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
摘 要:平原博物院地處中原腹地河南新鄉,承擔有服務社會的功能與義務。館藏美術資源豐富,數量繁多,種類全面,是高校《美術鑒賞》課程教學中不可多得的課外美術資源。本文著重闡述了平原博物院美術資源的教學價值,并利用館藏美術資源進行了《美術鑒賞》教學的課程設計。
關鍵詞:美術鑒賞 課程 平原博物院 美術資源 利用
1.平原博物院美術資源的教學價值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整理出一套切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利用平原博物院美術資源進行教學活動的實施方案,對發揮地方各種美術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借鑒作用。如何切實的對地方美術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一直備受高校美術教師的關注,但要使它容入高校美術鑒賞課堂,還需要進行提煉、加工、整理,才能使之成為具有可操作性的《美術鑒賞》課程的內容。把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引入到高校美術教學中去,必定會對提高學生美術技能和鑒賞能力產生積極的作用。對于本土文化傳承等方面,確是一個事半功倍的途徑與選擇,對解決當前美術教學中形式單一,枯燥乏味等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平原博物院中的美術資源豐富,不僅數量繁多,而且種類全面。可利用的館藏美術資源其中包括:館藏文物書畫、青銅器、陶瓷、場館空間等。通過多次觀摩、鑒賞與走訪,認為平原博物院館藏資源對高校《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方面具有以下價值:
(1)對美術史知識的學習。在網絡和新媒體的沖擊下,美術史知識是學生們不太感興趣的,很多學生都會認為較為枯燥。因為傳統教學中“師本位”和“書本位”的教學對美術史的學習方法相對單一,并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即便是教師下載很多相關圖片和資料播放給學生們看,也不及讓學生面對真實鮮活的館藏藝術品更生動。輔助性的現場教學,學生們會自然聯想到藝術品的相關美術史知識,比如,這件藝術品的作者是誰,有什么樣的歷史背景,創作的材料和過程是怎樣的等等。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有著潛移默化的理解。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在玩耍中理解知識,以求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對美術鑒賞能力的學習。培養學生美術鑒賞能力,就是培養在面對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所產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情感活動。這種活動不單單是靠欣賞幾張照片,讀幾頁書籍可以培養出來的。館藏美術資源包含及創作出的良好氛圍可以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全身心投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更培養了更高的審美情趣。其完整過程包括對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感知、想象、情感體驗與理解。
2.課程簡介與學情分析
《美術鑒賞》是一門研究人類在藝術實踐中所存在的一般的藝術現象與本質及其活動規律的學科。該課程是為全校學生開設的一門藝術類鑒賞課程,且屬于一門公修課。該學科其對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普通非美術專業學生從對藝術的向往到真正接觸到專業課程的學習,部分學生可能會有一些落差。如何保持趣味性,是教師應該考慮的問題,通過對平原博物院館藏資源的利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拓展能力。
3.利用館藏美術資源的原則
在對平原博物院美術資源的開發實踐中,根據自己的得失、經驗與教訓認為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整體性原則 博物館美術資源豐富,教學設計需要依據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教科書以及學生不同的學習程度,立足于大教育和整體學科的高度上,將館藏資源按照其特點和功能,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整體考慮課程資源配備,并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策略,完成一套整體的教學構思,以期能夠把資源利用與教學效果最佳化。
(2)可操作性原則 實現教學目標和選擇教學方法的教學活動,需要建立可操作性的原則基礎上。例如,在校本課程的多媒體教學設計過程中,更多的要考慮到學校的環境與多媒體條件;館內課程要全面考慮交通、安全、時間掌控等問題,充分做好預案、備案,做到有的放矢。
(3) 科學性原則 教師需要按照課程標準和教材確定學習內容的類型、學習內容的范圍和深度,認真分析學習內容中知識點與繪畫技能、技法間的聯系。深入對教學過程進行研究,杜絕主觀意斷、盲目隨意,保證資源利用與教材銜接的科學性。
(4)直觀性原則 美術技能、技法形成來源于長期的動手繪畫實踐,而缺乏意境、意念的動手繪畫訓練則如沒有繪畫的靈魂、靈感與靈性;那么,繪畫的靈魂、靈感與靈性無一不是學生的觀察、觀摩建立起來的形象思維相關聯。目有所應、心領神會方能融會貫通、如來神筆、升華技法。
4.利用平原博物院美術資源的《美術鑒賞》課程設計
本課程共32個學時,每周2個課時,共計16周。由于教學內容分為中國美術鑒賞和外國美術鑒賞兩大部分,其中前8周的教學內容為中國美術鑒賞部分,是可對館藏資源進行利用的部分,所以以下課程設計只涵蓋前八章的內容。教學場地可以根據課程安排,選擇校本課程和開設館內課程兩個方面進行教學實踐,校本課程實踐的過程中將可利用的美術資源以照片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展現給學生,以及結合“書本位”的學習方法,把館內資源和教材內容無縫銜接起來。
根據學生們出行、學習程度方面以及資源分布的情況,設置的館內課程分布在第二周、第四周和第八周:在設置第一周教學場地時考慮,要先提前讓學生了解教學設計內容以及課程規劃,并且要先教授學生一定的鑒賞方法,為第二周館內課程做出準備,所以第一周的課程在校內進行;在第二周的教學場地設置時,學生對史前美術已經學習,在館內參觀講解館藏美術資源后,恰好和前面已有知識結合起來,完成第一章知識的復習環節。且平原博物院中青銅器是一大特色,館藏了豐富的青銅器精品,與第二周青銅器美術鑒賞內容恰好銜接,所以第二周的課程安排在館內進行;在對第四周的教學場地設置時考慮對第三周學習內容的復習和對第四周魏晉南北朝時期美術作品的鑒賞與學習,平原博物院中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雕像神態各異,可為學生這部分的學習提供一個直觀的的鑒賞條件。所以第四周的課程安排在館內進行;在對第八周的教學場地設置時考慮到本次課內容是《美術鑒賞》課程中國美術作品鑒賞部分的最后章節,而且平原博物院中明清時期的書畫文物極具珍貴,并具有很高的學習鑒賞價值,所以第八周課程安排在館內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學習最后一部分的內容,更能回顧已經學完的中國美術作品鑒賞部分的所有內容。
在教學方法的設置上,校本課程中運用了講授式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其中案例式教學法融入了館內資源的照片以及錄像。館內課程中的教學方法在校本課程之上又加入了輔助式教學法,利用平原博物院中館藏的美術資源,輔助學生們結合已有知識進行實踐。以下表格是對這八周教學內容做出的課程設計:
參考文獻
[1] 郭瀟.淺談德國博物館美術教育給予我國的啟示[J].美與時代2014(6)116-117.
[2] 趙巖.基于博物館的美術課程資源開發及利用[D][碩士學位論文].2013(5)6-12.
[3] 王微.中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延伸--博物館美術教育的策略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1.2013(4)
[4] 李君.博物館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東北師范大學.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