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嘉峪關市第二幼兒園 劉紅琴
案例:孤僻幼兒的融合教育
甘肅省嘉峪關市第二幼兒園 劉紅琴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幼兒園必須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事實上,我們確實經常會在幼兒園里發現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孩子。那么,導致幼兒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呢?針對班里的一個孤僻孩子,我展開了跟蹤調查。
㈠幼兒基本情況
熊熊,女,5歲,身體狀況良好,各項機能正常。
㈡家庭基本情況
家庭成員:太祖母、祖父、祖母、父親、母親、熊熊。
熊熊從出生起到上幼兒園以前均由祖母獨自照料,上幼兒園以后,父親、母親、祖母和她一起居住,但還是由祖母負責照料。
性格是個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性格特征的穩定性與環境的影響有關。熊熊的表現值得關注:個性孤僻、散漫自由、反應遲鈍、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依賴他人的同時又害怕與人交往。她在園時總是緊繃著臉,既不肯和老師打招呼,也不與其他幼兒交往。
鏡頭1:早上來園時,母親一直叮嚀熊熊跟老師問好,老師們也主動跟她打招呼,其他幼兒也在旁提醒,直到母親轉身離去,她始終不吭聲。
鏡頭2:晚上離園時,父親站在教室門口喊熊熊:“熊熊,出來!”父親接了熊熊就走,從不和站在門口的老師交流幼兒在園的情況。我們通過觀察,發現熊熊的爸爸是個性格內向、不善言語的人。
鏡頭3:吃飯時,當別的小朋友都已經吃完飯去散步了,熊熊這才一個人坐在桌前開始吃。吃完一碗飯后,她走到老師面前盯著湯一言不發,我猜測她的意思,試著問她是不是要添湯,她以點頭作答。
鏡頭4:區域活動時,積木區里的小朋友都玩得不亦樂乎,而熊熊看著積木一動不動,當她發現老師在關注她的時候,立刻把頭偏向一邊。
我認為,熊熊表現出的這種社交障礙,對老師和同伴的抵觸情緒,其主要原因的應該來自于家庭:
㈠父母個性差異及教育觀念的影響
熊熊的父親由于工作原因經常出差,而母親平時的應酬也非常多,所以,父母在家里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經過與母親的溝通,發現父母的教育理念是只要孩子智商發展正常就好,沒有關注過孩子的情商發展。
㈡祖輩過分包辦的影響
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交給祖母撫養。祖母很少跟熊熊交流,久而久之,養成了孤僻、膽小的性格。
㈢家庭結構變化的影響
當前家庭結構還是以獨生子女為主,城鎮居民又大多身居高樓,鄰里間的互相來往幾乎為零。熊熊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應酬較多,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無法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熊熊因長時間缺少玩伴,從而逐漸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不健全的性格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因此,針對熊熊目前的情況,我們采取了以下教育措施來幫助她克服心理障礙。
㈠用輕松的環境縮短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為了讓孤僻的熊熊盡快適應集體生活,我首先從環境入手,給她營造了一個安全、溫馨的氛圍,用親切和藹的笑臉迎接她、和她同唱同跳、做她的知心朋友,同時積極地為她“找朋友”,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小同伴的溫暖,從而喜愛幼兒園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心理因素,走出孤僻的“小世界”。
案例描述:早上入園時,熊熊執拗地站在門口一動不動,老師們都知道簡單地說教對她起不到任何效果,于是都圍著逗她:“你的這身黃裙子是新買的嗎?真漂亮啊!上面還有小熊,就像你一樣,是個小熊寶寶啊。”熊熊臉上慢慢露出了微笑,美滋滋地說:“看,我的鞋也是新買的……還有我里面穿的短與孩子的距離,讓她產生親切感,這樣,她才可能與你產生互動。同時,還要根據她的個性需求,創設一定的平臺,為她樹立自信。
㈢家長理解支持,家園攜手共育
為了幫助熊熊走出自我禁錮,我與她的父母就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多次推心置腹的探討,讓他們認識到孩子孤僻、不合群的現狀,以及長此以往對孩子人格發育的影響,并與他們一起進一步共探育兒經,幫助他們改變不科學的育兒方式。
1.堅持理性的要求
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家長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和不足,針對薄弱之處重點教育。對于孩子的要求要理性分析,而不能一味滿足孩子,此外,應注意激發孩子的各方面興趣,多給孩子鼓勵以提高自信心。
2.滿足孩子的心理要求
通過多次與熊熊父母的溝通,家長開始以孩子最需要的玩伴的身份融入孩子的活動中,并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主動幫孩子尋找年齡相仿的玩伴。這樣,孩子不僅能滿足情感訴求,也可以從與伙伴的交往中獲得信心,增強交往能力。
3.發揮家園共育的優勢
在許多幼兒園的活動中,熊熊雖然想與同伴一起嘗試操作,但總不敢放手去做。遇到這種情況,我采用“單獨嘗試法”,讓她在家中在父母的鼓勵下先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隨后在集體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進而形成積極的態度。
案例描述:離園時間,我組織孩子們在積木區玩積木,熊熊站在一旁不愿參與到同伴的游戲中來。我遞給她一塊積木,示意她自己來玩,她不理不睬;我遞給她小朋友們都非常感興趣的鈴鼓并手把手地教她,可她還是不感興趣。這時,正好熊熊的母親來了,我請她帶著熊熊和小朋友一起玩,雖然熊熊和同伴之間還是沒有語言交流,但在插接積木的過程中已經有了合作的意識。
分析與反思: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熊熊除了性格孤僻外還存在明顯的自信不足,所以,她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在她不參加活動時,我不給她做任何思想工作,因為任何的說教對她來說都是徒勞的。究其原因,熊熊是害怕失敗,對于這樣自信不足的孩子,“單獨嘗試”是個很好的辦法,家人的鼓勵可以讓她增長自信。
效果:通過家長的理解和家園的配合,采用個性化的單獨嘗試法,孩子在此過程中獲得了成功、體驗了快樂、形成了積極的態度。經過這樣多次的配合,孩子就能大膽的向集體活動邁出第一步。
一年來,通過一系列有效地教育措施,熊熊愿意上幼兒園了。雖然還不愿意主動和同伴交往,也很少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但是偶爾會與老師交流,不再像以前那樣膽怯。這一年的努力讓我深切地感受到——我們要對這些孤僻幼兒加倍關心、積極對待、正確引導并及時做好家長工作,從而使孤僻幼兒通過自我調整、自我激勵獲得個性的健康發展。衣服上面也有熊呢!”不知不覺間她開始和老師聊起天來,隨后就自然而然地去參加集體活動了。
分析與反思:熊熊可能是第一次在幼兒園里被人這么重視,她的表情變化說明了她從被尊重、被關心的感覺中得到了滿足。由此可見,因為她的性格內向、不善交往,使她失去了融入集體的機會。
效果:從案例中可看出,營造寬松的環境能有效縮短師幼之間的距離。平時游戲時孩子們總會去拉她一把,自由活動時也總忘不了與她一起活動,在這樣的關懷和問候下,熊熊慢慢地打開了心結。在老師和孩子們的愛心感染下,熊熊孤僻的個性慢慢地發生了變化。
㈡提供展示的平臺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在活動中表現活躍的幼兒總是備受關注的,而孤僻的孩子則常常無人留意。我們在教育教學中不斷關注熊熊的發展,為她提供表現的機會,耐心誘導并鼓勵她大膽表現,同時,對孩子的點滴進步都做到適時地在眾人面前予以表揚。孩子的自信心逐漸增強,開始變得大方開朗、渴望交往。
案例描述:早晨點名叫到熊熊的時候,小朋友們齊齊地注視著她,有的小朋友還說:“熊寶寶來了。”不經意間,孩子們已經習慣了熊熊這種從來不答到、不發言的態度。老師鼓勵她用自己的方式向大家打招呼——微笑或者舉手都可以,她依舊歪著頭看著老師沒有任何變化,旁邊的小朋友忍不住拉她的胳膊嘗試著舉手,她勉強地被小伙伴抬起胳膊,算是舉了一次手。
分析與反思:熊熊這種情形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心,想辦法縮