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升毅
摘要:目的 探析CT與核磁共振在股骨頭壞死患者中的臨床診斷價值。方法 選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86例股骨頭壞死患者本次研究對象,以隨機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其中對照組43例,采用CT檢查,觀察組43例,采用核磁共振檢查。對兩組患者的檢查效果進行對比。結果 在臨床檢出率上,觀察組遠高于對照組(91.36%>74.32%),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為股骨頭壞死患者提供核磁共振檢查,可確保其診斷的有效性,其臨床價值值得肯定。
關鍵詞:CT檢查;核磁共振;股骨頭壞死
當人體的股骨頭區域出現供血障礙時,其骨髓以及骨細胞將會受到極為嚴重的損傷,并演變為股骨頭壞死,長期下去將會導致人體的股骨頭結構發生改變,其股骨頭部分有明顯的塌陷乃至關節障礙[1]。在臨床上,股骨頭壞死亦被稱之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就原因來講可以分為非創傷性以及創傷性兩種,而最為常見的類型便是因酒精、藥物或是創傷所致的股骨頭壞死,在臨床上多表現為腹股溝、臀部、腰部疼痛(持續性、間接性)、下肢無力、活動困難、畏寒、酸麻等,若無法及時得到有效救治,將會使患者出現較為嚴重的殘疾[2]。目前臨床醫學多以CT及核磁共振檢查作為該病的主要檢查方法,以方便其診斷以及臨床治療[3]。本次研究特選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86例股骨頭壞死患者為對象,以觀察CT與核磁共振在股骨頭壞死患者中的臨床診斷價值。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86例股骨頭壞死患者本次研究對象,以隨機法將其分為43例對照組及43例觀察組。對照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40~73歲,平均年齡(56.6±4.7)歲;病程3~20月,平均病程(12.4±5.1)月;其中因髖關節創傷所致者14例,因酗酒所致者19例,因血液系統疾病所致者10例。觀察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40~74歲,平均年齡(56.9±4.9)歲;病程3~21月,平均病程(12.3±4.9)月;其中因髖關節創傷所致者13例,因酗酒所致者21例,因血液系統疾病所致者9例。此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患者以CT檢查,如下。為確保儀器能夠更好的觀察患者病骨位置以及病變情況,應當先拍攝患者雙髖關節正位數字化平片,從而確定其掃描平面。將患者擺放為仰臥位,并將掃描參數設為115 kv,層厚以及層間距的距離設置為10 mm。
1.2.2觀察組 給予觀察組患者以核磁共振檢查,如下。患者以仰臥位接受低場開放式磁共振掃描儀掃描,快速自旋回波和T2抑制成像。
1.3指標觀察 本次研究所用股骨頭壞死分期標準如下。①經CT掃描以及X光線檢測顯示其骨質正常,即為1期;②X光線顯示為正常,CT掃描以及核磁共振檢查顯示異常,但骨頭外形未見有改變即為2期;③在X光線檢測中可見骨頭形態有明顯改變,且有輕微的坍塌變形,即為3期;④任何檢查均可見髓關節破碎或是壞死出現,即為4期。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數據均以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以χ2檢驗,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患者共計43例,所涉及髓關節共計74個,檢測出55個,檢測成功率為74.32%;觀察組患者共計43例,所涉及髓關節共計81個,檢測出74個,檢測成功率為91.36%。由本次研究可知,在臨床檢出率上,觀察組遠高于對照組(91.36%>74.32%),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檢測結果:CT掃描檢測確診例數55例,其中14個髓關節為1期病變,其骨小梁有輕微的變形、增粗等現象,有24個髓關節為2期病變,其骨板殼發生中斷,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有14個髓關節為3期病變,其股骨頭有明顯的骨質破碎情況出現;有3個髓關節為4期病變,其關節面可見有明顯的坍塌變形。
觀察組檢測結果:CT掃描檢測確診例數74例,其中19個髓關節為1期病變,有明顯的雙線征;有29個髓關節處于2期病變,在T1與T2的加權圖像中呈高信號狀態;有19個髓關節處于3期病變,在T1的加權圖像中呈低信號狀態;有7個髓關節處于4期病變,在T1以及T2的加權圖像中呈低信號狀態。
3 討論
通常來講,股骨頭壞死多為創傷性以及非創傷性兩種,當患者出現全身性疾病、減壓病,亦或是有嚴重酗酒或外傷時,其骨骼的血液供應將會因此而受到阻礙,嚴重者亦會因此而中斷血液供應,進而引發輕微血栓,患者骨內壓亦會因此而升高,并最終導致患者的骨髓細胞死亡、骨質病變。CT 檢測可以清晰地顯示骨小梁的變化,如若 CT 橫斷圖中的星芒發生改變或者消失則表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但對于股骨頭的特異性表現 CT 并不能夠準確顯示,如在股骨頭壞死的早期,對于水腫以及滲出與部分關節囊積液,均不能顯示,難以確診[4]。但是核磁共振不僅能夠使關節面上的各種癥狀以低信號展示,而且對骨髓的各類病變具有高度敏感性,此外核磁共振對于軟組織分辨力較高,能夠快速明確顯示出關節積液的多序列以及多方位的表現,對股骨頭壞死的早期發現具有明顯優勢[5]。CT及核磁共振檢查作為當前臨床醫學比較依賴的兩種檢測方式,其在股骨頭壞死中的臨床中均有所應用,但究竟孰優孰劣,尚未有足夠多的文獻予以報道,此次研究特選取本院近年所收治的股骨頭患者為對象,以觀察兩種在診斷效果上的差異性[6]。由本次研究可知,在臨床檢出率上,觀察組遠高于對照組(91.36%>74.32%),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上述結果可知,相較于CT檢查而言,核磁共振檢查在股骨頭的臨床檢測上具有更高檢出率,并且在具體結果的檢測上亦具有更高的精確性,其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更為可靠的數據支持[7]。
綜上所述,通過為股骨頭壞死患者提供核磁共振檢查,可確保其診斷的有效性,其臨床價值值得肯定。
參考文獻:
[1]王文兵.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診斷的比較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12,10(6):102-103.
[2]李廣明.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的臨床診斷價值[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15(3):300-301.
[3]張光巖,易禮海,付志剛,等.股骨頭壞死患者CT與核磁共振的臨床診斷價值[J].醫藥前沿,2015,5(9):147-148.
[4]熊建明.CT與核磁共振技術在股骨頭壞死診斷中的比較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4,8(4):346-347.
[5]蘇仲生,王明,楊海成,等.CT與核磁共振對股骨頭壞死患者的診斷學價值對比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7):300.
[6]王文廣,胡穎杰,張長庚,等.CT和核磁共振診斷股骨頭壞死的臨床對比[J].中國處方藥,2015(08).
[7]彭禮清,張笑,黃子星,等.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后支架血栓的雙源CT評價[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6(10).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