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瑩
摘要:目的 分析探討低分子肝素鈣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2年5月~2015年8月來我院就診的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13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65例給予抗心絞痛常規藥物治療,如靜脈注射硝酸酯類藥物,口服阿司匹林、鈣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他汀類藥物等;觀察組65例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低分子肝素鈣0.4 ml腹壁皮下注射,1次/12 h,連用7 d。結果 觀察組心絞痛和心電圖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低分子肝素鈣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療效好,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低分子肝素鈣;不穩定性心絞痛
不穩定性心絞痛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穩定型心絞痛之間。一般情況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加劇,導致斑塊破裂出血、栓塞,形成血栓,最終導致患者出現不穩定性心絞痛[1]。不穩定型心絞痛屬于急性冠脈綜合癥,極易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臟性猝死[2],有效的防治措施尤為重要。醫生一般會采用擴冠、抗血小板聚集、解除冠脈痙攣等方法治療,但病情往往不易控制,預后較差。低分子肝素鈣有很強的抗凝作用,而且出血等不良反應發生少。本研究探討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鈣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5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130例,均符合陸再英,鐘南山等編著的枟內科學枠不穩定心絞痛的診斷標準[3]。其中男74例,女56例,年齡48~72歲,平均(62±3)歲。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5例,男39例,女26例,年齡48~72歲,平均(63±2)歲;對照組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齡49~71歲,平均(64±3)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有急性心肌梗死的酶學和心電圖改變,血壓≥180/110 mmHg,任何活動性出血,有出血性腦血管意外病史,近半年內有外傷或大手術史,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等。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目前常規的抗心絞痛藥物治療靜脈注射硝酸酯類藥物,口服阿司匹林、鈣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他汀類藥物等。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用藥的基礎上每次注射0.4 ml 的低分子肝素鈣,1次/12h,連用7 d,用以抗血栓形成,加強機體抗凝作用。
1.3臨床檢測內容 常規的心電圖檢查,并且觀察患者治療期間心絞痛發生的頻率以及其持續時間。進行血常規和凝出血時間的檢驗。
1.4療效判斷 不穩定性心絞痛治療效果的判斷:效果明顯:不穩定性心絞痛發作的頻率及每次發作持續的時間較用藥前減少≥90%;效果一般:不穩定性心絞痛發作頻率及每次發作持續時間減少50%~80%;無效果: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均未達到以上標準。
根據心電圖動態變化判斷治療效果:效果明顯:靜息時復查心電圖表現為原來壓低的ST段回升至基線,T波由倒置、平坦變為直立;效果一般:原來壓低的ST 段回升0.05 mV以上,T 波由倒置變為平坦;無效果:心電圖動態變化未達到以上標準,或無動態變化。
1.5統計學方法 對收集的數據進行SPSS處理,將前后兩組的治療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科學表示法(均數±標準差(x±s)),并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不穩定性心絞痛治療效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0.77%和70.77%,觀察組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相比較后有明顯差異(P<0.05)。
2.2根據心電圖動態變化判斷治療效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分別復查靜息心電圖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7.69%和66.15%,觀察組靜息心電圖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相比較后有明顯差異(P<0.05)。
2.3其他檢測結果 觀察組和對照組在進行常規的血常規,肝功能等的檢測中均無顯著變化.
2.4不良反應 觀察組有5例出現注射部位皮下瘀斑,未發現其他部位皮膚瘀斑、臟器出血等不良反應,對照組無出血病例。
3 討論
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病理生理機制與冠狀動脈內不穩定斑塊合并一些急性因素有關,冠狀動脈斑塊破裂、出血,部分血栓形成及冠脈持續痙攣、缺氧,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小板聚集管腔阻塞[4],其血液處于高凝狀態。且其冠脈血栓以富含血小板的白色血栓為主。因此,在常規使用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阿司匹林、鈣拮抗劑及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藥物的基礎上,抗凝、抗栓治療尤為重要。低分子肝素鈣以激活抗凝血酶Ш為基礎的凝血酶抑制劑。LMWH先與抗凝血酶Ⅲ相結合,以此來加強抗凝血酶Ⅲ對凝血酶和X a因子的滅活,表現出強抗X a因子活性[5]。因此低分子肝素鈣具有抗血栓作用強,抗凝血作用弱的優點,尤其能夠抑制動脈和靜脈血栓的形成。除此之外低分子肝素鈣作用于X a因子的時間要遠遠高于A P T T有影響的時間,所以低分子肝素鈣引起出血的概率也是相當之低。它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可以抑制血液中有形物質凝集,間接的加快血栓溶解,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繼續惡化,抑制出血,防止血小板減少。有研究發現,低分子肝素鈣能顯著降低血脂,促進缺血心肌的側枝循環形成,改善血循環,增加心肌氧供應[6],降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心臟事件的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0.77%)高于對照組(70.77%),且觀察組治療后心絞痛發生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綜上所述,低分子肝素鈣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療效好,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黃靜萍,田青,苗文清.低分子肝素鈣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1,(25):29-30.
[2]胡大一.心血管內科學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133.
[3]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82.
[4]楊新春,鄒陽春.急性冠脈脈綜合癥基礎與臨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7.
[5]崔燕,樸金花.低分子肝素治療不穩定心絞痛的療效觀察[J].吉林大學學報,2004,30(2):289.
[6]吳葆杰.現代臨床藥物治療大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5:388-391.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