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曦
改革開放,重在改革,深入改革,落實新思想、展現新風貌,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科技、教育的發展。科技興國,教育強國,信息時代,國家的發展依賴于教育,教育的興盛取決于科技。我國自改革開放后的進步速度是驚人的,短短四十年間,從貧窮落后挨打到成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不得不說這樣的一個民族擁有著非常的毅力與創造力。
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也是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的一年。自2000年我校聯合成立以來,實事的變遷也帶動了我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作為我校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學院之一,更是經歷了豐富的歷史變遷:從2001年學院聯合組建,專業由少數幾科發展到現在生物技術、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制藥工程、農學、園藝、動物科學七門專業,碩博士位點從無到有,教職工、招生人數逐年增多……
在建院以來的十八年間,教育的變革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科技的發展。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教與學,在改革開放的短短四十年間,已越來越依附于科學技術的應用:學院老師備課已不單單是手寫的文書備案,授課形式也更少地依賴黑本板書,相代替的是多媒體課件的播放;學生完成作業也不僅僅是手寫找尋課本答案,而還需小組合作在網上拓展的課外知識;高科技實驗儀器設備的引入更是為師生們的科研項目注入了新動力,提供了高保障……
近幾年我接觸到的,改革給我們身邊帶來的變化就比較大。當天氣晴朗你想逛逛校園的時候,就會發現,校園的一草一木都經過了精心的修剪,花木有情,人亦有情,干凈美麗的校園環境是讓我們能舒適學習的首要條件。你留心觀察的話,還可以看到很多為響應黨的號召而樹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標牌,它們時刻提醒著我們,要跟隨黨的領導,建設富強民主國家,共筑我們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學校,最多的建筑物便是教學樓了。行走在新老兩個教學區會給你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新區充滿了現代科技感,而與之對比老區則給人以一種懷舊復古的情懷。一老一舊,那么強烈,卻又過渡得那么柔和——改革帶來的變化仿佛就是中間連著的那一條盤旋而上的龍山大道。但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新老區教室有一個共通點:即多功能媒體的使用已經成為了現今教學的普遍現象,這有益于老師的講解和學生的理解,相應地提高了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
我院坐落于學校東大門的正對面,環形的實驗樓設計與其他學院相連而構成一個整體,既彼此獨立又融匯貫通。自我院成立以來,實驗室條件的優化尤其能體現自改革開放后國家對教育的大力支持與重視:實驗室、實習基地面積的擴增、實驗儀器設備的增加,尤其是精密昂貴設備的增設,為我院師生的研究工作創造了良好的實驗條件。
良好的基礎條件再輔之國家對教師職業的優待政策,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精英老師加入了我院的教學團隊。我了解到,從組建到現今的18年間,教職工、教授、副教授人數從較少到如今倍增。教師學歷也有巨大增幅,其中碩士學歷從6人增加至82人,博士從無到如今的75人(含在讀)。強大的師資團隊無疑為我們的學習提供了極大的質量保障。另外我院實行的導師制針對一人一導師,在完成本科學業課程的同時每個同學都可以參加到老師的實驗團隊中去,將課堂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加以深化記憶與理解,使得大家在本科期間就用豐富的動手實踐能力,為以后的深造打下基礎。
另外,我院的學生工作、黨建工作也在逐年優化。據了解,我院的輔導員團隊平均年齡是我校最年輕的一個隊伍,年輕是一個優勢,年齡差距小,與學生溝通起來就更容易,能更好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從而更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困惑;我院學生黨支部和關工委這些年更是為學院建設做出了極大貢獻:各支部主題黨日、黨組織生活的開展、關工委聯合黨支部開展老少共建扶貧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增加了黨員師生間的交流與了解,更好地促進了師生間的感情,過程中老師們經驗的交流與傳授,為學生今后無論是就業還是繼續深造都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建議、明確了前進方向。
慢慢踱步進生活區,撲面的是濃濃的生活氣息,充耳的是同學們的歡聲笑語。在大學,寢室就是一個小家,家是溫暖的港灣與休憩的地方,這里安全而又舒適。在我就讀的這些年,感受最深的便是學院寢室樓保護、服務措施的完善所帶來的舒適感。首先網絡的發展,使學院宿舍樓公共區域已實現全面監控覆蓋;并且宿管阿姨對出入女寢的外來人員實施了嚴格的監管控制以確保同學們的安全;針對同學們的生活設施故障報修問題,微信“SWUST舍先生”能夠做到即報即修;除此考慮到夏暑冬寒的問題,在自愿的情況下寢室樓已經全面安裝空調以供同學們的寒暑需求……
這一系列的變化都在將機械化的事物變得人性化,創造更好的條件來滿足大家的需求, 想來,當初改革開放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讓我們的國家變得富強,讓我們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富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