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白羽
潘基文的原意是以“大帳篷”戰略拉攏各派,但是,“大帳篷”還沒撐開就已散架
處于“政治權力空白期”的韓國政局再生變數。
當地時間2月1日,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突然宣布,將不參加韓國下屆總統競選。這將引發韓國政局及下屆大選選情發生重大變化。
“潘旋風”急流勇退
潘基文突然宣布棄選,據稱是其個人決定,他的助手事先都不知情。韓國媒體紛紛猜測:到底發生了什么,讓潘基文在回國20天后改變了自己當初“不惜燃燒自己而許身報國”的決心?
潘基文選擇急流勇退,有三方面的“情非得已”。
其一,丑聞纏身,擔心晚節不保。潘基文自述的一個重要棄選原因,就是回國后遭到污蔑和虛假報道,他擔心這會對其個人、家人和聯合國的名譽造成損害。
對于潘基文的棄選,新國家黨非常對策委員會委員長印名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之前完全沒有料到,“我們會面時,我只是善意地提醒他當心,別在競賽途中摔倒”。沒想到,潘基文隨后就選擇了“見好就收”。
其二,政策模糊,民眾缺乏信心。潘基文回國后的言論模棱兩可,沒有提出特別明確具體的施政方針,這讓選民難以建立對其執政的信心。民調顯示,超過58%的人認為“潘基文好像不會治國施政”。
輿論認為,潘基文提出的“國民大統合”等概念“淪為空話”,對于解決韓國社會貧富分化、青年失業和朝鮮半島問題缺乏具體方案。甚至,潘基文連站在“保守”還是“進步”陣營都不作明確表態,這導致原來支持他的中間勢力紛紛與其劃清界線。
其三,“左右”不定,缺乏政治根基。這也是潘基文棄選的根本原因?;貒?,由于其擁有較高的民意支持率,各黨派紛紛伸出橄欖枝。但是,回國后,潘基文與多個黨派商談均無果而終。而此前刮起的“潘旋風”也逐漸平息。
潘基文的原意是以“大帳篷”戰略拉攏各派,即以修憲等為議題,整合各派勢力。但是,“大帳篷”還沒撐開就已散架。其實,歷屆韓國大選中,凡是走“第三條道路”者——既非執政黨競選人也非在野黨競選人,都無一例外地以挑戰失敗告終。
外號“油鰻魚”的潘基文是職業外交官出身,被評價為怕得罪人的“老好人”,其政治實力和抗擊打能力尚未得到檢驗。
韓國總統選舉之路充滿不可預知的“血雨腥風”,需要有長期的政治積淀,厚積薄發,而這正是“空降”的潘基文短期內難以獲得的。
回國后,潘基文已有諸多“水土不服”的尷尬瞬間,與之相伴的是,其民意支持率一路下滑,與民調排名榜首的共同民主黨前黨首文在寅差距不斷擴大。
對于潘基文的“不出馬”,韓國網民有的表示“失望”,有的認為這是“英明的決定”,有人說他太“愛惜自己的羽毛”,有人說他既然“衣錦還鄉”,還是不要再趟韓國政治這灘渾水。
其實,早在潘基文強烈暗示有意參選時,就有反對聲音指出,韓國民眾需要一個留有清名的聯合國前秘書長,而不是再添一個政客。
潘基文自己也說,他“對韓國政界部分人狹隘的利己主義感到失望,認為與他們同行毫無意義”。
洗牌之后
潘基文棄選后,大選天平向有利于在野黨的方向進一步傾斜。不過,其棄選也給韓國總統大選帶來了新的變量。
2月6日,民調機構“真實測量器”發布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潘基文棄選后的各種“分票”導致大選格局面臨重新洗牌。
排在榜首的依然是文在寅,他的支持率達到了31.2%的新高;此前支持率排在第五的共同民主黨籍忠清南道知事安熙正的人氣比此前一周急速上漲了6.2%,以13%的支持率躍居第二;此前排第六的總理黃教安,支持率上漲5.8%,達到12.4%,位列第三;國民之黨前黨首安哲秀以10.9%的支持率上升至第四;共同民主黨籍京畿道城南市長李在明以8.6%的支持率下滑到第五;正黨議員劉承旼以4.9%的支持率排第六。
一方面,總的來看,洗牌后,在野黨陣營選情看好;另一方面,在野黨中,尤其是共同民主黨內部最終候選人的角逐也可能會更加激烈。
文在寅面臨黨內兩大“青壯派”人物安熙正和李在明的初選挑戰。從政治根基看,文在寅勝算幾率較大。但反對輿論認為,文在寅政治領導力依舊不足,缺乏人格魅力,究竟能否承受得住黨內競爭,在黨內初選中勝出,仍存變數。
韓國總統選舉有“槍打出頭鳥”的歷史。文在寅“樹大招風”,自然面臨來自朝野各方競爭對手的攻擊。若出現這種情況,大選格局今后的走向將更難預測。
文在寅的參謀將此次總統大選比作短道速滑——瞬間的差錯便會摔倒,并直接導致出局,也有被身邊摔倒的選手帶出賽道的危險。
黃教安或成關鍵先生
韓國保守派陣營普遍把潘基文視作己方代表。失去這張“王牌”后,短期內,保守派陣營或難以推出有相當競爭力的參選人。執政黨新國家黨稱潘基文棄選意味著“失去巨大財產”,其所指可能就在于此。
在保守派的眾多潛在參選人中,代行總統職權的國務總理黃教安近日支持率看漲,成為保守派可以倚重的一個潛在人選,有可能繼承潘基文的“衣缽”。但黃教安表態說,潘基文棄選之事“與我無關”,目前只一門心思專注國政運營。
2015年6月被任命為國務總理,后又代行總統職權的黃教安,是樸槿惠政府任職最久、級別最高的人。
事實上,黃教安并無黨派身份。不過,他如今已被新國家黨視作保守勢力必須扶持拉攏的至寶。保守派輿論指出,如果黃教安能夠獲得近20%的總支持率,那么民意難違,屆時其不愿意出馬也得出馬。
不過,如果黃教安決定參選,韓國政局又將出現更加戲劇化的局面。
如果按照憲法法院的計劃,判決彈劾案于3月份通過,韓國需要在60天內舉行大選。而根據規定,總統或代總統將對下屆總統選舉日作最終決定,即須在選舉日50天前宣布大選選舉日。作為要決定下屆何時大選的“裁判”,黃教安的參選,則會導致“選手制定規則”的局面。
不僅如此,如果黃教安決定參選,他就必須在大選前30天前辭職,這樣,總統職權則需要由第一副總理代行,韓國將會產生“代代總統”的政治“奇觀”。
彈劾之下,韓國政局的戲劇化場面已多次上演。黃教安或將成為主角之一。
被稱為“黃代行”的黃教安,如今是集總統、總理大權于一身的“臨危受命”者。2月3日,在嘗試搜查青瓦臺遭拒后,韓國特別檢察組已向黃教安提出批準同意的申請。“黃代行”點頭與否,或對特檢和彈劾案審理起到重要作用。
時間回到2016年。在“親信干政”事件曝光后幾天,樸槿惠為“止損”曾突然作出更換總理的決定。當時,青瓦臺突然宣布盧武鉉政府時期的總統府政策室室長、國民大學教授金秉準為候任總理。只是這一決定因遭到國會反對、樸槿惠也被彈劾停職而流產。
韓國總理一貫扮演總統“替罪羊”的角色。不過,黃教安在樸槿惠下決定之前毫不知情,只是接到了一條總統府的“通知”短信。
不過幾個月時間,如今的黃教安扮演著完全不同的角色。
電視畫面中,面對是否會在總統大選中出馬的追問,黃教安似乎難掩喜色。不過,他只是反復念叨著一句“臺詞”:當心。
有論者稱,這雖然是提示記者們“小心滑倒”“小心背后”,但卻呈現出頗具黑色幽默的一語雙關:其言外之意是,政壇險惡,我小心翼翼,不摻和也不惦記政治權力斗爭,靜觀其變。
而電視畫面中的潘基文,也是面帶喜色,不過,和黃教安不同,這位前“球長”的臉上,流露出的更多是如釋重負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