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
摘要:目的 研究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在冠心?。–HD)心律失常中的診斷價值。方法 選取5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入院后先進行常規心電圖(ECG)檢查,再接受動態心電圖(DCG)檢查,對比兩種方法的診斷結果。結果 動態心電圖較常規心電圖在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檢出率要顯著高于常規的心電圖,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動態心電圖在室性早搏單發及成對、室性早搏二、三聯律、短陣室上速、房性早搏單發及成對、房性早搏二、三聯的陽性率明顯優于常規心電圖(P<0.05)。結論 動態心電圖對于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診斷價值優于常規心電圖,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動態心電圖;常規心電圖;冠心病心律失常;診斷價值
冠心病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類疾病,主要包括心肌梗死和心絞痛[1],常伴有心律失常,且心律失常性質與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臨床預后[2]。如不及時控制,嚴重時甚至可導致心源性猝死,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當前臨床上在對冠心病心律失常進行檢查時,通常有常規心電圖與動態心電圖兩種方法。常規心電圖在臨床中被廣泛應用,一般只有十幾秒鐘,只能反映做心電圖當時的情況,具有簡單、方便、價廉、檢查時間短等優點,動態心電圖是指長時間記錄的體表心電圖,相比較常規心電圖而言,能夠24 h全程記錄患者工作、休息、進食、睡眠、大小便等日常的心臟變化,使非持續性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的檢出率得到明顯提高,尤其是運用在短暫性心肌缺血、一過性冠心病等疾病的診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3]。為了分析兩種檢查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優勢,本研究選取我院50例冠心病心律失?;颊叩呐R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9月收治的50例冠心病心律失?;颊?,所有患者均符合WHO關于冠心病的診斷標準。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35~70歲,平均(52±4.5)歲;病程0.5~22年;其中35例為心絞痛,15例為陳舊性心肌梗死。
1.2方法
1.2.1常規心電圖 檢查時患者取平臥位,放松全身肌肉,保持檢查環境安靜。使得檢查結果基線平穩、顯示清晰。采用同步十二導聯心電圖機,紙速設置為25 mm/s,增益設置為10 mm/mV。常規心電圖一般對缺血性ST-T改變診斷的陽性標準為:T波低平或倒置,ST 段呈水平 型 、下斜型壓低≥0.05 mv;T波直立髙尖,2個及2個以上肢體導聯ST段抬高≥1mm或2個或2個以上胸導聯ST段抬高≥2mm。
1.2.2動態心電圖 完成ECG檢查后,實施24 h內12通道動態心電圖檢查,詳細記錄其活動日志、情緒狀態及臨床癥狀,并由專業的心電圖技術人員進行信息處理、回放以及人工校正。動態心電圖一般對心肌缺血陽性標準如下:①使用等電位基線,作為標準,當ST段降低達0.1 mV以上;②降低時間達1 mms以上;③患者兩次心肌缺血間隔達1 mms以上,ST段的測定在J點以后80 ms為基準[4]。
1.3觀察指標 統計ECG與DCG對心肌缺血陽性的檢出率,并統計兩種檢查手段對室性/房性早搏單發、室性/房性早搏成對、室性/房性早搏二、三聯律、短陣室上速、心房顫動以及室速等心律失常的檢出率。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對試驗過程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以χ2檢驗進行對比分析,P<0.05則表示具有顯著性的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診斷心肌缺血陽性率對比 常規組患者檢出陽性13例(26%), 動態組患者檢出陽性38例(76%),相比較常規心電圖而言,動態心電圖診斷心肌缺血的陽性率明顯升較高,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診斷心律失常對比 常規心電圖檢出心律失常29例(58%),動態心電圖檢出心律失常49例(9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常規心電圖相比,動態心電圖在室性早搏單發、成對,房性早搏單發、成對, 室性早搏二、三聯律, 房性早搏二、三聯律,短陣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檢出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房室傳導阻滯、短陣室速項目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冠心病亦稱缺血性心臟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病死率高及并發癥多等特點。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部分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冠狀動脈雖然已經表現出狹窄現象,但是仍然可以在靜息狀態下保持正常的冠脈血流運動,一般情況不會表現出明顯的供血不足癥狀,若采用常規心電圖檢查,在短時間內無法捕捉到陣發性心臟病發作,無法準確發現病情變化,所有容易錯失治療時機。在本文研究中常規心電圖對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陽性率僅為26%,導致出現病情評估不足或者嚴重的漏診現象。DCG是一種新型心電圖檢查手段,它使用一種小型便攜式記錄器,檢查期間患者日常工作及活動均不受限制,其能夠進行24 h心電信號持續監測,每24 h監測的心電信號次數約可達10萬次,從而一次性動態監測患者的心電活動變化,對于部分陣發性心肌缺血以及短暫性心律失常具有高度靈敏性[4]。本研究中,DCG對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檢出率達76%,較ECG明顯提高。此外,研究結果顯示,ECG檢出心律失常29例(58%),DCG檢出心律失常49例(98%),DCG較ECG心律失常的檢出率提高,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對于房性/室性早搏單發、成對,房性/室性早搏二、三聯律、短陣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檢出率較ECG顯著提高,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臨床上在對冠心病心律失常進行診斷時,相比較常規心電圖而言,動態心電圖具有更高的檢出率,能夠發現并記錄在常規心電圖短暫檢查時不易發現的以及日?;顒訒r發生的心電圖變化,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捎糜谠u價與心律失常有關的癥狀、診斷和評價心肌缺血,特別是發現冠心病患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手段,評價心臟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預后,并且可以評估心律失常的嚴重程度,對患者預后進行判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小紅.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臨床分析.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4,1(2):170-171.
[2]張紅梅,王學工,李艷玲,等.常規心電圖與動態心電圖對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診斷價值比較[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17):2592-2593.
[3]靳勇.用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較[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3,07:176-177.
[4]林繼華,姚靜.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的臨床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9):95-97.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