是打破常規,銳意創新,開拓思路,積累解題經驗。
四、在錯解處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
學習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要發揮錯解的功能,那就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錯誤進行反思,即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怎么克服這種錯誤?筆者在處理學生作業或試卷中的錯題時,對學生做錯的題目或是部分正確的題目不加批注,將作業本或試卷發放回去,要求學生自己找出未加批改的題目,再次審視,如果認為正確的,請寫出理由;如果認為錯誤,則說明錯在什么地方,為什么會做錯,并加以訂正。例如,解決問題:求一個半徑是4厘米的半圓的周長。有的學生列式:2×3.12×4÷2,算成了圓周長的一半;有的學生列式:4×4×3.14÷2,算成了半圓的面積。學生反思后在作業本中寫道:“我把半圓的周長算成圓周長的一半,沒有加上直徑。”“我把半圓的周長算成了半圓的面積,沒有看清問題,用錯了公式,這很可惜。”學生只有自身經歷這樣的錯解反思過程,才能記憶深刻,有效避免二次出錯。
反思無處不在。以上列舉了培養學生反思意識的四個途徑,當然還可以從其他渠道入手,比如在規律的發現處反思,在公式的推導處反思等。學生反思意識的培養,不僅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的要求,更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