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瑩
癌癥是中國人最重要的死亡原因,每死亡4個人中,就有1個死于癌癥
與30年前相比,癌癥已越來越頻繁地成為大家談論的話題。有一句話叫“談癌色變”,就是形容大家恐懼癌癥的樣子。看到別人得了癌癥,人們不禁會想:“我會不會得癌?我離癌癥究竟有多遠?”
要回答這個問題,在信息化的當今社會已經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兒了。
三個影響最大的因素
大量研究通過收集各個地區、不同年齡和性別的人群的癌癥數據,發現了三個影響最大的因素。
具體而言,年齡越大,患癌的風險越大,比如一個20歲的人患癌的風險為萬分之二,一個85歲者的風險可達到五分之一,兩者相差100倍。
男性和女性患癌的風險也有差異,一般而言,女性患癌癥的風險比男性要低10%~20%。
此外,人們生活的地理環境也與患癌風險相關,歐美國家與非洲國家相比,總體的患癌風險相差100倍以上。
測算這樣的風險,有一個辦法,即用與你性別年齡相同、住在同一地區的人患癌的概率,來估算你得癌癥的風險,這樣估算出來的是一個平均的風險,比較粗略,姑且稱作粗略風險。
估算粗略風險并不困難,只要找到你所在當地的比較詳細的癌癥發病資料,按圖索驥,找到你的年齡、性別的相應癌癥發病率,就可以近似地估算你未來一年患癌癥的風險了。
比如,一個50歲的男性,生活在上海,上海50~54歲男性的肺癌發病率為75/10萬,那這名男性未來一年內患肺癌的概率為0.075%,可見還是個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如果他想知道未來一年內會不會得癌?查閱數據會發現,上海這個年齡段男性所患癌癥的合計發病率大概是500/10萬,那么就可以知道,他一年內得癌的概率為0.5%,相對而言,患癌癥的概率并不大。
中國人的患癌概率
也許很多人會問,算出來的癌癥風險并不高,可現在癌癥那么多,對不上號啊。原因在于,我們通過發病率估算的是每一年的發病風險,而觀察到有人得癌,往往是多年積累發生的結果。
那能不能估算人們一生中患癌的風險呢?答案是:可以的。使用粗略的風險估算就能夠辦到。換句話說,把你所在地區的每一個年齡段癌癥的發病率累加起來,就可以作出估算。
再拿上海地區做例子,從0歲到75歲各個年齡段的癌癥發病率加起來,大概是25000/10萬,也就是25%,也就是說,一個上海男性活到75歲的話,他患上癌癥的概率是四分之一,這就不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了。
看起來上海男性的癌癥風險挺高。實際上,美國更高。一個生活在美國的男性,一輩子患癌癥的概率大概是42%,女性是37%。相比美國人,中國人一輩子患癌的風險要小一些,根據中國的癌癥報告統計數據,男性大概是25%,女性是18%。
關鍵在于降低患癌風險
癌癥最大的危害是危及生命。癌癥仍然是導致個體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對癌癥導致的死亡風險進行評估,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各種癌癥的嚴重程度。
癌癥是中國人最重要的死亡原因,每死亡4個人中,就有1個死于癌癥,而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這個比例已經高達三分之一。各種癌癥兇險程度不同,所導致的死亡風險也有很大差異,比如,一個上海男性一生中死于肺癌的風險為5%,而死于甲狀腺癌的風險僅為0.02%。
要進行粗略估算,必須知道當地比較詳細的癌癥流行資料,隨著政府對公共衛生加大投入,這樣的資料越來越多。監測癌癥發生、死亡和生存是很多地區公共衛生工作的重要任務。一般來說,這些數據資料都是公開的,可以咨詢相關專業機構或通過網上查詢獲得。
對于每個個體來說,預防癌癥關鍵在于降低患癌風險,及早發現癌癥的蛛絲馬跡,早診斷早治療。也就是說,通過了解自身患癌的風險,可以知道哪些因素增高了風險,哪些降低了風險。對于增高了患癌風險的因素可以加以分析,比如個人行為危險因素,通過改善生活方式、改變危險行為,比如戒煙限酒、健康飲食、規律鍛煉、減少和避免致癌物暴露等等,可以降低自身的患癌風險。
對于患癌風險比較高的人來說,應提高警惕,每年參加體檢,關心自身身體變化,察覺癥狀及時就醫,可以在癌癥萌芽之初采取積極的醫療措施,從而獲得治愈的機會。
(作者系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腫瘤防治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