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葵
【摘要】 合作學習對于學習有著明顯的積極影響,它能夠改善課堂教學內的氛圍,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對學生良好的非認知品質有促進作用。研究表明,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合作學習針對傳統教學忽視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以教學過程的集體性為出發點,注重生生互動,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了合作性的團體結構。合作學習通過組織開展學生之間合作互動活動來達成教學目標,能夠促進學生與群體的共同發展,是一種積極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
【關鍵詞】 格子畫教學 合作創作
【中圖分類號】 G62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11-045-02
0
一、理論支撐
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奠基人庫爾特·考夫卡提出對合作學習最有影響力的社會互賴理論:“小組是一個動態的整體,成員之間的互賴關系是可以改變的”。合作努力的核心是積極互賴,積極互賴可以強調共同的結果或者達到小組目標需要的共同努力,它能夠讓小組成員意識到自己有雙重責任,強調小組成功需要每個小組成員的共同努力,并且由于每個小組成員有不同的角色和責任,他們對小組成功都有自己各自的貢獻。
社會互賴理論學者認為合作學習的理論核心是:“一個共同的目標把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工作的時候,主要依靠的就是相互團結的力量,同時它又相互依靠為個人提供了進步的動力,使他們:(1)互勉,愿意為了小組成功做任何事;(2)互助,努力促進小組成功;(3)互愛,因為人都喜歡別人幫助自己達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組員之間的接觸。”
二、合作創作的的正能量
1.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為全體學生,尤其是為學習困難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課堂參與機會,增強了主體參與性。
2.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將個人獨立學習成果轉化為全組共有的認識成果,培養了群體意識和活動能力。
3.小組合作學習有互查作用,能使學生從別人的經驗和方法思路中學到更多知識。
4.小組合作學習后的匯報有利于開展有競爭的合作,還可以將小組共同的認識成果轉化為全班共有,能激發創新,拓展思維,提高了教學實效。
5.小組學習過程中存在著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的過程,具有激勵和導向作用。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能力。
三、小組合作創作的策略
1.合理分組
進行合理分組是學生合作學習的首要任務。
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長短板進行分組:在美術學習中有的學生技法上有一定的表現能力,體現在構圖、造型、運用色彩方面,但就是缺乏創意;有些學生很有創意,滿腦子都是新鮮的玩意,就是表現不出來,于是就出現一些學生老是停留在模仿水平,而一些學生卻不能用筆把自己“美妙”創意表現出來。這樣的美術學情恰恰也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絕好機會。
2.培養組長
學習小組需要有組長的組織和指揮,為了合作交流的有效性,選拔并培養小組長就顯得至關重要。我們可以通過三個步驟進行組長的培養:
(1)培養第一位組織者。
小組討論前,先選定智力水平良好,發言積極,操作能力較強,表現欲望強烈的學生當學習小組的組長。
(2)對組長進行有效的培訓。
督促組長積極主動地組織合作交流,使組員養成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培養合作意識;
指導組長組織合作交流時,要先進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勵組員大膽發言,讓會說的先說,不會說的先聽后說,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
指導組長在交流過程中進行靈活協調。
(3)組織者的輪換。
當第一位組長已具備一定組織能力時,就要更換組織者,培養每一個學生的組織能力,產生多位組織者,提高學生的團體協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交流能力。
在這一過程中由于學生個體差異會明顯表現出不同組織水平。這是不可避免的。作為教師不能因學生的差異就剝奪學生鍛煉的權利和發展的機會,而要致力于在學生原有的能力基礎上使其能力得到提高。
3.任務驅動
任務驅動是給小組不同的小組合作創作任務,讓各小組在組內成員間,在強烈的問題動機驅動下,有效地應用學習資源,進行互助寫作地學習、探究,完成既定的合作任務,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其特點是將課程分割成可操作性的具體任務,讓學生在開放式課堂中進行小組合作創作,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與探究精神。任務設計時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遵循循序漸進的認知原則。
4.情系學困
學困生同優秀生一樣渴望進步,渴望成才。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從后進生身上觀察發現他們時隱時現的閃光點,作為教育轉化他們的突破口。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5.評比競爭
小組間的評比激勵機制是促進合作完成作業的催化劑。針對學生的課堂紀律、語言表達、構圖設計、色彩表現、內容安排、形象體現等方面建立組間評比激勵體制。他們為了集體的榮譽獻計獻策,把各自的建議充分表達出來,然后統一最好的方法一起動手完成作業。
6.不斷創新
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合作創作”教學要求教師應該善于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程內容;善于啟發學生想象、聯想、構思;善于指導學生敢于沖出傳統美術觀念的框架,打破以教師為中心單純的傳統美術技法的教學模式,大膽表現內心的感受;還要善于提示學生保留作品的原創性,使學生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從而更積極主動地表達內心的感受。由此,學生的繪畫、手工、欣賞能力提高了,群體意識和人際交往的能力也隨之提高。但是,為了不讓其“合作式”教學在長時間的運用中失去其新鮮感,教師在教學中應保護和鼓勵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敢于和善于疑惑,提高創新意識。
四、小組合作中存在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
1.從眾效應與小組合作
從眾效應是指在群體活動中,當個人與多數人的意見和行為不一致時,個人放棄自己的意見和行為,表現出與群體中多數人相一致的意見和行為方式的現象。從眾也就是我們日常俗語中所說的“隨大流”。
促使一個人在合作中產生從眾行為的因素有多種,一般認為主要有:小組里有較優勢的學生存在;個性特質如智力的低、膽小、顧慮多、意志不堅定、自信心差、過于重視他人并依賴他人者等;小組人數的規模等因素。毋庸質疑,從眾有利于形成統一的小組意見,合理的小組環境可以促進或潛移默化地使落后的小組成員形成正確的思想與行為。同時,應該指出,在不合理的小組環境里,由于從眾效應表現為趨向學習結論一致,而不一定是學習結論正確;部分學生容易與自信或學習優秀的小組成員的觀點、思維方法形成一致,而忽視自己地觀點、思維方法正確與否,小組合作的結果可能是以虛假的多數形成錯誤的小組結論。可見,從眾效應容易壓制正確思想的形成,窒息小組成員的獨創精神;合作學習有時有弱化獨立思考的趨勢,個體在群體中容易喪失了對自我的控制,失去了個體感,使人“人云亦云”。
我們需要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從眾效應,我們反對的是消極的、盲目的從眾效應。首先,合理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其次,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解除小組群體的壓力,建立鼓勵所有成員自由的發揮自己的不同意見的規則,再次,教師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為學生創設思考問題的情境,注意答案的多樣化,擴大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批判能力。
2.搭便車效應與小組合作
利益群體內,某個成員為了本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團內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則由這個人個人承擔,這就是搭便車效應。
在合作學習中雖然全體小組成員客觀上存在著共同的利益,但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卻容易形成“搭便車”的心理預期,個別學生活動時缺乏主動性或干脆袖手旁觀,坐享其成;也有的學生表面上看參與了活動,實際上卻不動腦筋,不集中精力,活動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等“搭便車”現象。
產生“搭便車效應”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異質分組客觀上使學生的動機、態度和個性有差異,其次許多學生沒有完成合作技巧的培訓,對于合作學習的評價的“平均主義”,即只看集體成績不考慮個人成績的做法等。“搭便車效應”的危害非常大的,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如果更多地強調“合作規則”而忽視小組成員的個人需求,可能會使每個人都希望由別人承擔風險,自己坐享其成,這會抑制小組成員為小組的利益而努力的動力。而且“搭便車”心理可能會削弱整個合作小組的創新能力、凝聚力、積極性等。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合作小組的規模較小,由于每個小組成員的努力對整個小組都有較大影響,其個人的努力與獎勵的不對稱性相對較小,會使“搭便車效應”明顯減弱;而且縮小規模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社會惰化現象會削弱,能夠取得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
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激發了學習熱情,挖掘了學習潛能,讓學生在互補促進中共同提高,讓課堂因為有效合作學習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