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招敏
針對小學生“閱讀興趣普遍不夠高,閱讀大多停留在淺層次”的現狀,筆者所就職的福州市達明小學開展了“小學語文生命化閱讀與習作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工作。我們認為,小學生是一個個具體的人,是一個個完整的、豐富的、唯一的生命,都內在地蘊含著更健全發展的可能。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應該順應個體生命的自然生長,讓他們活出尊嚴、活出意義、活出精彩。而“生命化閱讀”,強調無論課內還是課外,閱讀都應該要有生命在場,要讓個體生命直面經典、直面生活,從而在閱讀中獲得獨特的閱讀體驗與精神的成長。同時,閱讀應該成為小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生命化閱讀”為何而讀
1. 為“視野的開闊”而讀。很多家長教育孩子讀書,找的理由一般都是“書里有知識,書里有智慧,讀書有出息”,殊不知聽得多了,孩子并不買賬??煞窠档驼{門,站在孩子的角度,告訴孩子:假如,你現在開始做一件事(閱讀),能讓你見多識廣,想不想馬上行動?現在開始奠定良好的閱讀習慣,將讓你受益終生,讓你的生命更有質量,你愿意長久堅持嗎?小學生一定更容易因為這樣的理由,對讀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走上“生命化閱讀”之路。
2. 為“內心的豐富”而讀。與小學生聊天:當大家無聊的時候,想做什么?想不想探尋名人的成長軌跡?想不想暢游神奇的未知世界?……當他們為之心動時,再循循善誘:在書的世界,你將與文本中的生命交往,與精神世界里的神秘力量往來……當小學生知道,原來閱讀可以讓自己的內心更加豐富,讓自己在這個喧囂的社會找到內心的安靜,找到更優秀的自己,那么他們今后的閱讀就將是“生命化閱讀”。
3. 為“生活的精彩”而讀。要讓小學生知道,讀書是一種生活,是生活中的一種內在需求。不讀書的人的生活沒有色彩,會閱讀的人的人生無限精彩。一個會讀書的人,他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的生命是流光溢彩的。當小學生相信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那么,“生命化閱讀”已經為他們所接受,并且滿心向往地做好了走進“生命化閱讀”的準備了。
二、“生命化閱讀”讀什么
1. 讀“萬卷的書”。杜甫詩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人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都是多讀書的道理。宋朝的黃山谷說“三日不讀書,即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則是從反面說明該道理。對他的這句話,文學家和哲學家的理解頗有不同。林語堂的理解是:幾天不讀書,別人看你會覺得,你這個人怎么面目那么可怕,說出的話那么粗俗,都是因為不讀書的原因啊。周國平的理解是:幾天不讀書,那么你自己會覺得,我的模樣怎么那么難堪,我說出的話怎么那么味如嚼蠟,都是因為沒讀書造成的。文學家強調觀察,哲學家探究內因,雖有不同,但都強調了要天天讀書,多多讀書。這樣的人生才有生命力。
2. 讀“文學的書”。學者饒宗頤先生在北大演講,提法國漢學家戴密微跟他說的兩句話:中國文學世界第一;研究中國,從文學入手是最佳途徑。學者陳平原則指出,中國的學者對文學的閱讀,普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太淺。小學生的閱讀更要重視讀“文學的書”。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學書里多有體現,而且,讀文學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表達能力。總之,讀文學的書,可以讓學生的生命更加豐盈。
3. 讀“經典的書”。當小學生經過引導,已經愛上閱讀,多看書了,我們就要告訴他們,要讀那些“經過時間的淘洗依然熠熠生輝”的好書,也就是經典的書。要告訴小學生,不要把時間過多地花在讀那些二手的、次品的書籍上,要直接向大師學習,讀大師的書,讀經典的書,讀最好的書。因為這類書,是人類社會文明延續的精神食糧。讀這樣的書,可以讓我們抵近人類文明最有生命力的那部分營養品。
4. 讀“整本的書”。當今時代,從紙質到數字媒體,碎片化閱讀充斥我們的生活。有人擔心數字化閱讀會取代傳統的紙媒閱讀,其實是杞人憂天了。因為只有書本的閱讀,才能讓人保持一份閱讀的期待和好奇。但是,我們要警惕這種快餐化的、碎片化的傾向,做到冰心老人所期待的那樣“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樣的閱讀收獲更大,更有生命的質量。
三、“生命化閱讀”怎么讀
1. “有儀式感”地讀。古人讀書是很講究的,沐浴、更衣、焚香、拜孔子像,畢恭畢敬地讀圣賢書。就算是窮人,囊螢映雪,懸梁刺股,也都懷有一種儀式感。當然,這里有封建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當代社會,為什么還需要這種“有儀式感”的閱讀呢?因為,有很多人都把讀書看做是一件很神圣的事,在家里專門設有讀書的區域,有的是一間書房、一塊讀書角落,在這樣莊嚴、圣潔的氛圍中,他們的閱讀效果事半功倍。可以說,“有儀式感”地讀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有生命感覺的讀書方式,所以,要對小學生積極倡導“有儀式感”地讀,讓他們帶著崇敬的精神讀書,更加敬畏書本,更加愛護書本。
2. “自由散漫”地讀。當然,也有的小學生不喜歡過于拘謹的讀書狀態。他(她)喜歡不拘一格,自由散漫的讀書方式。這樣的小學生,對他們最有效的閱讀方式,那就是解放他們的身心,不要太過古板地限制。古有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近代有魯迅讀書“隨便翻翻”,他們的閱讀方式被證明對于他們是最適合的。那么,為什么不能在書包里放一本喜歡的讀物,在下課翻翻,走在路上看看?為什么就不允許小學生在家中的沙發放幾本隨時翻閱的書籍,甚至帶到洗手間在方便的時候看上幾頁?為什么就不能允許我們的小學生約上伙伴,上圖書館閱讀,又或者走進大自然在愜意的陽光下隨心所欲地讀些什么呢?自由散漫地讀,也是“生命化閱讀”的讀書方式。
3. “無功利性”地讀。古人讀書,目的性很明確,所謂“學而優則仕”。今人讀書,多數人目的性同樣不含糊,那就是讀“有用的書”或“讀書為我所用”,有明顯的功利性。在社會的影響下,小學生的閱讀也有了強烈的目的性,讀教材、教輔才能考高分,但這樣的閱讀意義比較狹窄。其他讀物,看起來暫時沒有教科書有用卻能滋潤學生的心靈,放飛他們的思想,對他們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讓小學生讀“無用的書”,“無功利性”地讀書,這樣小學生的成長才不會有“短板”,才會收獲更多“五谷雜糧”,汲取生命必需的“維生素”,這樣的閱讀才是有生命活力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