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教材編寫需要聽取意見,但不能被媒體裹挾,隨波逐流;需要創新,但創新不是顛覆。要學習和繼承以往教材編寫好的經驗,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實行“編研結合”,使教材編寫有科學性,符合語文教育規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
所謂“編研結合”,也體現在編寫組和評審組的結合,特別是在后期,一些評審專家實際上已經參與到具體的編寫工作中來了。整個編寫過程都是一邊研究,一邊編書的過程。 “部編本”語文教科書還特別重視學界有關語文認知規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選擇、吸收和轉化,用來指導編寫。
“部編本”語文教科書的組織工作主要是人教社小學語文編輯室和中學語文編輯室承擔的,他們實際上是編寫的中堅力量。在新教材編寫過程中,一再提醒參與編寫的人教社編輯,既要繼承原來人教版的比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選文和內容設計,又要吸收其他版本養分,超越人教版。和原來人教版相比,“部編本”有新的格局、新的氣象。
1、選編課文更合理
★課文數量減少了。
一年級上冊原來共41課,包括漢語拼音13課,識字8課,另有課文20篇;新教材共32課,其中漢語拼音減少為8課,識字則增加到10課,另有課文14篇。一下的課文也是如此,原來39篇,現在也減少到29篇。
數量的減少不要簡單理解為“減負”,也不等于教學內容的減少,而是教學內容方式的調整,使教材所呈現的內容更豐富,也更有效。和舊教材比,“部編本”的教學類型增加了。更加重視口語、讀書等方面的內容了。也更利于語文核心素養的整體提升。
★課文的變化很大。
選文幾乎換了三分之二的課文。原來溫教授認為,換40%就好。為什么會換三分之二的課文,課文的選篇強調4個標準:一是經典性,二是文質兼美,三是適宜教學,四是兼顧時代性。翻閱教材,大家會發現中華傳統經典的內容回來了,現在的時文減少了。
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9篇,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體裁更加多樣,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較大的比重,小學選了40篇。
2、識字教學更科學
★認寫分流,多認少寫
“部編本”語文教材很注意體現課程標準的原則——認寫分流,多認少寫,為盡快過渡到獨立閱讀階段創設條件。
認識字和學會寫是兩個不同的目標,小學低年級認識常用字1600左右(以前是要求1800),其中800左右字會寫。我們在教學中注意不要加碼。
不要回到過去“四會”的要求。認、講、用、寫不能齊頭并進,同步發展。
“識字寫字基本字表”
依據大量對小學生閱讀的調查,從字頻角度來確定的。這300字應當是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
★多元認字
新教材有意安排了“多元識字”內容,拼音認字只是其中的一種,還可以通過字形、結構、偏旁去認字。
如果單純的過多的依賴拼音識字,反而可能拖累識字的效率,不利于盡快進入無拼音的實際閱讀階段。要重視反復范讀、熟字帶生字、盡量勾連口語詞等。
一年級就要盡量照顧到多元識字,到二年級下學期,一般就掌握多元識字方法了,那時就不光會拼音識字,還會根據上下文猜讀、根據形聲字構字規律猜讀等。
也許有老師問,要求會寫的字,會認的字是怎么來的?是為了課文要認識這些字嗎?不是的。它是根據小學生的字頻研究,必須先認識這些字,才可以獨立閱讀。前面講過,這是北師大王寧教授的團隊,根據小學生的閱讀調查、根據字頻研究來做的。以前我們的字頻研究沒有做到這么細。我們是根據大人的讀物來做的。比如,蝴蝶兩個字,孩子一定會認,會寫。為什么?因為他們喜歡,他們碰到過。以前,朱镕基的镕字,很多人是不認識的。但是他在大人的字頻里也是很容易認的。
總之,小學語文界,方法很多,模式很多,具體到你的教學,你不一定要生搬硬套。多元認字這是普遍的,大家都要試試。
3、閱讀教學實施“三位一體”,區分不同課型
現在各種版本的語文教科書幾乎都分精讀和略讀兩類課型(有的小學二年級開始分為精讀、略讀和選讀)。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普遍的做法是將精讀作為重點多講一點,略讀就少講一點,差別就是時間的多少。
其實精讀和略讀兩種課型的區分,是有講究的。精讀課主要教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就是給例子,給方法,舉一反三,激發讀書的興味;而略讀課呢,主要不是教師講,而是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略讀課中,自己去試驗、體會。很多情況下,略讀課就是自主性泛讀。
“部編本”語文教科書就有意識改變這種課型不分的狀況,加大了精讀和略讀兩種課型的區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讀”為“教讀”,“略讀”為“自讀”。教讀課設計比較豐富,有《單元導語》《預習》《思考探究》《積累拓展》《讀讀寫寫》。新教材格外注重課外閱讀延伸,這就建構了“教讀一自讀一課外閱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
分清教讀課和自讀課兩種課型,教讀課以教師講為主,自讀課就讓學生自主閱讀。而且教讀課也不要老是一套固定程式,應當根據課文內容、文體以及單元要求的教學目標,來設計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課的特點和重點。還有,自讀課要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新教材對不同文體課文的教學,也有不同的課型提示,這些提示或者在預習與導讀中,在思考題中,或者在教師用書中,我們可以參照實行。
“部編本”語文教科書更加重視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以往語文教學比較偏重精讀,扣得很死,雖然有用,但這是很不夠的。比如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讀整本的書等等,以往教材與教學都較少關注,結果是多數學生只會精讀,只會考試,而閱讀速度很慢,也不曉得運用各種不同的閱讀方法。部編教材在多種閱讀方法的教學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的。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格外注意閱讀方法問題,重視閱讀速度的教學。
總之,兩種課型不同,功能也不同,配合進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