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湫 許淑惠 黃永礎
【摘要】 目的:探討橋小腦角區常見腫瘤的核磁共振(MRI)表現,用以提高影像診斷及鑒別診斷水平。方法:回顧性分析68例經病理證實橋小腦角區腫瘤的MRI資料,總結其MRI表現特征。結果:68例患者中,男35例,女33例,年齡20~65歲,平均(43.5±8.1)歲,其中聽神經鞘瘤30例、腦膜瘤23例、表皮樣囊腫9例、三叉神經鞘瘤3例、蛛網膜囊腫2例、血管母細胞瘤1例。橋小腦角區腫瘤術前定位準確性極高,并具有特征性的MRI特點。結論:MRI是檢查橋小腦角區腫瘤的首選檢查方法,對橋小腦角區腫瘤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 MRI; 橋小腦角區; 腦腫瘤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02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1-0050-02
橋小腦角區是顱內腫瘤的好發部位之一,腫瘤種類繁多,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手術風險大,因而該區腫瘤診斷及鑒別診斷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其治療方案及預后[1]。MRI在腫瘤診斷中能夠獲取更多的信息,非常有必要對橋小腦角區腫瘤的MRI表現進行分析總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筆者所在醫院2005年1月-2014年12月經病理證實的橋小腦角區腫瘤68例的MRI表現,其中聽神經鞘瘤30例、腦膜瘤23例、表皮樣囊腫9例、三叉神經鞘瘤3例、蛛網膜囊腫2裂、血管母細胞瘤1例;男35例,女33例,年齡20~65歲,平均(43.5±8.1)歲。主要癥狀表現為頭痛、頭暈,耳鳴,患側聽力下降,面部麻木,行走不穩,共濟失調等。
1.2 方法
應用GE Singna Twin Speed 1.5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8通道頭頸聯合相控陣線圈,常規序列行T1WI、T2WI、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列(FLAIR)、彌散加權成像(DWI)檢查,掃描參數T1WI:TR 2400 ms,TE 20 ms;T2WI:TR 4550 ms,TE 110 ms;FLAIR:TR 8000~10000 ms,TE 120 ms,反轉時間(TI)2000 ms;DWI:TR 4300 ms,TE 76 ms,擴散敏感系數(b)為1000 s/mm2;層厚6 mm,層間隔1 mm,FOV24 cm×24 cm。常規掃描采用橫軸位,增強掃描采用橫斷面、矢狀面及冠狀面,對比劑為釓鋇葡胺注射液,劑量為0.1mmol/kg。
2 結果
2.1 腫瘤發生部位
68例橋小腦角區腫瘤中,發生于右側35例,左側30例,發生于雙側(均為聽神經鞘瘤)3例。腫瘤主體位于橋小腦角區65例,28例聽神經瘤以內聽道為中心生長,3例三叉神經瘤均跨中后顱窩生長,7例表皮樣囊腫呈匍匐樣生長。
2.2 腫瘤輪廓和形態
68例腫瘤均可見輪廓清楚;腫瘤呈圓形和橢圓形50例,啞鈴形5例(其中3例為三叉神經鞘瘤),不規則形13例(其中8例為表皮樣囊腫)。
2.3 腫瘤大小
腫瘤最大徑約56 mm,最小徑約5 mm,平均23 mm,其中35例位于20~30 mm。
2.4 腫瘤平掃及強化信號強度
27例聽神經鞘瘤可見囊變,呈長T1長T2信號,增強掃描腫瘤實性部分可見明顯強化;20例腦膜瘤呈均勻等、稍長T1等、稍長T2信號,增強掃描可見明顯均勻強化,其中18例可見腦膜尾征;表皮樣囊腫9例、蛛網膜囊腫2例呈均勻長T1長T2信號,增強掃描未見強化。
2.5 瘤周水腫
此區腫瘤水腫不明顯,較大的腫瘤周圍可見小腦半球斑片狀水腫區,其中聽神經鞘瘤3例,腦膜瘤2例。
2.6 腫瘤鄰近結構改變
30例聽神經鞘瘤中聽神經增粗者15例,內聽道擴大者18例;巖骨及斜坡有骨質吸收者17例;9例表皮樣囊腫中有7例致腦橋和延髓向對側和后方移位。
3 討論
3.1 橋小腦角區腫瘤的定位診斷
對于橋小腦角區腫瘤,根據腫瘤與巖骨、腦膜關系、骨質改變及鄰近腦溝、腦池關系判斷,可以做出相對準確的定位診斷。本組中1例血管母細胞瘤誤定位為腦外腫塊。
3.2 橋小腦角區腫瘤的定性診斷
聽神經鞘瘤是橋小腦角區腫瘤最常見的腫瘤,占70~80%,起源于聽神經雪旺細胞,開始多發局限于內聽道內,以后沿阻力較小的內聽道及橋小腦角生長[2]。MRI表現腫瘤主體位于橋小腦角池,與內聽道相連,病變側面、聽神經束較健側增粗,并與腫瘤分界不清,此為聽神經鞘瘤的特征性改變。T1WI腫瘤常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增強掃描常呈均勻明顯強化;當內部出現囊變,腫塊常見多發囊狀長T1長T2信號影,增強掃描后可見腫塊實性成分明顯強化,呈花瓣狀明顯強化。本組中有2例<10 mm的聽神經瘤T1WI、T2WI為等信號,增強掃描呈結節狀明顯強化。聽神經瘤向內側生長時較大的可壓迫小腦半球、橋腦和第四腦室變形移位,較嚴重的可引起幕上梗阻性腦積水。對于微小聽神經鞘瘤,作者認為結合病史和MRI薄層掃描有助于診斷。
腦膜瘤起源于蛛網膜的冒狀細胞,亦好發于橋小腦角區,腫塊多為半圓形或圓形,與巖骨寬基底相貼[3]。腦膜瘤T1WI常呈等、稍低信號,T2WI呈稍高信號,邊界清,增強掃描可見均勻明顯強化,并部分可見腦膜尾征,此為腦膜瘤的特征性改變,但腦膜尾征也可出現于其他腫瘤中[4]。當腫塊內部出現囊變、壞死、出血、鈣化時,內部信號可不均勻,T1WI、T2WI均呈等、高、低混雜信號,增強掃描呈不均勻明顯強化。本組中有2例腫塊內可見囊變并未見腦膜尾征而誤診為聽神經鞘瘤。腫塊較大時亦可壓迫小腦半球、橋腦和第四腦室變形移位,可引起幕上梗阻性腦積水,并可見巖骨骨質增生或吸收。
三叉神經鞘瘤起源于三叉神經半月節,沿三叉神經徑路生長,故MRI表現為跨中、后顱窩的啞鈴形腫塊,此為三叉神經鞘瘤的特征性改變。另外,三叉神經鞘瘤平掃及增強信號同聽神經鞘瘤表現。本組3例三叉神經鞘瘤均準確診斷。
表皮樣囊腫,又名膽脂瘤,起源于神經管閉合時正常的上皮細胞,內含有上皮、角質、膽固醇結晶、蛋白、脂質等,隨內含物的增多而增大,生長緩慢,鄰近骨質可見受壓變形而骨質吸收[5]。表皮樣囊腫沿臨近蛛網膜下腔擴散,呈匍匐樣生長,形態一般不規則,“見縫見鉆”為表皮樣囊腫的特征性改變[6]。表皮樣囊腫對臨近結構無推壓現象,早期很少出現臨床癥狀,僅在腫瘤生長達到大范圍后才會出現三叉神經痛和橋小腦角綜合征等癥狀。表皮樣囊腫內容物多為膽固醇結晶,故T1WI呈均勻低信號,T2WI呈均勻高信號,FLAIR序列不能完全抑制,呈高信號,DWI呈不均勻高信號,此征象有特征性[7]。另外部分表皮樣囊腫T1WI內可見高信號,其與高蛋白和角化物成分密切關系。本組中9例表皮樣囊腫均做出準確診斷。
蛛網膜囊腫,為常見的顱內先天性良性蛛網膜病變,內充填腦脊液,病變不與腦室相通[8]。一般無癥狀,少數較大的蛛網膜囊腫常引起頭痛、抽搐等癥狀。蛛網膜囊腫MRI表現多為囊狀,T1WI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FLAIR、DWI呈低信號,邊界清,較大的可壓迫鄰近腦實質移位,鄰近巖骨受壓骨質吸收,增強掃描病灶未見強化。本組2例蛛網膜囊腫均做出準確診斷。
血管母細胞瘤多發生于小腦半球,分為三型:大囊小結節型、單純囊型、實質型[9]。大部分為大囊小結節型,壁結節由血管內皮細胞和少量外皮細胞組成,血供豐富,T1WI呈等信號,T2WI呈等高信號,增強掃描呈結節狀血管樣強化。然而本組1例血管母細胞瘤表現為實質型,內可見多發小囊變,T1WI、T2WI均呈高、低混雜信號,增強掃描呈不均勻明顯強化,臨近腦實質可見推壓表現,誤定位于腦外腫塊。
3.3 鑒別診斷
(1)橋小腦角區腫瘤需與鄰近部位的腫瘤生長入橋小腦角區鑒別:腦干和小腦半球膠質瘤可生長出腦實質,突入橋小腦角區,一般病程比較長,腫塊的中心位于腦實質內,邊界不清,周圍腦實質可見水腫區,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強化。(2)聽神經鞘瘤與腦膜瘤鑒別:聽神經鞘瘤??梢娐犐窠浀脑龃?,瘤體內常見囊變,常呈不均勻明顯強化;而腦膜瘤內部信號比較均勻,常呈等T1等T2信號,邊界清,增強掃描呈均勻明顯強化,并可見腦膜尾征。(3)聽神經鞘瘤與三叉神經鞘瘤的鑒別:聽神經鞘瘤??梢娫龃值穆犐窠洠⒁饍嚷牭赖臄U大;而三叉神經鞘瘤常有麥克氏腔的擴大,巖骨尖常有骨質吸收,呈跨越中后顱窩生長的啞鈴形。
綜上所述,橋小腦角區腫瘤生長方式具有一定的特點,MRI平掃及增強掃描信號具有一定的特征,故MRI在橋小腦角區腫瘤的診斷及鑒別診斷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繆飛,沈天真,陳星榮,等.聽神經瘤的MRI診斷[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4,28(8):525-527.
[2]王波,戴敏方.Gd-DTPA增強MRI對聽神經瘤的診斷價值[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2,13(1):1-3.
[3]張文革,張宏遠.腦膜瘤的磁共振表現與病理學分型相關性研究[J].中國臨床醫學雜志,2002,13(5):308-310.
[4] Guermazi A,Lafitte F,Miaux Y,et al.The dural tail sign-beyond meningioma[J].Clinical Radiology,2005,60(2):171-188.
[5]苗延巍,伍建林.顱內囊腫的病理-影像學表現和鑒別診斷[J].國際醫學放射學雜志,2008,31(1):18-22.
[6] Liu P,Saida Y,Yoshioka H,et al.MR imaging of epidermoids at the cerebellopontine angle[J].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al Sciences,2003,2(3):109-115.
[7]白玉貞,牛廣明.腦內型膽脂瘤的MRI表現[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0,29(9):18-20.
[8] Orrison W W,Hanson E H,Alamo T,et al.Traumatic brain injury:a review and high-field MRI findings in 100 unarmed combatants using a literature-based checklist approach[J].Journal of Neurotrauma,2009,26(5):689-701.
[9]高元桂,蔡幼銓,蔡祖龍,等.磁共振成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3:162-163.
(收稿日期: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