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丁酉雞年的第一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會議指出,加快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要按照“政治上保證、制度上落實、素質上提高、權益上維護”的總體思路,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的產業工人隊伍。
當前,全球經濟轉型步伐加快,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加速推進,中國正深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進程全面展開。深入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制造2025戰略,加快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轉變,推動我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跨越,其中一大關鍵就是要建立一支強大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
不可否認,在“世界工廠”光環下,“中國制造”或多或少顯現出某種尷尬。從“為什么中國造不出圓珠筆珠”之問到各行各業普遍“缺核少芯”的現狀,從中國貨“價廉質次”的國際形象到國人“海淘”“爆買”現象引發的熱議,技術受制于人、質量技不如人的背后,更加需要關注的,是中國產業人才隊伍整體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之間巨大的差距。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差距不是一人、一業的差距,而是我國全行業、全產業鏈工人隊伍勞動素質與技能水平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國以才立,業以才興”。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源質量提升與技術進步。從目前我國人才結構看,高技能產業工人的“缺口”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瓶頸所在。目前,我國產業工人的主要組成人員中,高中、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僅占23%,接受過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僅占26.2%,高技能技工僅占技工的不到5%。產業工人隊伍整體素質偏低,嚴重制約了工業經濟轉型升級。這方面,最直接的衡量指標就是產品質量。不僅如此,產業工人技術素質偏低會導致企業工藝創新和技術革新缺乏成長的土壤,影響先進技術的理解和吸收、先進設備的操作和運用,阻礙企業發揮創新主體的作用,直接關系到創新驅動型發展戰略的最終成敗。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央出臺專門意見,著力加強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正是及時且必須之舉。
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首要任務是要創新體制機制,把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作為國家人才發展戰略實施中的重要系統工程著力推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改革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不適應當前形勢的各項制度安排,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納入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關鍵環節是要暢通產業工人的發展通道和上升路徑,使廣大產業工人為國家、行業和個人發展的光明前景與偉大事業而全新投入。要廣泛開展技能競賽、崗位練兵和技術創新活動,創新優秀技術工人技術等級和職稱評定等政策,健全“大國工匠”培養、選樹和激勵機制,為優秀技術工人脫穎而出、執著專業乃至成長為“一代巨匠”創造條件。要加大對產業工人創新創效扶持力度,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時代風尚。要引導和鼓勵企業提高產業工人在企業利益分配中的比重,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職工入股、增加福利等形式提高個人收入水平和勞動創造積極性,最終實現個人價值、企業增值和國家發展的共贏。
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長遠途徑是加強對產業工人的職業教育和終生學習,不斷提升廣大勞動者的素質與技能。要切實加大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和投入,提高職業教育水平,從源頭上保證產業工人的培養數量和質量;構建產業工人多元化、終身化培訓體系,對進城求職的農村勞動者、返鄉農民工因地制宜地開展培訓;建立緊缺職業培訓經費政府補助機制,鼓勵、支持企業根據產業發展需要重點引進緊缺急需的技能人才;完善產業高級技術工人引進和流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