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摘 ? ?要: 在新課改理念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應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引入法、情感法、形象法、調查法及設疑法等方法實現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 新課改 ? ?初中語文 ? ?教學法
從新課改理念講,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和其他學科教學一樣,要把接受式學習徹底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實現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現就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方法、途徑進行了思考與探索,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一、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引入法的運用
實踐證明,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教學內容的實際,采用并巧妙地運用引入法,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直接導向教學的中心內容。如在教學《給我三天視力》一課時,當時采用的引入法,至今歷歷在目。一站上講臺,我就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捂住耳朵,一分鐘之后,放開手,繼續緊閉雙眼。這時我開始講述:“同學們,當你閉上雙眼的時候,你的眼前是一個黑暗的世界;當你捂住雙耳的時候,你感受到的是一個無聲的世界。假設,你是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你在漫漫黑暗之中,走過了長長的人生之路。突然,上天給你一個驚喜,它要給你三天視力,讓你看看你最想看的東西。注意!只有三天視力,你應該看些什么,你最想看什么?”余下的場景及過程不必贅述,而結果則是學生的思維與作者貼近了,對海倫·凱勒這位偉大的女性作家,對這位從無色無聲的世界中走出來的偉大的和平使者,產生無限的敬仰,循著作者的思路,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欣賞雄偉的藝術建筑,享受音樂、美術、戲劇帶給人們的愉悅,預期的目的圓滿地達到了。
二、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情感法的運用
情感即人們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體驗。人們對現實中的對象和現象等,往往持有不同的態度,因而產生不同的內心體驗。情感的深刻體驗淋漓表露,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名演員由于深入理解角色而進行的情真意切的表演,會使觀眾聲淚俱下,收到良好的表演效果。情感適用于語文教學,語文教學需要情感。
《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雖然是對詩歌而言,但其實對一切優秀的文學作品而言都適用,作者動筆時都是“情動而辭發”,甚至“辭發”之時還繼之以手舞足蹈。故有人說:文學即人學——人學即情學。而讀者呢,則需“披文以入情”。鑒于此,在語文教學中集讀者與教者于一身的教師,尤需“人情”與“情動”。所謂情感法,即教師要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把握其感情基調,把飽滿的感情融進語言里、表情里、動作里,以情動人,讓學生進入相同的情感世界。
情感教學是進行德育和美育的培養的好方法。思想、情操的修為常常是潛移默化的,不知不覺的,學生正是在教師充滿感情的講授中,思想慢慢地得到提高,感情漸漸達以凈化[1]。陸游晚年回憶起少年時從長輩處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時,特地點出長輩們“或裂皆嚼齒,或流涕痛哭”的情形,正是最好的說明。我們在教學中要堅持對學生進行感情熏陶,情感法的運用不單純是教法問題,更重要的是語文教師是不是自覺貫徹思想教育原則,通過教學達到“傳道”的目的。
三、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形象法的運用
形象法是指教學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和趣味性。前者指變抽象的或復雜的內容為直觀可感,后者指教學語言要生動活潑。就前者而言,方式是千變萬化的,因內容、條件而異,應不拘一格。大致說來,常用的方法有幾種:(1)結構簡表,往往用于講解議論文或游記之類的文章。采用結構簡表能把復雜的議論或記敘直觀地明了地顯示出來。(2)地理略圖,往往用于介紹寫作背景、作者經歷和重要的地形描寫。例如劉白羽的《長江三日》,只要畫出重慶至武漢長江略圖,把三峽、十二峰逐一標明,“江津號”的行程就一目了然;講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畫出潼關略圖,使本來不易講清楚的“山河表里潼關路”的含義昭然若揭。有條件的學校,運用多媒體預制課件,其效果更佳。(3)形象的動作或圖形(圖形略)。(4)實物的使用,在可能的條件下出示實物,可以不費唇舌而立見效果。如講《書籍的變遷》,就把線裝書、平裝書、精裝書之類的書籍給學生看。(5)展示圖片,不失為一種直觀形象的好方法。只要有,就盡量給學生看。如講《孔乙己》,孔乙己的形象到底怎樣?今天的青少年不太了然。我把程十發繪畫的《孔乙己》給學生看,學生不僅加深對孔乙己的認識,而且深入了解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浙東風物,可謂獲益良多。對這一點,教師要當有心人,勤于收集,不要僅僅依賴幾幅現成的教學掛圖和插圖。
四、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調查法的運用
即在教學之前和教學過程中作調查研究,從而了解學情,準確把握學生的情況,確定重點、難點,并根據客觀實際調整教學方法。常常有這種情形:教師教學很賣力,內容無差錯,教學藝術也講究,但學生卻提出意見:“我們已經懂了的老師反復講,我們不懂的,老師沒有講,或者一兩句帶過。”其根源在于沒有了解學生實際,教師預先確定的重點、難點與學生實際不完全吻合。為此,作好教學上的調查研究,勢在必行。調查一般應采用三種方法:(1)與學生交朋友,隨便談談,適合處插上一兩句,無拘無束之中就把情況了解了。(2)養成習慣,每課預習時就提醒學生考慮重點、難點,并適當作記號上課時先用三五分鐘,讓大家談疑難之處,談完再講;也可以分部分談,講到哪段談哪段。講解時有的放矢,著重講,反復講,提高音量講,加重語氣講,其他則無須多費力氣。事實證明,這么做,能找準重點、難點,把鋼用在刀刃上,避免平均用力或瞎用力氣。(3)一課結束,尚須調查學生是否還有疑難,有,就設法補救。使用調查法,一方面需要長期進行,絕不可能一勞永逸,偶或進行,效果不佳,堅持不斷,則效果良好,另一方面需要付出一些精力和時間,但這種付出可以幫助我們準確地確定重點、難點,避免主觀臆斷,使話說到點子上,使學生茅塞頓開,疑團頓釋,是值得付出與提倡的。
五、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設疑法的運用
指導學生不輕信或不滿足于現有結論,時時提醒學生思考現有的說法對不對呢?可不可以有另外的說法呢?通過學生的思考與研究證實或推倒現有的結論,并得出新的結論。質疑是探究的起源,是創新思維的重要品質與特征,是成功的法寶[2]。楊振寧、李政道從懷疑早有定論的權威性的宇稱守恒定律開始,經過多年孜孜不倦的潛心研究,終于創立嶄新的基本粒子理論;愛因斯坦從懷疑阿基米德幾何學開始,創立震動世界科學界的具有偉大用途的相對論。要是他們從一開始就對已有的結論確信不疑,那么,絕對不可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教師的責任在于培養學生在學習上的懷疑精神,讓他們生氣勃勃,敢想敢說,千萬不要把學生培養成只會背誦現存結論的知識上的“守財奴”。當然,疑不是目的,學習應該由疑到不疑。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啟發學生懷疑問題,從而學習研究得出合理的解釋。如果某一問題有多種解釋,尚無定論,我則不采取簡單的辦法,輕率地贊成一種或否定某一種,而是采取存疑的辦法,把幾種解釋都介紹給學生,讓大家思考,即使是暫時得不出結論也不要緊。但它告訴學生對知識上的問題不要盲從,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在運用設疑法時,一是由教師指疑,二是引導學生尋疑,然后或討論或查資料,得出答案。例如:陳壽《隆中對》里有一句“將軍豈愿見之乎”,“豈”通常注“難道”,此說于文意頗有抵牾。我指出疑點,學生思考后覺得用“難道”義,一則不通,二則只具反問義,而此語頗含熱切希望之意,于是查工具書,“豈,猶可也,希望兼命令之意”,問題獲得圓滿的解答。講《唐唯不辱使命》,“安陵君其許寡人”一句時,學生自己找出疑點,“其”在此句中不同于一般講法,有命令之義,不知是否于書有證?我翻《詞詮》給大家看:“其”字第九條注道“希望兼命令之詞”。學生懷疑對了,得到了證實。我采用這一方法引導學生從書本上發現并解決了多處誤或錯的注釋,發現并解決了多處不疑之疑。對此,學生極感興趣。遇到問題不輕信,疑后而信。他們經常把在讀書時對某一問題,某一說法的懷疑告訴我,或把思考結果告訴我,或者同我一道尋求答案,這成了學生的一種讀書習慣。盡管學生還沒有解決什么有價值的問題,但已經初步樹立了懷疑精神,并由此邁步探索,這對于那種唯書是信、唯師是聽的學習而言,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將來是能否探索到豐富的寶藏,誰又能意料得到呢?
總之,新課程改革強調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既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又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理念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強霞玉.初中語文教學應關注的幾個問題淺談[J].吉林課改,2008(1).
[2]朱啟.新課程改革論文叢書[C].延邊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