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璞
增強一體化是實現中歐工業體系互補的關鍵
在一些發達與新興經濟體中,貿易保護主義正在抬頭。
經濟增長放緩、結構性失業和政治軟弱都可能會導致反貿易、反全球化思潮的興起。
如今正值西方國家探索新的增長道路之時,相關言論在部分地區很有市場。在2016年的美國大選和英國“脫歐”公投以及2017年即將開始的德國、荷蘭與法國大選等種種場合,我們都可以聽到類似的聲音。
與此同時,全球貿易增長也的確正在持續放緩。
然而,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等倡議,卻成為加速全球貿易,構建或進一步發展新市場的重要力量。
“一帶一路”的另一端,歐洲市場與公司也對日漸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興致全無,它們對中國投資始終持開放態度,并始終期待能大力推動出口,進入中國市場。
中國式創新需要走向全球市場
在全球化程度仍不斷提高的經濟體中,中國已迅速成為創新的重要力量。
過去幾年中,中國創新發展的主要動力和發展重點都集中在國內市場。以應用為驅動、以客戶為中心的創新在線上到線下按需服務領域大量出現。
中國國內市場規模巨大,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他們對新產品、新服務、新選擇以及率先享受這些新事物的渴望,正在極大地推動創新和新商業模式的發展。
在中國,每天都會涌現出新的數字化產品、服務與商業,只要存在相關的客戶群,企業就能將這些產品推向市場。
典型例子包括B2C與B2B2C電子商務平臺、城市出行服務、最后一公里物流、物聯網及相關服務、P2P融資、基因組學、人工智能等等。
在數字化和ICT(信息、通信和技術)等市場,中國已經成長起一批全球領軍企業,但除手機設計與制造外,中國的大部分創新仍相對集中在充滿活力的國內市場。
很少有中國企業能夠將創新型大規模定制、線上到線下概念推向全球其他市場,而這些市場本應成為中國提高生產力和競爭力、促進增長的推動力量。中國已經出現了未來有潛力成為蘋果或谷歌這類全球領導者的企業,但在走向全球、創造標準的道路上,中國企業仍然任重道遠。
中歐之間的互補性
中國的整體創新速度仍有待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可以有效地衡量一個國家在多大程度上能夠通過創新來提高生產率,其對GDP增長的貢獻可以衡量勞動力和資本之外諸要素的附加值,而這個貢獻值在中國正在下降。
造成這種矛盾的原因主要在于,與客戶需求推動的創新與增長相比,中國經濟結構中工業與基礎設施投資仍占據主導地位,同時勞動力成本也在不斷提高。
因此,工業的現代化、生產力的提高、從工業產品到消費產品與服務的轉型是中國經濟未來的重中之重,是成功實現中國夢的必經之路。由此,中國也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計劃,該計劃重點關注10個關鍵行業,主要集中在工業產品領域。
中歐之間的互補性將在推動歐洲工業升級與中國終端客戶相結合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工業現代化與生產流程升級均耗時甚久,一方面是受工業投資周期的影響,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仍需要進一步積累工程學經驗、整合周期更長的研發工作、整合運營經驗和持續增長的反饋及教訓等。
在這些方面,歐洲始終保持著優勢地位,因為早在三四十年之前,歐洲就已經出現了在全球化過程中提高生產力、保持競爭力的迫切需求。
中國也注意到了歐洲在這方面的競爭優勢:中國的民企與國企對歐洲資產與投資基金進行收購,這顯示了中國對歐洲的信任與對國外投資的開放程度。
增強一體化
中國企業僅僅進行海外收購還遠遠不夠。
我們在許多咨詢案例中發現:當交易完成之后,企業仍需要進行大量后續的集成工作以實現預期效益,需要通過重組管理團隊、有效配置資源、整合中國與歐洲公司的供應鏈等一系列措施來優化質量、成本與生產力。
除此之外,對于在歐洲或者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收購資產的企業而言,經驗、新市場準入、歐洲產品與服務進入中國市場、合作進行技術改進等帶來的優勢還未顯現。鼓勵歐洲企業在中國各個領域進行收購還將有助于加速工業轉型與現代化進程。因此,增強一體化是實現中歐工業體系互補的關鍵。
中國的創新可以與歐洲市場與企業有效聯接起來:將歐洲工業4.0與工業現代化和數字化相結合,同時再疊加中國在按需供應產品與服務領域的優勢。對中國與歐洲的大公司及中小企業而言,在開發新產品和新服務的過程當中,這將成為構建創新生態系統的最佳組合。
我們預計,為實現數字領域中歐洲產品或生產工具與中國互聯網經濟的結合,跨國公司中將出現新的組織結構與決策流程。
考慮到數字化經濟的性質,在管理多元化客戶行為與快速市場化等方面,中國將成為創造新型應用與新型商業模式的市場領導者。而在該領域中,以產品為中心的歐洲公司的數字化戰略仍有弱點。數字化和與之相關的產業革命再次創造了一個全球公平的競爭環境:從這一新的起跑線出發,中歐將攜手成為新的冠軍。
(作者系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亞太區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