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萌
摘要:互聯網自由精神是表達自由在信息時代的擴展與延伸。互聯網自由必須限定在合法與合理的范圍之內。如果互聯網自由不受法律的約束與限制,其必將導致整個互聯網秩序的混亂與失調。任何一種自由的實現都不能以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為代價。法律需要充分考慮與協調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與傳播秩序之間的價值沖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利益平衡與權利限制。
關鍵詞:互聯網信息傳播;法律價值;沖突;協調
中圖分類號:D92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6)11-0132-07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互聯網以空前的自由和開放的精神改變著人們的交流方式,拓展了人們的話語空間,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傳播途徑之一。尤其是隨著“寬帶中國”戰略的進一步推進,我國網絡化與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互聯網已經擴展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由于互聯網對人類的信息傳播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影響都是革命性的,因而互聯網信息傳播中所承載的表達自由與傳統法律價值所產生的沖突也更為明顯。因此,如何妥善地協調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與傳播秩序之間的法律價值沖突,如何有效地平衡互聯網信息傳播者與其他社會主體之間的合法利益,是當前互聯網法律規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的興起與限制
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來源于表達自由(freedom of expression),即言論自由,其是表達自由在信息傳播領域的具體表現。表達自由是國際上承認并保護的人的基本政治權利。由于每個時代的傳播媒介的不同,建立在表達自由基礎上的傳播自由在每個時代也有著不同的內涵與外延。表達自由起源于古希臘城邦雅典原始的民主制度,在那個時代,傳播自由的含義主要體現于在公眾場合發表言論的自由。每個市民都可以就公共問題在公開場合展開辯論。隨著印刷術的發明及其發展,傳播的媒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印刷品成為傳播信息的主要途徑,因此,傳播自由的含義被擴展到出版自由以及傳播出版物的自由。20世紀中葉電子技術的發展,促使電視、廣播、電影以及音像制品成為傳播的重要媒介。因此,傳播自由又從原來的平面傳播媒體擴展到了與平面媒體完全不同的電子傳播媒體上。進入21世紀以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互聯網信息傳播成為最流行的大眾傳播方式之一?;ヂ摼W比其他傳播媒介具有更強大的信息儲備和信息傳播功能,也比其他傳播媒介更能夠提升人們自由表達的能力,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的呼聲日益高漲。
傳播媒介上突飛猛進的技術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人們表達自由的廣度與深度,但是同時也給正常的社會秩序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尤其是互聯網傳播中表達自由的濫用給現實生活中的法治環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破壞。信息自由的實現不能以犧牲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權益作為代價。正如孟德斯鳩所言:“自由是做法律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的人同樣會有這個權利。”由此可見,互聯網自由本身就需要根植于健康有序的土壤之上,良好的法治環境是互聯網自由的前提與保障。在互聯網逐步由無監管(non-regu-lation)時代轉向監管(regulation)時代的過程中,一方面,法律既要對傳播者的表達自由予以保障,在此基礎上確立以言論自由與表達自由為核心內容的互聯網信息傳播權,并逐漸使之成為信息時代中人們合法享有的一種新型的傳播權:另一方面,法律也需要對互聯網信息傳播權的權利內容進行相應的界定,充分考慮與協調互聯網信息傳播權在權利行使中與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個人利益的價值沖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利益平衡與權利限制。
二、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與國家安全的沖突與協調
隨著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信息傳播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開始對互聯網高度依賴,互聯網信息系統已經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政府機關日常工作的“神經中樞”。互聯網信息傳播所依賴的網絡空間與人類社會的物理空間相互依存,國家安全所面臨的問題與威脅也逐漸開始呈現出復雜化、多樣化的特點。其中,互聯網信息傳播過程中所產生的信息安全問題、惡意政治言論問題與國家機密泄露問題成為信息時代背景下國家安全戰略工作中的核心問題。
1.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與國家信息安全
國家信息安全是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保障一個國家互聯網信息傳播正常運行的關鍵。隨著世界各國對信息安全的重新認識,目前信息安全的關注重點從原有的對信息基礎設施的保護轉移到對整個國家信息系統的保護。開始注重強調互聯網空間安全與物理空間安全之間的關系。在此背景下,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的確立以及行使給信息安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彰顯的是傳播自由,但是如果這種傳播自由在實踐中過分的擴張將會使得互聯網信息安全面臨巨大的風險與威脅。因此,對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不加任何法律限制的濫用將會給原本脆弱的信息安全帶來滅頂之災。如果各種出于政治目的或受經濟利益驅動的個體、群體、組織濫用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打著傳播自由的幌子攻擊信息系統,非法竊取信息,侵犯他人權利甚至破壞國家安全,那么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的合法性將受到嚴重的威脅,互聯網上新興的表達自由的方式將會受到嚴苛的限制,最終受到損害的還是互聯網信息傳播者的權益。
目前,我國信息安全事件不斷發生并且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據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監測,2013年,我國境內被篡改網站數量為24034個。較2012年增長46.7%,其中政府網站被篡改數量為2430個,較2012年增長34.9%;我國境內被植入后門的網站數量為76160個,較2012年增長45.6%,其中政府網站2425個。由此可見,我國互聯網信息安全的形勢較為嚴峻。其中很多破壞信息安全的行為都與濫用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有著密切關系,例如網絡黑客與計算機病毒,其對國家信息安全的破壞性極大,兩者都能夠通過竊取情報、破壞信息、攻擊網絡、摧毀電子通訊設備等手段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從本質上來看,網絡黑客與計算機病毒傳播者都屬于互聯網信息傳播者,兩者都依法享有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但是前者未經授權,通過破壞互聯網信息系統,或訪問他人信息。或惡意篡改他人信息,或竊取他人信息,其行為屬于濫用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中的信息瀏覽權與信息下載權。計算機病毒傳播者通過互聯網惡意散布破壞性程序來破壞信息安全,其行為屬于濫用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的確立與互聯網信息安全之間并不沖突,但是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的不當行使或者濫用將會嚴重地危及一個國家的信息安全。這就需要從法律的角度平衡公民的表達自由與國家的信息安全之間的利害沖突,其利益平衡的關鍵就是合理地限制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的行使,使得傳播自由限制在合法的范圍之內,既能保障信息的自由傳播,又能實現國家的信息安全。
2.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與惡意政治言論
惡意政治言論又稱反政府言論,其是指惡意攻擊政府、顛覆國家政權、破壞民族團結、發表帶有明顯不當政治傾向的言論。惡意政治言論對社會穩定乃至國家安全所造成的危害極大,影響極為惡劣,世界各國政府都不會容忍惡意政治言論以任何方式或任何手段進行傳播。從互聯網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來看,由于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普遍性、跨國性、復雜性、不可控性等特點,目前互聯網上的惡意政治言論已逐漸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新問題。
眾所周知,由于互聯網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覆蓋面廣,這為惡意政治言論的迅速傳播乃至造成惡意政治言論在互聯網上的大規模流行和泛濫提供了技術支持。惡意政治言論最大的破壞性在于其通過互聯網高速的信息傳遞、復制與轉發,瞬間會在整個互聯網上掀起一股惡性網絡輿論。網絡輿論本來是指在互聯網上以有關事態信息傳播、新聞跟帖、網上評論等形式出現的,具有一定傾向性和影響力的群體性意見。網絡輿論是社會現狀和問題的“投射”,是民意、民情、民怨的反映及民眾參政議政、輿論監督的重要途徑。但是被惡意政治言論影響的惡意網絡輿論通常會給國家和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是惡意政治言論會與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和敏感問題結合起來,導致言論偏激片面。不明真相的信息受眾極易被惡意政治言論所誤導和煽動,而成為一些別有用心的互聯網信息傳播者影響社會穩定與破壞國家安全的工具。
惡意政治言論的傳播從本質上講也是互聯網信息傳播者對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的濫用。或者說是對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的惡意行使。惡意政治言論傳播者以互聯網的表達自由為其借口和理由,通過濫用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的信息上傳權、信息轉發權與信息評論權來宣揚反政府言論,對內直接威脅政府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沖擊現有的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對外散布反動網絡輿論,丑化國家國際政治形象,惡化國家政治外交環境。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的濫用所引起的惡意政治言論已經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主要因素。因此,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的行使首先需要從法律上嚴格禁止利用互聯網散布危害國家安全的惡意政治言論,同時也應該從法律上對惡意政治言論進行明確的界定,確定惡意政治言論的范圍和尺度,既不能千篇一律地將所有對政府制度的批評和建議都列入惡意的范圍而加以制止來堵塞言論,也不能對真正危害國家安全的惡意言論放任自由。另外,對以濫用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而進行惡意政治言論傳播的行為,在技術上應通過事前過濾或者事后過濾等模式進行有效地控制,對已經構成犯罪的惡意政治言論傳播行為應堅決予以打擊和遏制,從根本上杜絕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的濫用,維護國家信息安全。
3.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與國家機密泄露
國家機密事關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所以保守國家秘密是互聯網信息傳播者的基本義務之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大量信息保密技術為國家機密的保密工作提供了技術保障,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也成為國家機密泄露的技術幫兇,各個領域內通過技術盜取國家機密與傳播國家機密的手段變得更為先進和隱蔽。目前,互聯網信息傳播平臺已經成為國家核心機密泄露的一個重要渠道,通過互聯網獲取國家機密已經成為各國間諜人員竊取我國機密的主要技術途徑。在最近幾年中,我國黨政機關以及國防科技研究機構都遭遇了多起國家機密丟失、被盜和泄露的事件,其中不少正是由于互聯網信息傳播者有意或者無意的信息傳播行為導致的。例如,隨著網絡技術的日益進步,互聯網上各種地圖導航軟件不斷涌現。網友們通過地圖導航軟件進行定位、搜索路線、查找資料、轉發圖片、分享體會等,但是,其在使用的過程中往往會有意或者無意地泄露國家機密。而且這種通過互聯網信息傳播泄露國家機密的事件屢見不鮮:“某人在谷歌地球論壇上發布了我國某導彈基地的地標文件,就標注了該基地的準確位置和坐標。在有人發布的我國某雷達基地的帖子中,詳細介紹了我國雷達的性能,并標注了我國兩處雷達陣地的具體位置和布局。還有人在網絡上發布中南海地標文件、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地標文件。隨著谷歌地球迷的不斷增多,網上涉及我國軍事機密的地標文件也越來越多,涉密程度也越來越高。”
綜上所述,互聯網信息傳播已經成為國家機密泄露的重要途徑。其根本原因同樣在于互聯網信息傳播者對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的濫用?;ヂ摼W信息傳播者為了滿足好奇心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打著互聯網自由的旗號,通過網絡上傳、轉發、評論等方式泄露了重要的國家機密,給國家利益造成巨大的損失,給國家安全也帶來嚴重的威脅。對此,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對國家機密進行有效的保密是我國現階段國家保密工作的重點,更是國家安全領域的新課題。
三、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與公共利益的沖突與協調
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的濫用不但會嚴重危及國家安全,同時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也會產生嚴重的沖突。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互聯網信息傳播者在互聯網上傳播各種不良信息,實施各種網絡犯罪行為,從而導致互聯網上眾多信息良莠不齊,網絡不良信息泛濫成災。網絡犯罪層出不窮,極大地破壞了正常的社會公共秩序。
1.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與網絡不良信息
網絡不良信息是指各種違反國家法律禁止性規定,違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違背中華民族公序良俗的各類互聯網信息,其在形式上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在內容上包括虛假信息、色情信息與垃圾信息等。
虛假信息是指傳播者散布的各種不真實信息。虛假信息對社會公共秩序具有較大的負面影響,例如,各種危害國家政治與社會穩定的網絡謠言、各種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虛假消息等?;ヂ摼W信息傳播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和交互性,任何一個網民都能創造和傳播信息,在某種程度上講,互聯網信息傳播為所有虛假信息傳播者提供了一個幾乎不受限制的空間。正是這種無限的自由性使一些信息傳播者能夠在互聯網上傳播不負責任的虛假言論,或有意散布虛假信息,再加上“網絡水軍”和“網絡推手”的推波助瀾、制造混亂,互聯網正常秩序受到破壞。目前,網絡虛假信息已經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損害。
色情信息是目前互聯網上危害較大的違反法律的信息,其內容包括庸俗性地表現人體性器官、性行為的圖片、音視頻、動漫、文章等。色情信息在形式上既包括宣揚色情的淫穢信息,也包括非法的性用品廣告和性病治療廣告以及偷拍、露點等利用互聯網惡意傳播他人隱私的信息,還包括利用網絡即時交流的特點所產生出的網絡色情互動與不正當交友等信息。例如,近年來廣泛出現的利用互聯網攝像器材以裸聊的方式進行“有聲有色”的色情互動。另外,近年來網絡色情游戲也逐漸成為互聯網上色情信息傳播的主要方式。目前,網絡色情信息在互聯網傳播渠道上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例如網站、電子郵件、聊天室、電子公告板、即時通訊軟件等都可以成為網絡色情信息的傳播渠道。同時,P2P技術的發展也為網絡色情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技術途徑。借由P2P軟件的幫助,各種網絡色情信息可以在各個互聯網信息傳播者與信息受眾之間傳播,而且其信息傳播并不需經過網絡服務器,從而使得網絡色情信息的傳播更具有隱蔽性,更不容易被監測。再加上網絡色情的控制與言論自由的保護,兩者的協調十分艱難。因此,相對于網絡色情信息的滋生蔓延,目前世界各國所采取的應對措施不管是法律規制還是技術控制手段都顯得力不從心。
垃圾信息可以分為良性的垃圾信息和惡性的垃圾信息,包括各種信息受眾不經特別處理就無法拒收的商業信息、商業廣告、互聯網宣傳信息、垃圾郵件、電子雜志、成人網站信息等。良性的垃圾信息是各種宣傳性廣告等對信息受眾影響不大的信息;惡性的垃圾信息是指對信息受眾的計算機處理系統或者對互聯網信息傳播具有破壞性的信息。其中互聯網上最典型的垃圾信息是垃圾郵件,從技術上講,凡是未經信息受眾許可就進入到信息受眾郵箱中的任何電子郵件都可稱為垃圾郵件。垃圾郵件不但侵犯信息受眾的隱私權,侵占信息受眾的信箱空間,耗費信息受眾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有的垃圾郵件還盜用信息受眾的電子郵件地址做發信地址,嚴重損害了他人的信譽,并對互聯網信息傳播造成了危害。因此,互聯網信息傳播如同一把雙刃劍,其給人們帶來強大信息傳播途徑、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眾多的垃圾信息??梢哉f,垃圾信息是互聯網信息傳播中最具爭議性的副產品,垃圾信息的泛濫不僅使得眾多信息受眾飽受騷擾,同時也使整個互聯網信息傳播平臺不堪重負。
因此,互聯網上各種網絡不良信息的泛濫在很大程度上與互聯網信息傳播者濫用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有著密切關系。包括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在內的任何一種權利的行使,都必須限定在合法與合理的范圍之內,倘若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不受法律的約束與限制,其必將導致整個互聯網信息傳播秩序的混亂與失調。由此可見,任何抱著互聯網絕對自由,以為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可以無限制的觀念都是不切實際的,至少在根除網絡不良信息方面,目前互聯網信息傳播尚不具備自我凈化、自我調整的能力,需要國家法律的干預和治理。
2.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與網絡犯罪
網絡犯罪又稱計算機網絡犯罪,其是指互聯網信息傳播者運用各種計算機軟硬件技術非法入侵和破壞互聯網信息系統,并借助于互聯網信息傳播平臺進行刑事犯罪活動的總稱。目前,網絡犯罪逐漸呈現出技術性、隱蔽性、復雜性、全球性與虛擬性等特點,因此其對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正常秩序及社會的安全與穩定具有極大的危害性。一般而言。網絡犯罪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一類是信息傳播者直接在互聯網上實施的犯罪,例如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此類網絡犯罪在現實生活中最典型的表現即是通過網絡黑客手段破壞和攻擊互聯網信息系統,通過互聯網信息傳播平臺制造和傳播計算機病毒;另一類是傳播者利用互聯網平臺實施的犯罪,例如網絡金融詐騙、網絡盜竊、網絡經濟犯罪、網絡走私、網絡販毒、網絡色情等在線非法交易、網絡邪教與網絡間諜犯罪等。
隨著互聯網信息傳播的飛速發展,互聯網逐漸成為一種新型的犯罪工具和犯罪場所。各種針對互聯網信息系統或者利用互聯網信息系統實施的網絡犯罪發案率逐年增加,并且蔓延迅速。網絡犯罪的涉及面較廣,破壞力驚人,而且社會危害十分嚴重。由于網絡犯罪所賴以生存的互聯網信息傳播的特殊性,網絡犯罪比傳統犯罪更隱蔽,因此網絡犯罪的刑事偵破工作難度更大,這就使得網絡犯罪在目前這一特定時期愈加猖獗和泛濫。各種網絡犯罪中所反映出的核心問題是互聯網表達自由與社會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之間的價值沖突。在網絡犯罪中,互聯網信息傳播者濫用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各種技術特點來隱藏和掩蓋其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在此基礎上,現階段對網絡犯罪的規制從根本上還是應該通過法律對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進行合理的限制為出發點,同時加強網絡法治與網絡倫理道德教育,提倡文明有序的互聯網信息傳播秩序。
3.互聯網信息傳播與網絡群體事件
網絡群體性事件通常是指由某個特定事件或議題引起,經過網絡傳播和放大,形成具有一定傾向性和影響力的“網絡輿情”,并反映于社會現實,對政府形成壓力或擾亂社會正常秩序,從而成為可能引發社會不穩定的集群事件。從傳播學的角度講,網絡群體性事件是由互聯網信息傳播者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平臺,通過傳播各種信息在互聯網信息傳播平臺制造網絡輿論,并由此發動信息受眾來影響政府管理和社會秩序的行為。
網絡群體性事件可分為良性的群體性事件與惡性的群體性事件。良性的群體性事件是互聯網信息傳播者通過網絡對政府部門以及社會管理工作的關注和監督,雖然其在一定程度上會給政府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輿論壓力,但是其本身從性質上而言是公民正當的表達自由在互聯網信息傳播平臺上的合理延伸。良性的群體性事件也許存在一些偏激的言論和部分負面的影響,但是其是現階段公民參政議政,通過互聯網來監督和限制行政權力濫用的重要方式與途徑。只要從法律上對其在行為方式上進行合法規范,在宣傳上引導得當,良性的群體性事件將會成為互聯網信息傳播充分發揮公民民主政治權利的有效平臺。而惡性的群體性事件往往就是以在互聯網上刻意制造社會矛盾為目的,特別是少數別有用心的互聯網信息傳播者,如境內外敵對勢力、敵對分子趁機煽動作亂,進行惡意炒作,企圖借機制造事端,使大量信息受眾盲目參與。惡性的群體性事件通常會造成難以控制的不安定局面,嚴重威脅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在惡性網絡群體性事件中,不同社會背景下的互聯網信息傳播者為了各種利益,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平臺進行串聯和組織。通過網絡捏造、大范圍傳播某一方面的負面消息,以達到誤導公眾、制造和控制輿論的目的。由于網絡空間脫離了現實社會中的物理空間而獨立存在,因此網絡群體的產生和聚集比現實生活中的群體形成更快,范圍更廣,影響也更大。尤其是互聯網信息傳播通常還具有“蝴蝶效應”,即當某個互聯網信息傳播者上傳某個信息后,通過“網絡推手”的醞釀和鼓動,單個的信息立刻就在互聯網信息傳播平臺上產生連鎖反應,同時其借助互聯網上各種各樣的信息傳播方式迅速擴大社會影響,并動員分布在各地的互聯網信息受眾,使自發性的抗議轉化為有組織的集體聚集,此時信息傳播的速度、規模、影響的范圍以及互聯網信息傳播者的社會動員能力都大大超過了傳統大眾傳播媒介。
網絡群體性事件的頻繁出現,很大原因在于我國現有涉及互聯網治理的法治體系還不夠健全,對互聯網信息傳播者在網絡上的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的約束和限制不夠,再加上互聯網信息傳播行業自律組織發育尚未成熟,缺乏信息傳播的自治功能,因此政府對互聯網信息傳播過程中出現的惡意網絡群體性事件往往束手無策,甚至焦頭爛額。在此情形下,如何在互聯網信息傳播立法中明確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的合理限制,以此促使互聯網信息傳播者與信息受眾進一步理性化和規范化,通過合法的途徑來規范良性的網絡群體事件。遏制和杜絕惡性的網絡群體事件已經成為依法治國戰略工作的重要內容。
四、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與公民權利的沖突與協調
互聯網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也給傳統的民事權利保護體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各類民事主體的權益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形形色色的侵害。網絡侵權行為也逐漸呈現出侵權主體身份的隱蔽性和侵權行為的跨國性等新趨勢。各種網絡侵權行為,雖然本質上與現實生活中傳統的侵權行為并無差別,但是基于互聯網信息傳播的特殊性以及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在權利內容與權利限制上的不確定性,眾多網絡侵權行為問題在現有法律框架內并不能得到較為妥善的解決。可以說,網絡侵權行為對傳統民事法律制度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1.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與公民人格權
網絡侵權中涉及的人身權侵權主要是指在互聯網信息傳播過程中發生的侵犯他人隱私權、名譽權、肖像權以及個人信息權益等民事侵權行為?;ヂ摼W信息傳播所依賴的網絡空間雖然在形態上是一個虛擬的數字空間,但是其空間上傳播的信息內容卻是依賴于現實社會的客觀存在,在網絡中發生的侵犯人格權的違法行為同樣會給受害者帶來嚴重的損失與負面的影響。就現有的情況來看,針對于互聯網上侵犯他人人格權的行為,其中受互聯網信息傳播影響最大的是公民隱私權。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互聯網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信息傳播者對他人隱私以及相關個人信息的收集與傳播都變得更為簡單快捷,尤其是類似網絡“搜索引擎”等互聯網信息檢索方式的出現和流行使得人們在網絡上搜索和挖掘他人的隱私變得日益簡便。這就為網絡上公民隱私權侵權行為提供了便利的技術條件,同時也使得公民隱私權受損的現象大為增加;另一方面,互聯網信息傳播開放的網絡空間使得每個個體的私人空間逐漸公共化。在互聯網未誕生之前,每個個體保留的私人空間具有絕對的排他性與獨占性,每個個體都可以在其私人空間自由享有個人隱私。但是隨著互聯網信息傳播的發展。原有的私人空間在互聯網的影響下不可避免地演化為社會公眾注目下的公共空間。任何個人信息一旦進入網絡就已經脫離了信息傳播者的控制并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廣為傳播,因此可以說互聯網信息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人們的私人領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環境。再加上一些互聯網信息傳播者對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的濫用,其結果就是網絡隱私權侵權問題頻繁發生。
另外,互聯網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名譽權侵權問題也較為嚴重,網絡人身攻擊、網絡誹謗、網絡“大字報”等侵犯名譽權的問題屢見不鮮,令每一個互聯網信息傳播者與信息受眾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如履薄冰。雖然在傳統大眾傳播中也存在名譽權侵權現象,但是由于傳統大眾傳播媒體的數量有限而且多年來對于傳統大眾傳播媒體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審查與監管機制,因此在傳統大眾傳播領域發表侵犯他人名譽權的信息比較困難,即便審查不慎導致侵犯他人名譽權的信息發表而進入傳播領域,但其信息傳播者對相關信息的傳播與控制相對容易。而在互聯網信息傳播中,各種侵權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加快捷、傳播的范圍更加廣泛,其侵權信息經傳播后產生的不良后果更為明顯,再加上互聯網信息傳播的虛擬性和相對傳統大眾信息傳播而言的不可控制性,網絡名譽權侵權同樣成為互聯網信息傳播治理中的棘手問題。因此,如何合理平衡網絡名譽權保護和網絡表達自由之間的利益關系是目前互聯網信息傳播立法中一個核心問題。
如何應對互聯網信息傳播過程中的網絡侵權問題已成為當前互聯網治理的當務之急。當以表達自由為核心的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和公民的人格權發生具體沖突的時候就需要在諸多利益中進行選擇和協調。筆者認為,確立和保護互聯網信息傳播中的傳播自由首先是以尊重他人權利為基礎的。對表達自由的保護不得以犧牲他人合法權益作為代價,同樣,對表達自由的損害在程度上也不得大于受保護權利的利益。法律需要在兩者之間劃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合理界限,實現公民人格權利與表達自由的利益平衡。
2.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與公民財產權
網絡侵權中涉及的財產權侵權主要是指在互聯網信息傳播過程中發生的侵犯他人知識產權與信息財產權的民事侵權行為。
互聯網上涉及的知識產權侵權問題較為普遍,例如著作權侵權、專利侵權、商標侵權、不正當競爭等,其中最為常見的是互聯網信息傳播中的著作權侵權問題?;ヂ摼W信息傳播的迅速發展給著作權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沖擊?,F有法律的不完善是造成著作權侵權的一個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互聯網技術將著作權侵權的門檻和難度降低了。在互聯網上傳播的網絡作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作品的數字化,另一類是網絡原創作品。《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條規定:“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包括著作權法第三條規定的各類作品的數字化形式。”其所稱的“各類作品的數字化形式”應該理解為網絡作品,即既包括已有的被數字化的作品又包括直接以數字化形式創作的作品。這一規定表明我國已經將網絡作品納入到著作權法的保護范圍里面。網絡技術的普及一方面使得作品的發表及其數字化過程變得相對簡單和便捷,網絡作品得以源源不斷地涌現;而另一方面網絡的普及使得用戶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復制和下載網絡作品,作品的傳播已經逐漸脫離了權利人的控制,互聯網上擅自下載、傳播、復制他人作品的行為較為普遍,因此網絡作品相對而言更容易受到侵害。對于傳統作品的數字化,其一般都已經在傳統媒介上發表過,作品的數字化過程不過是作者或者權利人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使。因此其作品的著作權歸屬基本明確,在遭受侵害的時候權利人的救濟及其舉證都較為簡單。而對于網絡原創作品而言,由于網絡空間的虛擬性、網絡主體的不確定使得作品著作權的保護就目前來說還比較艱難。在此情形之下,導致部分互聯網信息傳播者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各種特性,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大規模復制和下載他人的網絡作品,著作權侵權行為在網絡上大行其道。屢禁不止。
信息財產權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類型的財產權形態,其是指權利人直接支配特定的信息財產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信息財產不同于物和知識財產,信息財產是一種產品,最終用戶購買的此種產品之上的權利為信息財產權。在互聯網信息傳播過程中,互聯網信息傳播者惡意攻擊互聯網信息系統,或惡意破解、破壞他人的信息管理技術措施,或利用互聯網竊取、篡改、轉發他人合法享有的信息財產,其行為都會在不同程度上侵犯信息財產權人的合法權益。例如通過各種技術手段破解他人的QQ密碼,盜取他人的QQ賬號據為己用或轉賣他人,或者通過互聯網信息系統向特定的主體發送木馬程序,在技術上限制他人軟件的正常運行,或阻止他人軟件正常的更新與升級,或直接通過木馬程序刪除或篡改他人計算機信息系統上存儲的數據、資料、圖片等信息,上述行為皆構成信息財產權侵權。由此可見,互聯網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信息財產權侵權也是不容忽視的侵權類型,信息財產權侵權相對于其他侵權而言,其與互聯網信息傳播的結合更加緊密,對互聯網信息傳播技術的依賴程度更深,但其反映的本質問題還是互聯網信息傳播者在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行使過程中的權利濫用。
互聯網信息傳播中的網絡侵權問題歸根結底是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所代表的表達自由與公民合法權益之間的利益沖突。任何一種表達自由都必須在法律的框架內進行,因為“表達權的自由行使是‘危險的和‘有害的,這似乎是一個‘真理,尤其是網絡技術成熟和普及之后,‘網絡暴力讓人談虎色變,對于網絡表達限制的壓力日益增大。但是,仔細分析后發現,‘網絡暴力的背后同時也隱含著公眾對于信息的‘饑渴,網民挽救和重塑寶貴的道德底線的努力,網民在尋求正義的同時,越界過激的確需要規制,但這種規制應以適度為限。因為,無論借助什么媒介,表達權的行使都是一個社會民主進步的前提?!币虼?,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固然是一項重要的權利,但是每一個互聯網信息傳播者在行使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的同時必須防止權利的濫用,尤其是防止表達自由在互聯網信息傳播上的濫用。今后,網絡與現實社會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如果互聯網信息傳播自由的行使缺乏必要的法律限制?;ヂ摼W信息傳播缺乏合理的監管和引導,那么互聯網信息傳播者就有可能利用互聯網信息傳播肆意妄為,互聯網將會成為一個充斥著侵權與犯罪的法外之地,最終其將會被政府強行取締或者被大眾拋棄。因此,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健康發展需要建立良好的互聯網秩序,保持互聯網應有的公信力,遵守相應的法律規范、倫理道德以及生存規則。
(責任編輯 李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